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向英语教师的学术讲座设计的思考

2022-10-31 05:29冀小婷
英语学习 2022年7期
关键词:主讲人逆向讲座

文/冀小婷

引言

在词典中,“学术”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讲座是指“一种教学方式,多利用报告会、广播、电视或刊物连载的方式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7)。在网络上,学术讲座被定义为一种传播知识和资讯的交流方式,主讲人通常采用当面演讲或通过网络、视频、音频、文本等方式,将自己的学术知识分享给听众。

从定义可知,一个讲座之所以能被称作学术讲座,首先它要包含一定的理论或者专业化的内容,符合“系统的、专门的学问”这一标准。主讲人如何将自己所知与他人共享,从而促成知识的传播,是讲座的另一个特征。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肯定会遇到一些困惑,也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困惑及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解决?学术讲座是否可以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升专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学术讲座对于教师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设计学术讲座才能使其达到好的效果,从而能助力教师提升日常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些问题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作者将以主讲人的身份与大家进行探讨。

学术讲座对英语教师的重要性

1.帮助教师有意识地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教学的随意性可能会体现在日常教学的不同环节上,比如教学目标设置宽泛,缺乏重点,不可评价;学情分析泛化,不能有效地诊断班级情况;教学流程设计模式化,缺乏理论支撑;教学评价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师生互动形式化,缺乏高质量的互动等。不同主题的学术讲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注意到教学随意性的问题,并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者个性差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互动模式与互动活动设计等方面的讲座都可以较好地帮助教师注意到这些问题。

2.帮助教师有意识地提升教学的科学性

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有很多很好的教学实践,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在说课或展示自己课程内容的时候,有时不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只看到了他人授课中好的做法,但未能充分理解课程设计背后的道理和设计依据。学术讲座会基于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慢慢梳理、总结教学行为背后的依据,从而提升授课的科学性。

3.帮助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感到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困难,比如很难将从教学理论书籍中获得的知识以及在学期间所学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造成这个困难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教师在职前培养的过程中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而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进入学校任教之后,教师有了大量的对于教学的感性认识,但因为工作繁忙,又缺少了对教学的反思,因此总是感觉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学术讲座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拥有了较丰富的教学实践后,再来重新通过讲座进行理论学习,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从而提升教学的系统性。

如何设计学术讲座才能帮助教师避免教学的随意性,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教师融合理论与实践呢?

学术讲座的设计方法

1.按照教学设计思路整体规划讲座

学术讲座的设计与教师熟悉的教学设计有很多相同之处。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反思等。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的要素对学术讲座进行整体规划,有利于教师梳理学术讲座的框架。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材料分析,通常是对固定的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的自由度相对较小。而学术讲座内容选取的自由度相对较大,主讲人可以根据会议主题或者培训项目主题以及主办方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讲座主题。讲座有时是“定题演讲”,需求方大致确定讲座的题目或内容。讲座题目的选取是讲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题目通常包含了讲座中理论与实践部分的关键词。比如“逆向设计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这个题目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作为理论基础的逆向设计,二是初中英语写作的教学实践。有了这两个关键词之后,讲座的主线就可以基本确定:聚焦的学段是初中,主题是初中英语写作,理论基础是逆向设计。

确定了讲座的基本内容之后,需要进行学情分析。我们通常会在讲座设计的时候思考以下问题:听讲座的教师是否了解讲座的关键词?大家在看到讲座的题目时,会有什么样的预先设想和期望?大家在听这个讲座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问题?等。

通过对上述讲座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基本确定自己本场讲座的目标:通过讲座,我们希望教师学到哪些东西?如 “逆向设计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这场讲座,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可能是“教师要了解逆向设计的概念以及逆向设计的基本步骤,以及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当中应该如何进行逆向设计”。和日常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样,我们希望讲座设定具体的目标,避免泛化。如何使讲座目标可观测、可测量,如何检验自己的讲座目标是否达成,是主讲人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将本次讲座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 教师能够解释逆向设计的概念;

● 教师能够阐释逆向设计的步骤;

● 教师能够梳理出讲座案例中应用逆向设计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路;

● 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写作教学设计实践中应用逆向设计;

● 教师能够拓展逆向设计在自己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教师能够抓住逆向设计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这两个关键词,就至少抓住了最重要的内容。在了解了逆向设计的概念之后,教师可能会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在阅读课或听力课当中应用逆向设计,从而举一反三,检测其在不同课程中应用的效果。

在教育领域开展讲座的目的是让教师能够了解某一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或教学理念,同时看到这一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当中是如何落地的,教学方法是如何操作的,这有助于教师在日后教学中的应用与迁移。如果在一场讲座中,教师只听到了其中比较细致的内容,却没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框架,那么问题可能不出在教师身上,而是出在主讲人身上。讲座的设计要有助于教师梳理整体框架,思考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按照理解的六个维度设计讲座流程

经过前期的内容确定、学情分析、目标制订,教师的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还取决于教学流程的设计,对于一场讲座也是如此。教师能否达成对讲座内容的深入理解取决于主讲人对讲座流程的设计。主讲人可以选取不同的流程设计理念,例如参考McTighe & Wiggins (2013)提出的理解的六个维度,分别是:解释、释义、应用、洞察、共情、自知。解释是指能对事件、行为等给出合理的解释;释义是指通过转述、解说阐明其价值;应用是指在新的环境中有效使用知识;洞察是指形成自己的观点;共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自知是对自我的认识,尤其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讲座中涉及的理论部分,对于教师来讲会比较困难。我们可以从理解的不同维度进行阐述,避免单纯地停留在“解释”的层面。

“释义”层面主要是给出定义,或者把这个理论解释给教师,但单纯的解释可能并不会给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从解释的层面做起,将理论与自己的教学或者生活工作相联系,就能给教师提供鲜活的例子。

理解的第三个维度是“应用”。我们在讲述某个理论时,要给教师呈现一些其他人在教学当中应用这个理论的案例,以便给予教师直观的感受。

第四个维度是“洞察”。主讲人实际上会对不同的理论有所偏好。我们可以在讲座时“保持”这个偏好,但是在整体的讲座过程中,应该保持比较公正的心态。如果我们比较认同一个观点或者一个教学理论,我们可能会特别“偏爱”它,但也要考虑到可能会有教师认为这一观点或教学理论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自己的教学,或者对里面的一些内容可能还不能够完全接受。因此在讲座中,我们既应该有自己的观点,能够让听众对所形成的观点有思考,找到一些共鸣,但也应该避免完全灌输。

第五个层面是“共情”。我们在进行线下或线上的讲座分享时,要时时与教师共情。就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能非常熟悉的一种方法或一些单词,但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消化的内容。因为教师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后,脑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图式,但是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图式可能要比教师简单得多。教师觉得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学生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理解。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主讲人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一线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在自己的教学当中使用了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有的时候教师可能会不太清楚自己实践背后的理论是什么。作为主讲人,我们在讲一些道理或者一些理论的时候,要采取教师更能接受的方式,如放慢语速,或者将一个理论分解成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讲解。

理解的最后一个维度是“自知”,即自我认知。作为主讲人,我们应时时刻刻都有“自知之明”。我们讲的东西可能会对教师来说有一点帮助,但是也有可能教师在实践中已经做过很多,我们只是对其进行了梳理。这其实也反映出教师的重要性。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也许难以快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但通过教师设计的高质量教学活动,学生基本可以梳理概括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作为主讲人,我们也要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些,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后续改进。

作为听众,教师也可以使用上面的六个理解维度,对所听的讲座进行分析。以“英语学习策略”相关的讲座为例,教师可能对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元认知策略的概念相对陌生,可以跟着主讲人的思路,首先理解“元认知策略”的定义:“元认知策略指学生为了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计划、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策略”(教育部,2018);再根据课程标准中元认知策略的内容要求,想一想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运用讲座中提及的某个具体的元认知策略的情况,如“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计划和安排预习和复习”,进入理解的第二个层面。然后,教师可以思考自己教学中的哪些行为或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该策略的培养,如平时让学生在开学初期撰写英语学习计划,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复习指导等,体会第三个层面“应用”。经过对前面三个层面的思考,教师可以对元认知策略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与观点,进而思考元认知策略的作用。第五个层面是“共情”,讲座人与教师有共情,教师也要与自己所教的学生有共情:如果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如何?可以用哪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学习策略?最后一个层面是“自我认知”。讲座人在分享过程中,会时时反思自己的局限性,教师也可以思考自己在学习策略方面不理解的内容是哪些,自己的局限性是什么,等等,从而确定听完讲座后自己的努力方向。

理解的六个维度不仅适用于讲座人的流程设计,也适用于听讲座的教师对讲座的理解过程。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话“解释”讲座中的理论;用自己教学中的实例对其进行“释义”,找出自己在教学中“应用”该理论的例子,形成自己对于该讲座的主题及理论的“观点”和“洞察”;找到自己与讲座中案例的“共情”,了解自己对于讲座中涉及的理论与主题的“认知”局限,从而加深自己对讲座主题及涉及的理论的理解,真正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增强讲座的互动性

教学设计通常还需要包含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需要有一个理论或者一个教学方法的支撑。在做讲座的时候,我们也同样需要对讲座方式进行设计,让教师的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在设计一堂课时,需要考虑哪些重要的因素呢?前面提到的方面都是作为主讲人所做的事情,但是可能忽略了听众的能动性。正如教师上课一样,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发挥听众的主观能动性?虽说讲座与工作坊的性质不同,但我们可以在讲座中借鉴一些工作坊的形式,比如与教师互动,或者为教师发放前置任务和后续活动等。前置任务可能是讲座当中要用到的某些语篇,教师在前期阅读之后,在后面听的过程当中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当教师熟悉语篇之后,在讲座过程中,主讲人可以给教师一些分享机会。在以往面对面的讲座过程中,主讲人随时可以提问。而在目前线上讲座的过程中,互动变得更加容易了。主讲人抛出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在留言板中同时输入答案,这一点可能更强于以往的线下讲座。

教师与主讲人的互动很像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主讲人给予教师表扬和鼓励,可能会促使教师更加愿意参与到讲座中。从互动的过程中,主讲人能根据教师的回答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了今天所讲的内容,以及教师可能存在的困惑、希望了解的内容。这样也让讲座具有了一定的课堂生成性,对于主讲人和教师来说都是不错的体验。

结语

总之,一场讲座能否取得更好的效果,取决于主讲人对讲座内容的选择、对听众的学情分析以及对讲座目标的制订。只有讲座目标清晰,内容涵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充分考虑听众的需求与感受,才能使讲座易于被听众接受。同时,主讲人在讲座中可以依据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优化讲座流程,涵盖不同维度的阐释,帮助听众梳理框架,形成深度理解。通过主讲人与听众的共同努力,学术讲座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主讲人逆向讲座
逆向而行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