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琳, 余雨枫, 张一敏, 刘艳, 王雨慧, 王镜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流动现象日益突出,其中老年流动人口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中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中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近三年来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老年流动人口的比例却逐年上升[1]。老年流动人口由于年龄及生活环境转换、政策限制、关注度缺乏等原因,在身体、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均面临比当地老年人、其他流动人口更多的问题和困难[2]。有研究显示,老年流动人口的慢性病发病率、后遗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均高于当地老年人[3],并且老年流动人口更容易产生孤单、抑郁等负面情绪,其主观幸福感也相对较低[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妇幼、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工作”[5],其中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重要一项。老年流动人口兼具“老年” “流动”双重属性,且整体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因此,本研究对我国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文献进行梳理,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系统总结我国该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脉络等,了解影响我国社区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今后老年流动人口的社区健康管理质量提升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利用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和VIP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11月30日。检索词包括流动、迁移、老年、老龄、健康、社区等。文献纳入标准:主题为基于社区开展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中文文献。排除标准:①剔除书评、编辑材料、消息、会议等类型的文献;②文献信息不全,查阅不到全文的文献;③不同数据库收录的重复性文献。共检出415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23篇;再通过逐一判读,剔除主题不符及文献类型不符的文献322篇,最终获取相关文献70篇。
文献计量是指通过计量软件将大量数据转换为可视化图谱,使人们更易挖掘数据中隐藏的规律,便于快速整合有效信息并制定决策。首先,通过数据库检索并对文献进行严格去重;其次,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对主题或研究类型不明的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进行复筛;最后,运用Bibexcel、Pajek软件进行计量学分析。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等工作,如有分歧,通过集体讨论决定。
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5年。2005-2013年,年发文量处于欠发展阶段,2014年开始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7年达到顶峰(15篇),之后呈现小幅度下降。见图1。
图1 我国社区老年人流动人口健康素养 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情况
被纳入的70篇文献共170名作者,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仅8人,占全部作者的4.71%;其余作者均只发表了1篇相关文献。图2为作者网络图,作者发文量的多少通过网络图中节点大小表示,合作密切程度通过节点间连线的粗细表示。目前该领域研究尚处于初期,多为同机构合作,暂缺乏跨机构作者间合作,尚无较大影响力和稳定的作者、团队和机构产生。
图2 我国社区老年人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相关文献作者网络图
将关键词进行规范化处理后,通过Bibexcel软件统计高频关键词。70篇文献共获取107个关键词,其中排除已作为搜索条件的关键词,“社区” “流动” “老年” “健康”等,“社会融入” “影响因素” “社会支持” “卫生服务利用”等关键词排名较为靠前。见表1。
表1 老年人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情况(前20个)
通过前期纳入数据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可知,目前研究热点主要涉及两方面:①老年流动人口社区公共服务的研究,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服务利用、社区健康管理、健康自评等;②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的相关研究,如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生活质量等。
宏观来看,该领域文献总量相较其他领域研究明显偏少,但年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说明政府、社会逐渐意识到基于社区开展老年流动人口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我国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晚,当前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发文量较少,表明我国基于社区开展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方面的研究受关注少,缺少相应系统化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显示,该领域作者绝大部分均只发表1篇文献,缺乏机构间合作,无较为稳定的作者或科研机构,说明我国该领域研究作者较为分散,目前研究缺乏连贯性和持久性。因此,在促进老年流动人口研究发展时,提高研究者在该领域研究的持久性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的建立,才能促进该领域相对持久的多方面、多层次研究。
3.3.1 老年流动人口社区公共服务的研究现状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对老年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健康管理等的探讨。现有研究中亦得出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管理不足,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不容乐观的结论[6]。研究显示,老年流动人口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明显偏低;但同时其健康问题突出,生活负担重,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亦非常强烈[6-8]。大量社区服务仅针对当地居民,不惠及老年流动人口,加之老年流动人口在当地融入程度不够,对现有社区服务了解不足,更加减少了老年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获取[9]。老年流动人口对流入地不熟,极有可能导致其患病后不去医院就诊,但若了解到居住的社区附近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老年流动人口则表现出更大可能性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疗及护理服务[10]。聂欢欢和鲍勇[6]对老年流动人口卫生服务情况调查发现,老年流动人口慢性疾病患病率偏低,这与众多研究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并非老年流动人口身体素质较好,可能是因为其缺乏相应的身体检查,不知晓自己慢病情况而发生漏报。蒋志天等[11]研究中指出,老年人最希望从社区层面得到慢病管理等服务。对社区管理层面而言,很多社区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并未将老年流动人口纳入健康管理范畴。薛爽和尹海洁[12]的研究指出,老年流动人口实为社区弃管人群,若未落户的流动老人,只有主动需求帮助才可能得到帮助,但绝大部分会出现遇事不知道找谁的情况。
3.3.2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的研究现状老年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或因帮子女带孩子或投亲养老迁入城市,处于研究中“两不靠”地带,其社会存在感较弱,获得关注少[13-14]。学者们对影响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因素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杨静[15]研究发现,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区服务的匮乏。王世斌等[16]通过比较老年流动人口和当地老年居民发现,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感偏低,对志愿服务和社区活动略显“惰性”。大量老年流动人口没参与过社区活动,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年龄和性格原因,另一方面是社区现有的活动设置不符合老年流动人口的需求[17]。
老年流动人口对现有社区服务了解不足、社区相关人力物力缺乏等是导致老年流动人口社区公共服务利用率较低的原因[17]。政府层面宜加大对老年流动人口的关注和投入,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掌握老年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决策支持,使老年流动人口“老有所依”;社区层面应积极宣传与老年流动人口相关的公共卫生服务,可结合多种宣传手法,从社区宣传栏、网络渠道、电话访视、健康讲座等方式提高知晓率,使老年流动人口切实感受到社区健康服务的存在。我国老年流动人口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比例居高不下[18],加之老年流动人口对慢病管理表现出了一定渴求[11],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可考虑结合互联网,为社区老年流动人口提供适宜的在线健康管理服务,并进行定期跟踪随访,了解老年流动人口慢性病状况并给与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促进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
大量研究发现,适宜的老年文化活动能够帮助或引导老年人积极融入当地生活,树立良好的个人生活方式,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患病机会,延缓衰老进程,提升养老满意度[19-20]。社区可通过走访了解老年流动人口需求、安排适宜的社会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参与机会等多种形式帮助老年流动人口积极参与当地生活,帮助老年流动人口构建和扩展社交网络,提升健康素养,从而避免产生一系列身心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流动人口健康管理领域研究虽在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仅对国内基于社区开展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研究进行分析,今后可进一步了解国外同领域研究现状,对比分析并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与我国文化背景相适宜的健康素养提升策略,不断改善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促进我国社区老年健康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