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武汉市东西湖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2022-10-27 10:26王高明童叶青陶志阳忻骥王倩蔡黎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待业乙肝疫苗年龄组

王高明, 童叶青, 陶志阳, 忻骥, 王倩, 蔡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主要导致肝脏炎性病变,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慢性传染病[1],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进入机体而感染,乙肝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体液、母婴传播等,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2]。中国乙肝感染情况为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2]。为了解和掌握武汉市东西湖区乙肝流行状况,探讨其流行因素,根据2011—2020年东西湖区报告的乙肝病例资料开展流行病学分析,为东西湖区乙肝防治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乙肝病例数据信息和人口信息,包括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武汉市所有医疗机构上报的东西湖区乙肝确诊病例。所有数据均以已审核病例发病日期统计。

1.2 乙肝诊断标准

各上报医疗机构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及乙肝病毒(HBV DNA)检测结果。具体参考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3 研究方法

使用Excel查重比对,确定无重复报卡后的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0年东西湖区报告的乙肝病例数据开展分析,计算出年均报告发病率[(一年内累积报告乙肝发病的人数÷该年内暴露该致病因素可能发病的平均人口数)×K(100 000/10万)]和年均死亡率[(一年内因乙肝死亡的人数÷该年内乙肝患病病例数)×K(100 000/10万)],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十年来东西湖区乙肝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汇总采用Excel 2003软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用率或百分比来表示,比较组间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11—2020年东西湖区累计新增乙肝病例2 69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2.87/10万,累计新增死亡病例1例,年均死亡率为0.20/10万,病死率为0.04%。2011—2020年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整体趋势χ2=150.27,P<0.01),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2015年(69.13/10万),发病率最低的年份为2020年(30.27/10万)。东西湖区每年乙肝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的比例在63.64%~78.49%之间,平均为72.55%。2011—2019年乙肝病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构成比维持在19.29%~34.04%之间,2020年乙肝报告发病数为历年来最低,但由于新增乙类传染病病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告发病数较高,导致该年度乙肝在甲乙类传染病构成比仅为5.51%,2011—2020年乙肝病例在甲乙类传染病构成比平均为25.74%。见图1。

图1 2011—2020年武汉市东西湖区乙肝疫情概况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2011—2020年未见明显的季节规律性,每月均有乙肝病例报告,其中8月报告数最多,为27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0.10%;10月、11月次之,分别为260例和259例;2月最少,为154例,占病例总数的5.72%。见图2。

图2 2011—2020年武汉市东西湖区乙肝发病时间分布

2.2.2 地区分布东西湖区12个街道(乡镇)均有乙肝病例报告,报告数位于前3位的是吴家山街(744例)、金银湖街(364例)、径河街(339例)。年均发病率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东山街(105.68/10万)、辛安渡(99.89/10万)、新沟镇街(96.46/10万)。见表1。

表1 2011—2020年武汉市东西湖区乙肝发病地区分布

2.2.3 人群分布年龄方面,2011—2020年东西湖区除2014年度、2015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无15岁以下儿童报告为乙肝病例外,其他年度各年龄组均有少量乙肝病例报告,其中0~<15岁、15~<30岁、30~<45岁、45~<60岁、60~<75岁年龄组在2020年均为近10年的最低水平,分别为0.00/10万、9.96/10万、38.72/10万、42.05/10万及46.62/10万。2011年、2019年的发病率高峰出现在75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为83.40/10万、82.57/10万,发病率高峰随时间的推移在年龄组中呈现后移的现象。而从2012年开始(2019年除外),发病率高峰则出现在45~<60岁组和60~<75岁组中。见表2。

表2 2011—2020年东西湖区年龄别乙肝发病率 单位:/10万

性别方面,男性发病数为1 838例,发病率为69.17/10万;女性发病数为855例,发病率为35.10/10万,男女性别比为2.15∶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2,P<0.01)。

职业方面,报告的乙肝病例以农业及待业人员为主,为1 453例(占53.95%);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占病例总数的13.33%;工人次之占9.17%;其他职业报告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发病数下降比例较为明显的职业为学生,从2011年的4例下降至2020年的0例;幼托儿童仅2018年报告1例;散居儿童仅2013年、2016年、2018年各报告1例。

2.3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东西湖区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2011—2013年低于90%,2014—2019年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递增,2020年与2019年接种率基本持平。乙肝疫苗按照“0-1-6”三针接种程序,每年均为第一剂接种率最高,第二剂次之,第三剂接种率均低于第一剂和第二剂。见表3。

表3 2011—2020年东西湖区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 单位:%

3 讨论

3.1 2011—2020年东西湖区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报告发病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2011—2020年期间乙肝发病情况与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圳市、福建省、江苏省南京市等多地监测数据相一致[3-7],均无明显季节性,考虑到乙肝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故其发病一般为散发。

2011—2020年东西湖区乙肝报告发病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011-2013年发病率上升,与同期济南市发病趋势一致[8],与同期湖北省发病趋势、武汉市武昌区发病趋势不一致[9,11]。考虑到2010年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台《关于规范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的通知》,东西湖区自2010年起进一步规范了乙肝病例的诊断、上报工作,乙肝病例能规范上报且漏报率下降,导致东西湖区报告发病数增加;而2013年武汉市创立全国卫生城市以来,武汉市所有医疗机构重视和规范了传染病的网络报告工作,导致东西湖区2013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增幅较快。2014年发病率出现微幅下降,2015年达到峰值,可能原因为2015—2018年武汉市HBsAb阳性率为72.19%,部分人群无乙肝保护性抗体产生增加了感染风险[10];2016—2020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2020年乙肝发病率下降到十年来最低。其原因可能是全市所有医疗机构规范了传染病的网络诊断、报告工作,杜绝了乙肝重复报告情况,报告数有所降低;同时由于近年来各种互联网、媒体的普及,公众获得乙肝防治知识的渠道增多,居民掌握了乙肝的常见传播途径,避免了感染,乙肝传播风险进一步降低[11]。2020年乙肝发病率最低,可能原因为:2020年1月23日-4月7日武汉市因新冠肺炎疫情全城静态管理,所有人员居家隔离,且4月8日尽管武汉市全城解除静态管理,但全国新冠疫情形势仍较为严峻,全国各地社会限制较多,导致东西湖区人员流动少、活动受限,就医人群也降低,因此2020年乙肝传播风险有所降低、发病率降低。

3.2 乙肝在男性、农业及待业人员、15岁及以上人群高发

在性别分布上,乙肝发病率男性(69.17/10万)高于女性(35.10/10万),男女性别比为2.15∶1。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这与湖北省与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情况一致[7,12]。可能与男性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女性有关[13],且男性社交活动广泛、暴露危险因素和感染机会较大,使得感染风险和发病概率增加[7]。

在职业分布上,农业及待业人员发病数占比最高(占53.95%),待业人员中可能与较多农民身份转变有关。根据东西湖区政府年鉴及文献资料显示:东西湖区1955年农业人口56 177人,占总人口数的95.56%。东西湖区自1957年11月-1958年4月开展大围垦,成为城市近郊大农场[14]。2010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农业为主的行政区划逐渐城市化。东西湖区政府年鉴显示,2011-2020年农业从业人口从121 925人降至20 164人,可能与较多农民转变为待业人员有关。依据罗彦等[13]、周亮等[15]的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湖北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67%,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0.47%,农民是具备健康素养的阻碍因素[13],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而传染病防治健康素养在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中从高到低排名第四[16],导致东西湖区家务及待业人员乙肝发病率较高。

在年龄分布上,2011-2020年中有6年出现15岁以下儿童发病。湖北省自2003年起将乙肝疫苗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各接种门诊加强了乙肝疫苗的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并根据乙肝的抗体滴度水平不断开展乙肝加强免疫工作,乙肝免疫控制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3],但15岁以下儿童HBsAb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由80%(1岁以下儿童)逐渐减弱至57.06%[10],可能因部分儿童无乙肝保护性抗体而导致感染;且乙肝具有家庭聚集性现象,15岁以下儿童感染可能与母婴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关[2]。2011-2020年乙肝主要为15~74岁之间高发,占96.70%,其中60~7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为15岁及以上人群的HBsAb阳性率维持在59.81%~66.08%之间,部分人群因无乙肝保护性抗体或抗体水平降低,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未开展加强免疫接种,抗体水平可能会逐渐下降,导致乙肝疫苗保护率逐年下降,增加乙肝发病风险[10]。东西湖区不仅应对儿童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同时应开展15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乙肝疫苗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来,湖北省乙肝疫苗第一剂均在新生儿出生的产科医院接种,因此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剂接种率较高,且适龄儿童接种率多年来均能保持在90%以上,此项举措对于降低小年龄组乙肝发病率有明显作用。东西湖区目前15岁以下低年龄组人群乙肝发病率较低,与湖北省及全国报道的不同年龄组乙肝发病情况一致[17-18]。

结合东西湖区乙肝流行病学现状,对东西湖区乙肝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①持续做好乙肝疫苗新生儿首针及婴幼儿全程接种率,针对15岁以下适龄儿童适时开展加强免疫接种;②加强15岁及以上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③加强全人群的乙肝宣教工作力度,提高全民乙肝预防、控制传播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控制乙肝的传播,保障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④建议增加15岁以上人群乙肝抗体的主动监测工作,可通过筛查发现无保护性抗体或抗体滴度达不到保护效果时强化乙肝疫苗接种,以保护易感人群,降低15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

猜你喜欢
待业乙肝疫苗年龄组
从《待业啄木鸟》说开去
待业啄木鸟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已经打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为什么还会感染乙肝病毒?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困境成因与解决策略①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
乙肝疫苗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