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兴艳,赵银玲
(1芮城县果业发展中心 山西芮城 044600; 2运城市气象局 山西运城 044000)
运城市地处山西最南部,光热资源丰富,是我国多数北方水果的适栽区和优生区,是山西省水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水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对林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参考相关资料,对运城地区影响林果生产的气象灾害进行分析,提出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
低温冷害和冻害构成了冷冻灾害的主要类型。运城市林果生产中常见的冻害有花期霜冻和休眠期极端低温2 种,低温冷害则发生较少。自2014 年以来,花期霜冻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休眠期冻害在局部地区的特定果树品种中时有发生(图1)。
图1 桃树休眠期枝干冻害
多发生在6—8 月,一般情况下与局部区域地形、气候有关,虽然每年都有发生,但有明显的多发地带。随着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近年在4—5 月(图2)、9—10 月,也会出现雹灾天气。
图2 4月份苹果遭受雹灾
运城市林果生产遭遇干旱,主要有两个时间段,一个是早春4—5 月,另一个是6—8 月,这段时间的干旱常伴随高温同时发生。
当地连阴雨多集中在9—10 月,一般持续10~20 天,降雨多以小雨为主,伴有短时中雨,长时间低温寡照。
受气候变暖影响,目前当地果树萌芽开花期较2014 年之前,提前了10~15 天。如2014 年当地杏的始花期在3 月12 日左右,近几年普遍提前至2 月28 日左右。花期的提前导致花期和幼果期霜冻发生频率显著提高,严重影响坐果和果实品质。休眠期的极端低温常伴随大风同时发生,造成树体皮层发褐、抽条、树干皮层开裂等伤害,如2021 年早春极端低温冻害,导致部分产区桃树皮层变褐甚至树体冻死。
雹灾轻则打烂果实套袋和细弱枝条,重则打落打烂果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优质果的产量及占比。同时,树叶、枝干的破坏,会加重园区病虫害的发生,削弱树势,降低果实品质。
4—5 月园区干旱,对正在生长的杏、大樱桃等熟期早的水果,会影响后期果实的生长和膨大,对桃、苹果等晚开花坐果的水果,则会影响坐果及果实早期的细胞分裂数量。6—8 月份,苹果、大樱桃、桃等多种水果正处于花芽形态分化期,此时发生高温干旱,不仅增加果实和树体的日灼伤害,限制果实生长,还会阻碍花芽正常形态分化,同时,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后的降水或灌溉会增加裂果的风险。
长时间的低温寡照,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受阻,果实品质下降,同时降雨直接导致苹果等果树落叶病的大发生(图3)。如2021 年秋季的连阴雨造成全市95%以上苹果产区发生严重落叶。园区积水过多,造成树体毛细根大量死亡,根部吸收功能下降,甚至整株死亡。
图3 9月份的连阴雨引起早期落叶病大发生
3.1.1 提高预测预报精准度 气象部门完善果园田间气象站网络,结合天气综合发展趋势,及时监测田间小气候变化,准确提供暴雨、洪涝、霜冻、冰雹、大风等林果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
3.1.2 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借助电视、报纸、广播、LED 显示屏、乡村预警大喇叭、微信等渠道,及时向生产者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只有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发布,才能给人以警示,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3.1.3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果业防灾减灾宣传力度,使生产者能正确认识气象灾害对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并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推动果业生产科学稳定发展。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通过在林果区建设时空密度合适、布局合理的高炮、火箭等地面作业网络,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同时,加强对作业网络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提高作业装备性能和自动化程度,打造素质精良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技水平、作业能力和服务效益。
3.3.1 做好果园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气象灾害来临前做好园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可有效减轻或避免灾害发生。如可通过配备蓄水池和灌溉设备,应对高温干旱的影响;果园搭建避雨棚(图4)、雨涝来临前挖排水沟,可有效减轻雨涝灾害;在冰雹多发地带搭建防雹网以应对冰雹灾害。
图4 葡萄园搭建的避雨棚
3.3.2 提高林果种植管理技术水平 园区采用起垄覆盖、行间生草等技术,有效减轻干旱、高温、雨涝对果树生长的影响,提高果实品质(图5)。
图5 园区采用起垄覆盖加行间生草模式
3.3.3 为果树创造适宜生长环境 根据地域环境特点,做好果树布局规划,如选用抗寒、抗旱的优良品种。对连片集中发展的设施果树(如大樱桃等),可在周边建设防护林,以防大风对果品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