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类课程开发初探
——以《仿制青铜器》课程为例

2022-10-31 07:23郭玲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0期
关键词:青铜器课程能力

郭玲玲

(合肥市庐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安徽合肥 230001)

综合实践设计制作类课程开发应紧紧把握“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原则。确定课程主题、明确课程总目标和四个具体目标,把“五个关键要素”落实在课程开发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能力,体悟工匠精神;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自豪、历史自信,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现以《仿制青铜器》课程开发为例谈谈设计制作类课程开发要点。

一、课程选择与目标设定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

(一)课程选择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有关课程要求,通过调研与访谈,我们了解到不少学生曾到安徽博物院参观,对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楚大鼎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了解有关考古知识,不少学生对文物产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和作用,探究青铜器历史和制作方法,近距离看一看青铜器,体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根据安徽省现有的文物资源特点,经过实地调研和搜集,并结合合肥市庐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现有条件和各学段学生特点,我们开发了设计制作类课程——《仿制青铜器》。

(二)课程目标设定

课程设定总目标,按照小学、中学、高中等三个学段分别设置目标。现以初中学段为例介绍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安徽楚大鼎的来龙去脉,了解青铜器的历史,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及分类,感受不同青铜器的造型美和纹饰美。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使其认识中国青铜器在人类文化中的贡献,认识安徽楚大鼎的历史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在掌握青铜器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制作青铜器外形和纹饰,学会用超轻黏土等材料仿制青铜器,通过自主设计制作以及成果展示,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学生提高技术意识、结构思维、创新能力,体悟古代劳动人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初中学段具体目标分四个方面。一是价值体认方面: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感受青铜器造型之美,体认中华优秀文明历史,体悟工匠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深化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二是责任担当方面: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青铜器制作,相互配合完成制作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提升团队的合作能力。三是问题解决方面:学生通过对青铜器历史、分类及制作工艺的学习、观摩,能运用所学方法制作青铜器作品,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意物化方面:学生能将自己的创意、设计方案付诸实践,转化为较复杂的作品,在展示中流畅表达创意,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

二、良好的环境和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程开发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意设计的环境和情景,本课程开发注重教室环境布设与课程导入,为学生创意设计创造条件。创设古朴、典雅的教室环境,营造浓郁的青铜器文化氛围,展示不同造型和纹饰的青铜器制品,在教室的四面墙上布设图文并茂的材料,分别介绍青铜器相关知识,包括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历史成就、著名考古学家、青铜器历史及分类、青铜器制作方法及青铜器故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为课程导入做好铺垫。

课程导入环节,教师首先用实物、设问创设情境,导入课程,引导学生观看活动室整体布设,零距离亲近青铜器。学生可以摸一摸、看一看、试一试,欣赏青铜器的纹饰之美,感受青铜器的古朴典雅浑厚,感受青铜器的魅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青铜器是如何被发现的、有什么用途、如何制作的。教师用PPT形式向学生介绍青铜器历史、分类及用途,讲解青铜器独特的形状、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等。再播放介绍安徽楚大鼎视频,让学生了解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楚大鼎的前世今生,导入主题——仿制青铜器;演示青铜器制作方法;提出仿制青铜器有关要求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进入课程实践。

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进行仿制青铜器创意构思。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作品主题,根据掌握的知识,提出独创性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分别进行阐述和呈现,经过小组讨论、比选,从中选出一个最佳创意设计方案,拟定作品名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分析、设计表达(草图)、交流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合适的活动材料(工具)是创意转化为作品的重要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好的创意设计转化为好的作品,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为学生对材料的判断、自身能力的判断提供机会。材料的判断是指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条件及材料本身的属性特征选择恰当的材料。为了发展这样的“材料认知技能”,需要为学生提供独立判断与选择的机会,哪怕是做出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选择,也可以是反思性学习的契机。能力的判断是指学习者观察并判断自身能力的限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若夸大自己的能力,需要通过体验其后果才能进行学习,因而教师仍需为此提供机会。

为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具,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多方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比选,并试验了多种制作方案,最后遴选了几种可行性方案。《仿制青铜器》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为其实现自己的创意提供了多种可能。工具与材料主要有:模子(塑料盒、纸板盒、铁盒等)、超轻黏土、丙烯颜料(绿色、金色)、毛笔、塑型工具、A4纸等。

四、从动手制作中体悟工匠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制作工艺,进行制作活动。主要制作要求有:(1)根据本组的创意方案,选择青铜器的外形模具(方或圆或其他);(2)选择相应的超轻黏土,利用工具逐步进行贴塑,整理出基本型;(3)塑造纹饰,要与整个器型协调,突出青铜器的古朴厚重之感。

学生自主制作,教师巡视辅导。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模型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一件作品,从中体悟古人卓越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交流展示与反思改进是不断修正完善的重要过程

交流展示与反思改进是设计制作类课程的重要环节,在展示中分享,在反思中改进。学生通过交流作品,解释创意,介绍其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得与失、问题与解决措施,这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提升其思维的过程;相互欣赏、相互关心有利于审美意识、交流能力的发展,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的形成,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仿制青铜器》课程实践中,教师组织各小组依次展示作品,各组代表介绍作品的名称、功能、特点和创意,其中运用了哪些技法,制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学生展示作品时同组成员可以补充说明,介绍完后可以请其他同学说说他们这组制品的亮点,推选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展示时可以通过移动端设备把学生作品投射到大屏幕上以便学生观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仿制青铜器》课程设置“评价总结和反思感悟”环节,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进行投票,评选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制作小组,并现场颁发“优秀学员”证书。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谈谈本次活动的感受、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并指出课程拓展延伸方向。

《仿制青铜器》课程自开办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选课踊跃,经常出现线上报名满员,而要求到现场增补的现象;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认真听讲,细心观察,踊跃提问,积极交流,精心制作,充分展示,表现出对青铜器的浓厚兴趣和喜爱之情。活动留言栏中贴满了同学们的活动感想:“让过去留在青铜器上,让现在留在创意上。”“初次学习,我们心中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期待通过仿制青铜器与文物交流,在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分工合作,体验了分享成果的喜悦,时光飞逝,心中感慨万千,此中收获欲说不尽!”“仿制青铜器课十分有趣,也十分有教育意义,让我了解了楚大鼎的前世今生,小组合作制作了‘山河云龙鼎’,我十分珍爱!谢谢老师!”“古今千年,往昔之鼎,精美之文,今犹存焉!至今宝藏,是为国宝,古人之工艺,美哉!妙哉!”“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历史悠久的青铜器,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收获颇多,来活动中心真开心!”……

《仿制青铜器》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热情,还使其了解了文物能够反映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可以重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已经丢失的记忆,让中华历史更加透明,更加丰富多彩,重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仿制青铜器》课程教学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设计制作类课程开发关键要素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明确了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和改进方向,达到了预期效果。

猜你喜欢
青铜器课程能力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