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红霞,王 妍,郗小燕,崔连超
(1陕西省果业研究发展中心 西安 710018; 2铜川市耀州区农村经营管理站 陕西铜川 727100)
果园生草是现代化果园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明显改善果园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土壤保肥和保水的能力,促进果树生长,提高果实产量和改善品质,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果园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果园经济效益。为了解决果园由于土壤有机质缺乏、结构差、养分贫瘠、干旱等而影响果园产量和品质的问题,笔者于2018—2020 年连续3 年观察生草果园对苹果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并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为旱塬区域果园生草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园园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办水峪村的半旱塬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区气候,海拔842 米,年均降水量554.5毫米,年均气温8.4~12.3 ℃,平均无霜期206~228天,年平均日照2 356.6 小时。土壤类型为黄绵土,pH 值7.64,土壤有机质含量14.6 克/千克,碱解氮含量91 毫克/千克,有效磷含量32.5 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100 毫克/千克。
水峪村试验果园于2012 年建立,占地面积约20 亩,栽培苹果品种主要有长富2 号、富士2001、嘎拉等,坡向西南,缓坡台地,长方形栽种,株行距2米×(3~4.5)米,树形为自由纺锤形,果园采用标准化经营管理,树势良好,生长一致,没有明显的差异。2012 年开始在果园部分区域实施行间自然生草覆盖,行间距离树干两侧1 米内清耕,自然生草高30厘米以上时,刈割留5~8 厘米,一年刈割5~6 次,年覆草厚度达15 厘米以上,一年进行一次土壤深翻(图1)。
图1 全园清耕区与生草试验区对比
1.3.1 单株产量测定方法 从2018 年开始,连续3年时间,在生草试验区及对照区(全园清耕区)内,随机选取同龄树10 个样株,准确数出每个样株所结的果实总数,并在每个样株上不同位置随机采摘10个果实,分别称其单果质量,以每个样株的果实总数与该样株果实的平均单果质量之积计算单株产量,生草试验区和对照区的单株产量分别取10 个样株的平均单株产量。
1.3.2 果实品质测定样品的采集方法 采集的样品有长富2 号、嘎拉2 个品种,每个品种分别在生草覆盖试验区和对照区内随机选取样株,每个测定样品取自5 个样株,在每个样株树冠中部沿东、南、西、北4 个方向随机摘取4 个苹果,每个测定样品20 个苹果。长富2 号、嘎拉品种分别在食用成熟期内采集。
1.3.3 样品品质测定项目及方法 测定项目主要包括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单果质量用电子天平测定;果实纵横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折光仪测定法测定。
分别对长富2 号和嘎拉品种的单株产量进行了调查,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生草对苹果单株产量的影响
从表1 可以看出,自然生草的果园,长富2 号单株平均产量达62.5 千克,比清耕对照园相同品种的单株产量高3.5%,年际单株平均增长2.1 千克。嘎拉单株平均产量达36.1 千克,比清耕对照园相同品种的单株产量高7.1%。年际单株平均增长2.4 千克。
分别对长富2 号和嘎拉品种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全红果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进行了调查,试验结果分别见表2、表3。
表2 生草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长富2号)
表3 生草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嘎拉)
从表2、表3 可以看出,自然生草的果园长富2号、嘎拉品种果实的平均单果质量均明显大于对照果园,分别比对照高16.3 克和18.4 克;果形指数均在0.75 以上,分别比对照提高0.01 和0.03;全红果率比对照分别提高2.1 和4.4 个百分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0.9 和0.5 个百分点。自然生草的果园长富2 号果实硬度比对照提高7.7%(图2)(注:嘎拉因成熟期的差异较大,不同成熟期硬度有所不同,故没有对硬度进行比较分析)。
图2 清耕园与生草试验园果实品质对比
果园实施自然生草,改善了果园的生态环境,苹果的单株产量和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硬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了产量,全红果率增加,果实的外观品质、口感和风味都得到了改善,商品果率提高,劳力投入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增加了果园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