朱晓彧,赵芮蔓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双导师制是指一名学生同时拥有两名教师进行指导,这是近年来培养艺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较为普遍的一种培养模式。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学校及校外的各项事务,包括学生安全、课程学习、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等。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环境及教学团队,从而使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优于同等学力及广播电视相关领域的其他学生。双导师制打破了以往导师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的提高,也是解决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无法通过实践练习检验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该模式的运行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实现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学校、厂媒等多方共赢。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两所高校的49 名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11 位校内外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更好地进行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其教学内容更加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也更加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就需要在不同领域有成就的教师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具体实施都提出过不同的质疑。比如“校外导师的设立感觉意义不大”“学校聘请我们做导师但又感觉未受重视”“想和校外导师多交流,但总是见不到”。为了切实了解问题所在,课题组选取了两所高校广电专硕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预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同时对校内外导师、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调查时间历时两年。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主要是将校外导师这一导师类型引入校园,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工作,将学校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避免学生出现只懂理论不能上手实际操作的现象。2020年修改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指出,广播电视领域多类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广播电视专业创作和制作机构、艺术团体、院校、文化馆站、各类新媒体等单位,以及政府文化行政等部门培养的能够胜任本专业领域创作、表演、教育、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可跟随校外导师进入艺术团体、各类媒体等单位进行学习。理论上,这保证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但对广播电视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的调查显示,44.9%的被调查者至今未与导师见面;57%的被调查者未被校外导师主动邀请参观其工作单位,对校外导师的了解只局限于网络媒体所提供的信息;44.9%的学生认为校外导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广播电视专业的校外导师多为新闻工作经验丰富、采写和编写重点稿件和节目的高级记者,以及各电视台或融媒体中心的优秀主持人、编辑、传媒公司带头人等。校外导师除了导师身份外,仍有各自岗位的本职工作需要处理,故无法利用充足的时间为学生回答实际操作中的疑难问题,这也是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在与校外导师联系沟通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有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导师沟通出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联系时机不当。导师因其工作对校内所带学生的指导精力有限,不能全身心参与到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使校外导师岗位成为一纸空谈。在被调查者中有40.82%的学生与导师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沟通,虽然降低了交流成本,但学习成果远远低于面对面教学。
1.学生与导师缺乏沟通,导致无法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在被调查者中有86%的学生认为与校外导师沟通无明显成效,这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际特点相差甚远。
2.校内外导师沟通频次少,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由于校内外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使命,二者既相互分离又紧密联系。从教学目的来看,校内外导师联系紧密,目标一致,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但二者所属职责场所相互分离,校内导师负责学生校内课程的学习及相关科研项目,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一家长”,负责学生的各项事务;校外导师则跨出校门,主要负责学生的校外实践任务,对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场地及所担任的角色进行把关。校内外导师擅长的领域相互分离。校内导师多为在学术领域有一定成就、关注学界最新科研动态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校外导师多为奋战在一线的媒体工作者,只有校内外导师紧密沟通,才能有机结合最新理论研究与技术成果。校内外导师沟通少导致无法了解学生在校外实践学习的情况,从而不能在中期测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1.全日制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大多是来自各大媒体单位,其工作重心仍是在本单位有编制的工作任务,对兼职校外导师这一工作投入精力有限。
2.各学校对校外导师的遴选方式存在不足。据了解,校外导师的评聘很大程度上由校内导师推荐。选拔依据为业界的影响力,加之各高校对被聘请者的学历及职称有明确要求,因此所聘导师多为业界的著名专家,本职工作非常繁忙,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另外,学校对校外导师的付出难以给予合适的报酬,使校外导师投身教学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使教学任务过于形式化。
3.学校相对于校外导师不能做到准确分配及规划,学校也没有足够数量的校外导师团队为学生进行选择,更没有相应的评选团队对校外导师进行实力评估,故无法真实评测所聘校外导师的真正实力及综合素质。
4.在校外导师未完成自身教学任务、所带学生未达标的情况下,学校并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惩罚,这是双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导师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更需要扎根媒体一线的实战经验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其中明确指出,推动培养单位和行业产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共享,各培养单位新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需有在行业产业锻炼实践半年以上或主持行业产业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的经历,在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每年应有一定的时间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行业产业导师”,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各学校要强化落实相关政策,严抓校外导师选聘考核制度。对于校外导师应制定明确的导师选聘考核制度,如以导师研究项目、获奖作品等能够体现专业技能的标准为依据,防止导师出现挂名或名不属实的情况,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的实施是为了提高广播电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使学生既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够获得最新的媒介资源。但就目前来看,校内外导师缺少信息沟通,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无法对症下药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发展。加强校内外导师沟通能更加快速地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及闪光点,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学校作为校内外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应发挥纽带作用,组织校内外导师与学生见面交流。学校可为校外导师安排相关课程,使学生确定自己是否对导师所从事的方向感兴趣,以及在个人职业规划中的方向,导师可以通过课上的互动交流更加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为之后的导师双选奠定了基础,也能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出宝贵的建议。
1.学校组织校内外导师进行国家政策学习解读。作为教育工作者,校内外导师应认真学习国家有关艺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方案及相关政策分析,切实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学校要统一组织校内外导师对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并请专业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解读。校内导师学习如何运用创新方式将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接受学习;对校外导师应明确学生与单位职员的区别,学习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特征,落实工作要求,增强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认识,真正把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2.加强校媒、校企紧密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实习率和毕业就业率。在2020年修订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艺术传播的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并具有理论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艺术专业训练。采用文化与专业理论课堂讲授、专业技能技巧的个别训练与集体训练,以及广播电视专业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广播电视专业是实操性、应用型专业,除了学术论文写作外,还应在实际操作上对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进行规范指导,这就需要学校在各合作单位中为本专业研究生筛选出具有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与校内导师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现今,媒体、大厂及各企事业宣传岗位都是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的首要选择。学校应加强研究生的实践经历,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学习环境。学校要严格落实学生实践基地选择,使学生实践经历为今后的就业发挥作用。作为学生,一方面紧抓学校理论课程和系统知识,通过参与各学术会议、各高校教授讲座,了解学术前沿信息;另一方面,将学校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彻始终。
在2020年修改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作为艺术硕士专业的申请者,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需完成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和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的毕业考核。专业实践能力展示体现了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学位论文答辩体现了申请人对应用专业技能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理论阐述能力。将这两部分共同作为评价依据,其中专业实践能力展示占70%,可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审美认知度,校外导师可以举办优秀作品展演沙龙,并通过个人资源邀请资深媒体人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解;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影视作品的制作及所在单位的节目录制,增强学生对其制作的认识。学生可在不同岗位进行学习,如实习导演等,为学生之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并借此机会明确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只有将学校组织、校内导师紧密联系、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学生主动学习四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高质量、更高效地完成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校内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占据主导位置,主要参与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及专业课程、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导师则应权责清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实践环节占据主要作用,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学校需明晰导师的奖惩制度,对专业素质好、认真负责且学生评价指数高的校外导师给予表彰奖励,优秀者可以特聘导师的身份与校内导师一同在校内担任课程教师,并参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内的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增强校外导师的使命感,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对于未能完成自身本职工作的校外导师应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来实现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
虽然双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但是校外导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地融入当下的社会环境,少走弯路,熟悉当下传统媒体融合之路及新兴媒体的创新之道,使学生对当下媒体环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并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专家型校内导师与实践专业型校外导师的紧密配合,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其就业率和创业率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