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自信谈高校思政教师的“八个自信”

2022-10-27 18:51罗飞王莹苏苗苗陶梦馨牧文苑
成才之路 2022年25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罗飞 王莹 苏苗苗 陶梦馨 牧文苑

摘要:新时代呼唤更高水平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武装,高校思政教师只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打牢思政教师的“六要”基础,使思政教师坚守思政课堂意识形态主阵地,从“道路自信”走向“历史自信”,从“理论自信”拓到“信仰自信”,从“制度自信”延至“价值自信”,从“文化自信”扩为“文明自信”,应对西方价值观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挑战,并使之成为青年学生的精神脊梁。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师;历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5-0033-04

自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以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了见证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精神自强的里程碑和新时代大国国民自尊的奠基石。“四个自信”既是此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成果,也是未来中华民族引领全人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求。纵观历史,伟大强盛的国家和国民无不拥有自信的民族心态。有伟大自信的民族才敢于胸怀“伟大梦想”,才勇于进行“伟大斗争”,才勤于建设“伟大工程”,才善于成就“伟大事业”。中国人需要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和生力军的青年大学生更需要自信。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的高校思政教师的肩上。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政教师更是人类灵魂的“助产士”。

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题刊发了总书记此次座谈会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和文章中对思政教师明确提出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点要求指出了思政教师哪些方面的素质要过硬。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因此,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四个自信”必不可少。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意识形态斗争趋于激烈,思政教师处于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不仅要抵御住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进攻,还要争取在意识形态阵地上向课堂外扩展,讲好新中国和党的故事。这就决定了思政教师要比普通人甚至要比普通共产党员有更深的更广的自信。思政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需求,以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的演化规律,将“四个自信”升华为“八个自信”,即从“道路自信”走向“历史自信”,从“理论自信”拓到“信仰自信”,从“制度自信”延至“价值自信”,从“文化自信”扩为“文明自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早已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的这条康庄大道,未曾辜负社会主义的初心,未曾辜负万千革命先烈的热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百年拼搏史,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史的延续,是一万年农耕文明工业化、现代化的文明史的飞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格言,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又是厚德载物、融会贯通造福人民的历史秉性的体现。这种“体现”曾反复出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考古可查的首次崛起,即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强势崛起和扩散,就是以华山为活动中心的中华先人利用处于史前各部落社会“满天星斗”的地理中心位置吸收周边文明而发展的更先进文明的例子。史书记载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后世有人猜测黄帝出身游牧文明。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禹出于西羌”论,抛开史家寻章摘句之争论,此类观点多忽视先人学习游牧文明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勇气。这勇气,彰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中,镌刻在“改革开放”的成就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思政教师要有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開放40多年的实践史。历史上,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时代都给世界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影响和科技发明。古有丝绸之路和四大发明,今有“一带一路”和新“四大发明”。中华民族复兴之日,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人类命运共同体”光耀五洲四洋之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全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时刻。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放到中华民族学习、奋斗、涅槃的千万年文明历史里,一条绵延近万年的历史之路清晰可见,一场古今仁人志士接力的自强之路明白可现。从“道路自信”走向“历史自信”,是洞彻这历史之路的自然结果,是看透这自强之路的必然启示。

伟大的时代召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奋斗成就伟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条腿站在诸巨人的肩上,另一条腿扎根于人类工业化历史上最宏大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详细分析这两条“腿”,诸伟人又分别站在了东西方文明思想的制高点上,中国现代化建设又筑基于人类延续时间最长、发展最成熟、人口最多的原生态农耕文明之上,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来就是站在了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然也生来就站在人类治国理政的理论高峰上。不如此解释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诸多历史成就,不如此解释不了为什么儒家几千年的小康社会“梦想”在今天“照进现实”,不如此解释不了超级大国为什么气急败坏打压抹黑我们的进步。

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的成功,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生生不息。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景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小康社会后边还有大同社会。路漫漫其修远兮,何以保证我们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因路长而踌躇,不因道阻而退缩?除了先进的理论指导,还要有建立于先进理论之上的牢固信仰。理论可以因时因地改进,信仰永如一面红旗飘扬在心中,旗不倒,脚不停。我们的信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在红船上,在党章里,在中国梦里,在万众一心抵抗新冠病毒的人群里。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鼓足勇气追求共产主义社会,拥有强大生产力的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信心实现大同社会。

思政课堂是捍卫信仰的主阵地,思政教师要在了解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夯实自己的红色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嘱咐的那样:“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吸收全人类文明精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焕发了勃勃生机,脱贫攻坚有目共睹,一带一路如火如荼,抵抗新冠疫情世人公认,全球经济引擎独领风骚。制度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好,价值自信是奠基于制度自信并由制度保障的。价值自信不仅极富号召力,而且具有巨大的战斗力。

价值自信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每个人真实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身边,就好像亲眼看到中外抵抗新冠疫情的成果对比,自然心服口服。理论上,思政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中国巨大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还要看到制度背后的价值特点,如中国人如何在集体价值观和个人自由之间寻求平衡,党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打通从制度自信到价值自信的通道。

当然,价值自信对思政教师乃至中华文明的历史作用远不止于此。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已经积累了一百多年的奋斗经验,今天站在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一场中华民族自己的价值重估,使民族精神匹配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精神上引领无数价值观可能有所不同的群体建设同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政教师要站在这样的价值高度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待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抵挡各种虚假和错误价值观的攻击,承担自己肩上的历史重任。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这反映了文化的横向复杂性的广阔,也反映了文化的纵向历史性的悠久。就像随着一代代珊瑚虫的诞生,珊瑚虫生活其中的珊瑚礁也越来越大。文化随着人群一代代繁衍生息,那些过去的、当下的都积累起来,加上对未来的期许都混合在一起,人类就有了自己的“珊瑚礁”,叫作文明。

文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明的竞争。西方文明成就相比较大,他们也毫不掩饰在全世界为他们的文明涂脂抹粉。而中华文明的复兴不仅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涅槃,还会改变全人类对文明演化的认识,文明的发展方向不是向西方文明靠拢,而是各美其美、和而不同。文明的主流演化模式也不是西方文明,而是如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在《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文中说的那样:“中国的形态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的形态实在是个例外。”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是日新月异的,归根结底还是中国人的“活法”改变了。农业人口变成工业人口,工业居民变成了网络居民,人们都在享受生活的便利、基础设施的完善。

中华文明是最悠久的“活”文明,是最真实的“人间”文明,是最富包容心的“多彩”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说:“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让全人类都过上好日子的历史重任,将由中华文明来承担。大禹顺应历史通过治水把中华文明提升了一步,如今在文明的竞争博弈中,中华文明能不能像大禹一样通过治理全球疫情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一步,创造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呢?未来可期。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授者、党的先进思想文化的宣讲者,思政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要坚定培养优秀人才、立德树人的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专业的知识吸引学生,用真理的力量说服学生,用崇高的人格影响学生。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句话涵盖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思政教师提升“六要”素养,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是激励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思政教师应以“六要”标准为引领,培根铸魂,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人才。而自信会让思政教师由内而外散发“为人师表”的感染力,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软实力”补充,让思政的言传身教变得可亲可信。从“道路自信”走向“历史自信”,从“理论自信”拓到“信仰自信”,从“制度自信”延至“价值自信”,从“文化自信”扩为“文明自信”。“八个自信”为思政教师打造了全方位的思想“金钟罩”,精神“铁布衫”,任西方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等歪风邪气如何攻击,都能“我自岿然不动”。“八个自信”不仅有保卫意识形态阵地的定力,还有走出国门反攻别人的抹黑污蔑、扬我国威的潜力,以及展示和谐、美丽“人类命运共同体”新世界的魅力。“八个自信”为中国精神“固本培元”,思政教师拥有了这份精神“元气”,再按照习近平總书记的要求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上加强武装,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六要”作为更高的标准,需要思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价值感”这个前提。拥有“八个自信”,思政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民族、国家、文明产生无比的自豪感,就会产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新世界的美好憧憬,从而主动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民族复兴、文明复兴的伟业中,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巨大历史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产生巨大的动力去提升自己的“六要”水平和教学能力。“八个自信”本身也包含“六要”的一些要求。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要强”的要求,就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必然要求信仰自信。“视野要广”要求思政教师要有“历史视野”,从而要有“历史自信”。而讲到“思维要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这其实也是对文明自信和价值自信的表述。

總之,用“八个自信”与“六要”引领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应是高校思政教师的执教方针。高校思政教师应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从“道路自信”走向“历史自信”,从“理论自信”拓到“信仰自信”,从“制度自信”延至“价值自信”,从“文化自信”扩为“文明自信”,立德树人,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

[2]王艳双.“四个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04)

[3]常建莲,张莉.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

[4]李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及其提升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20(04).

[5]李桂娟.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08).

[6]海琛,马莎.“四个自信”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及对策刍论[J].成才之路,2021(22).

[7]陈燕.以“四个自信”引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02).

[8]陈化楠.将新时代“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的途径探索[J].大学,2021(12).

[9]娄兆锋,张迅,王召龙.思政课教育是坚定青年学生“四个自信”的金钥匙[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03).

[10]董方圆,刘雪,刘冰.“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J].大学,2020(37).

[11]王军.高校党外教师的“四个自信”现状分析———基于武汉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6).

[12]黄邦道.坚定“四个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13]汪俊仁.刍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自信的提升———基于“四个自信”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7(29).

On the "Eight Self-confid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Luo Fei, Wang Ying, Su Miaomiao, Tao Mengxin, Mu Wenyuan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Broadcasting Movie And Television College, Hefei 230011, China)

Abstract: The new era calls for higher level ideological awareness and theoretical armed. Only by adhering to road self-confidence,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adhere to the main ideological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from "road self-confidence" to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from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to "belief self-confidence", from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to "value self-confidence", fro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o "civilized self-confidence",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values and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make it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young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historical confid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思政教师本领意识 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服务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