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2022-10-27 18:05
学周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育

李 烨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电化教育馆,甘肃天水 74100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所谓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无论对于哪个学段的学生而言,其所接触的学习科目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的知识容量和理解难度,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必须要借助更具直观作用效力和多维呈现模式的渠道,才能够实现对知识、技能信息的有效、快速摄入,从而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多教师希望通过“多练多做”的办法来调和这一矛盾,其结果不但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让很多学生对课程学习和练习产生了厌恶乃至恐惧的情绪,反而进一步迟滞了学生成绩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针对上述问题,切实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多维呈现和多元展示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期为学生的素养提高注入一股强劲助力。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意义

(一)促进学科教育的效果优化

从本质层面上来讲,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可以被看作是将目标知识以一定的形式向学生做展示、介绍和单向融入的过程。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下,这个工作过程只能通过教师以文字、表格和图片等静态方式进行,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个人表达能力、习惯和主观趣味的影响,因而无法在真正广大的范围内对所有学生个体产生同等效果的认知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渠道和手段来实现课程知识内容的多模式、多状态、多感官展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具有全域作用性的信息输出。同时,这些资源基于网络素材的多元内容、结构,可以表现出更多种作用模式,迎合几乎每个学生的主观趣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科教育的效果优化。

(二)促进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

任何一门技术如果想要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投入到真实而广泛的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为自身的完善获取正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助力。通过与学科教育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能够在处理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维度、不同方向的信息素材处理、融合与应用的过程中,积累起相当丰富的价值体现经验,同时发现仍然存在的技术或应用层面的“短板”,并且以最为真实的视角了解到在教育范围内人们所存在的技术和认知需求,这些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断成熟而言无疑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具体整合策略

(一)依托信息技术完善课程教学模式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限制而存在大量的感性化思维成分,对于抽象性、理念性过强的知识缺乏学习能力和兴趣,这也就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根基不牢的致命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依托信息技术来完善对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整,让知识信息以更加生动、浅显、直接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为之后工作环节的顺利推进打好基础。

1.具化知识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形象化认知。对于经过较多提炼环节而形成的概念来说,学生刚刚起步,理解能力显然还有些难以应付,很多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一些知识概念时觉得如在“云里雾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解释部分相对深奥或抽象的知识信息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表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形象、立体的优势,以图片、视频乃至伪实景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来展现知识内容,缩短课程知识从课本到学生脑海中的思维路径,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和精力消耗,从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2.丰富知识表现环节,使学生形成过程化认知。知识大多是经过了比较多的环节才被提炼出来的,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结论时常常无法将之与自己的既有认知有效联系起来,从而在后续的知识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一普遍状况,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本来比较抽象、静止的知识结论以动态演示的模式展示出它们的提炼和形成过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项元素对应的变化流程,从而使学生可以更为清楚地形成相应的技能概念。

3.利用“微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微课”教学是以短视频为教学载体,强调对重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集中展现的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无法保持注意力全程集中的问题。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集中在视频当中,并利用视频中的图像和动态影像资料强化学生的关注效用,以此来实现对课程关键知识的“精确突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搭建知识应用平台,使学生形成实操素养。很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类学科都和“实验”一词有着不解之缘。要想学好这些课程,学生就必须要借助实验来拓展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实验素养。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信息捕捉、保真呈现以及多形式展示等功能,带领学生以更真切的视角和更准确的观察来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而更为方便地掌握基本的实验要领。如果条件允许,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伪实景技术来组织虚拟实验,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操作,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实验意识和能力。

5.构建立体作业平台,使学生得到有效的知识强化。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开展,教师仍可以体现出对信息技术内容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电子录入设备或软件来完成课后作业,并通过群内文件或电子邮件的渠道上交作业。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远程互动手段布置一些亲子向的作业活动,让学生能够和家长一起共同完成作业中的任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便利。

(二)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学生课程知识框架

其实通过实际调查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记忆方面并没有太大问题,甚至可以说做得非常出色,但就是无法在统考中取得突出成绩。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学生未能对既有的学习成果做出清晰的梳理,没有形成一张完整的知识、技能脉络。对此,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在动态展示和全维呈现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精度和速度。

1.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虽然其在总体上尚处于学科的起步等级,但其知识的数量和技能间综合搭配的类型已经比较丰富,如果不加梳理很容易让学生在运用时不知该从何下手。对于这个现象,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帮助学生构建起一幅完备的思维导图,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内容按照知识点间的应用联系和逻辑关系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条,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各项知识模块形成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能够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

2.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应用场景。“如何能让学生用好”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决定学生素养高低的关键所在。除了完善学生知识理论认知方面的引导工作外,教师还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协助下为学生构建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应用场景,使学生在这些场景的代入下开展学习成果应用,并以此为素材充实学生的知识应用框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场景中融入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元素,让教学的过程更有代入感。

3.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关联拓展。当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入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就必须要提供更高维度、更大范围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然而这一需求有时会囿于教师自身条件等因素而无法被完全满足。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与来自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互动,或者获取专业机构提供的大量在线学习资源,从而在不断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技能应用范畴。

(三)依托信息技术改良学情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进行阶段”,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身心层面的变化。另外,每个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的差别,各自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和性格、爱好等方面也可谓迥异,而这种差别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学习上。所以说,教师的高质教学必然要以准确、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学情为前提,而这一项工作的开展也同样可以得到来自信息技术的“加持”。

1.完善学情档案的建设工作。很多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思维来对待课堂教学,强调对教学内容、形式乃至具体教学素材的“规范性”处理,但却未能收获预期的成效。这便是忽略学生个性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充分认识,教师应当在教学之前率先完成学生学情档案的建设工作,之后再以之为凭来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制定科学的方向和内容。在具体开展这项工作时,教师可以借助扫描输入设备以及“大数据”处理软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借助“云”存储等技术实现电子档案的长效保存和及时共享。同样的,在进行后续信息的补充和调整时,教师也可以直接进行线上和远程操作,大大拓展学情信息的作用和调取维度,以便真正让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引导路径和教学服务。

2.完善分层练习的准备工作。在完成电子学情档案的建立后,教师切不可认为工作已经顺利抵达终点,而要凭借这份档案来为自己后续的教学引导提供合理的参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分层教学理念的功效。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以前为了准备一次练习考试常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命题、选题、组题,即便可以从网上搜集题目,也还要自己费心费力地逐条筛选,效率非常低下。现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加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题库和既有的电子学情档案,再借助“大数据”软件和自动组题系统,首先完成对题库内容按照题型、难度和考查维度等标准的子库划分,而后使之与每个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匹配,最后则可一键生成对应的练习题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又快又好”地开展分层练习准备工作。

(四)依托信息技术强化家校合作合力

每一项教学成果的取得都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它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付出与默契配合。基于这一认识,教师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实时信息沟通和数据存储、共享优势,和学生家长建立起更为稳固、高效的合作关系,让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形成真实的认知,并将家长吸收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强大“友军”。

1.借助网络空间优化家长居家辅导条件。很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非常重视,但是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居家辅导。对此,教师不妨通过网络平台,将一些重点课程或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后通过网络渠道将这些资料分享给家长,使家长掌握关键知识的含义和具体讲解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家中也能得到正确、有效的课程辅导,促进他们成绩得到提高。

2.借助社交平台完善学生信息获取。家长无疑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彰显对家校合作机制的开发重视。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出几点关键性问题,并通过社交软件和对应的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生活信息,让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开展得更加精准、有质。

三、结语

教育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最关键的一点便是教育工作者能够时刻对新兴的技术成果进行教学引入和工作利用,从而让教育的模式和质量得到来自外界的常态优化。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当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引入和应用力度,凭借多元角度的思维和策略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动态展现、综合呈现和多维资源获取优势条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效果和速率,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应用的契机,从而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文化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