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淮阳红旗中学 余良涛
众所周知,全国卷因覆盖面广、重基础、重能力而精彩,近几年它又注重对数学本质的考查,使之更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集中体现出了“活”的特点.高考命题始终坚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的命题导向.笔者在闲暇之余,意外发现了2022年一道高考试题在课本上的“影子”,现结合案例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2022年全国甲卷文科第14题) 设点M在直线2x+y-1=0上,点(3,0)和(0,1)均在⊙M上,则⊙M的方程为________.
分析:设出点M的坐标,利用点(3,0)和(0,1)均在⊙M上,求出圆心及半径,即可得圆的方程.
解析:因为点M在直线2x+y-1=0上,所以不妨设点M坐标为(a,1-2a).
又点(3,0)和(0,1)均在⊙M上,则点M到点(3,0)和(0,1)的距离相等且为半径r.
整理,得a2-6a+9+4a2-4a+1=5a2.
解得a=1.
因此,⊙M的方程为(x-1)2+(y+1)2=5.
笔者通过认真比对,惊奇地发现它的“影子”.它是源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2(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120页的例3.题目如下:
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C在直线l:x-y+1=0上.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本题采用2022年全国甲卷的解法肯定是可行的,而教材的解法是采用几何性质法,即利用“圆中任意弦的垂直平分线必过圆心”“圆内的任意两条弦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一定是圆心”,然后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半径r即可.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解答了,具体过程读者可参考课本例题的解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2022年全国甲卷这道高考试题是教材例3的“影子”.当然,2022年全国甲卷这道高考题也可采用教材例3的解法求解.笔者在这里真诚地希望读者要重视“影子”类问题,而教师也更应该重视“影子”类问题的教学.
这种类型问题除了上述分析中提到的两种解法外,不妨试想一下它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因此,我们可以放开手大胆探究一下.下面结合教材中的例3进行解读.
教材例3体现了是圆的标准方程的灵活应用,特别是要强调图形在分析问题中的辅助作用.我们知道确定一个圆的要素主要是圆心位置和半径长.借助图形再结合题设条件,发现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圆心位置,圆心位置一旦确定,就可以利用距离公式求出半径r,从而再求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求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时也可以不求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与直线l′的斜率,而是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一结论得到(x-1)2+(y-1)2=(x-2)2+(y+2)2,然后再经过化简整理可得直线l′的方程为x-3y-3=0.
请读者记住上述方法,以后我们再求圆的方程就可以采用以上三种方法解答,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解法的灵活性.
例题已知圆心C在直线x-2y-3=0上,且过点A(2,-3)和B(-2,-5),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
解法1:待定系数法.
设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x-a)2+(y-b)2=r2.
由题设条件,可得
①
②
③
联立方程①②③,解得
a=-1,b=-2,r2=10.
故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x+1)2+(y+2)2=10.
解法2:几何性质法.
由圆心C在直线x-2y-3=0上,可设点C的坐标为(2t+3,t).
因为该圆经过A,B两点,所以|CA|=|CB|,即
解得t=-2.
故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x+1)2+(y+2)2=10.
解法3:几何性质法.
所以,弦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y+4=-2x,即2x+y+4=0.
又圆心C是直线2x+y+4=0与x-2y-3=0的交点,易解得交点坐标为(-1,-2).
所以,圆心C坐标为(-1,-2).
故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x+1)2+(y+2)2=10.
点评:此题是“一题多解”类问题,通过求解后发现,“待定系数法”思维简单,运算量较大,但此法易于理解掌握.而“几何性质法”略显抽象,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此法需结合圆的有关性质进行考虑,如垂径定理等.但这两种解法备受命题人青睐,请读者一定要掌握.
你真的掌握了吗?下面两个题目读者不妨尝试一下.
(1)(2001年全国高考题改编)过点A(1,-1),B(-1,1)且圆心在直线x+y-2=0上的圆的方程是.
分析:对于求解圆的方程问题,我们首先要善于挖掘题设条件中隐含的几何要素,即圆心坐标和半径长,但圆心坐标的确定是难点,通常确定圆心位置在弦的垂直平分线上、直径的中点上或中心对称点上等等,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半径长即可.
(2)(2019年甘肃酒泉中学二模)已知圆M与直线x-y=0及x-y+4=0都相切,且圆心在直线y=-x+2上,则圆M的标准方程为.
分析:根据题设条件很容易想到设出圆心M的坐标,然后利用圆心M到两直线距离相等,建立等量关系式,求出圆心M的坐标,从而解出圆M的半径即可.
上述两个题目,请读者自行完成.可以结合本文所述的内容,做好解题反思,因为它们都具备一定的“模型化”和“套路化”的特点,所以以后要注意“影子”类问题,深刻理解,灵活把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知道数学因“问题”而生,探究因“问题”而明,课堂因“问题”而精彩.笔者建议教师要做到:课前带着“问题”精备,课上带着“问题”精讲,课后带着“问题”精练,促使“问题”式探究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有效穿插“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等多种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稳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