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需求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2022-10-27 18:05王晓霞
学周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培养人才课程体系人才

王晓霞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

为按照社会与企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正在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在国际范围内,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这使当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最终成果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与社会需求。基于此,高校应固守初心、基于企业需求探索多维突破路径,以谋求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成就。

一、联系:企业需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企业需求是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基本方向

让人才真正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在岗位工作上发光发热、成为企业建设的新鲜血液,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人才能否出色完成岗位工作、成为企业中的新鲜血液,取决于人才综合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该契合程度越高,人才越能通过企业建设实践对社会建设的真正参与。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关系中,企业需求通常被认为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基本方向。

(二)企业需求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

对于高校来说,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单纯地向企业和社会输送人才,而是要培养社会真正缺少的高素质人才。而社会缺少的人才类型,通常会在企业需求中反映出来。人才进入企业后,企业通过考核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基本能力判断其综合素质,是社会判断人才是否符合需要的一个缩影。所以分析企业需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普遍存在“企业需求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这一观点。

二、现状:基于企业需求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现如今,市场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灵活多变,人才储备的知识、思想与实践能力只有不断更新,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调,适应企业需求的变化。但是调查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可以看到仍然存在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高校或者没有根据企业需求与市场环境的变化革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没有根据知识、技能更新换代的速度完善课程体系的情况,或者没有根据社会对技能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思维,没有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人才提供充足的保障,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情况与预期目标相偏离,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减缓了学生步入社会并作用于企业建设、时代发展的脚步。

三、策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一)通过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形成合作机制

从基于企业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国内外高校中汲取经验,能够得出一个结论——企业的深度参与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形成深度合作,是高校基于企业需求培养人才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教育特点积极协调当地企业,与小微企业、大型企业分别建立深度联系,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弥补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同时,企业为协助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应当积极建设企业协同组织,保证企业协同组织的健康发展,履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应尽职责,通过提供相关服务、委托代理授权等方式协助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实对高质量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在校企合作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快速更新知识,快速整合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让全新课程体系与全新人才供需目标相匹配。而这仅凭高校之力具有难度,需要企业进行积极参与。换言之,校企合作中,企业应积极参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活动,与高校形成合力,共同开发与市场环境变化相协调的课程体系。面对全新课程体系,为防止完全打乱原有创新创业教育结构,高校可以单独建设校本课程,将能够满足企业新人才需求的知识、技能、思想体现在校本课程中,以此继续发挥原有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优势,让新内容与旧课程之间形成互补。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建设经验大胆、合理地预测市场人才需求与自身人才需要的变化,根据自身合理预测向高校提出革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相关建议,帮助他们补充、完善课程资源。在必要时,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还可以将自身培养内部骨干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方案、材料提供给高校,拓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资源渠道。如此,高校继续立足企业视角完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其人才培养成果必将更加适合错综复杂的企业需求与市场环境。

(三)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创新培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

既然以企业需求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高校就应该明确培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目前来看,多数企业有着较大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缺口,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时必须补足缺口,加快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进度,突破理论教学困境,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比重。

对此,高校可以建设校外创新实训基地,开辟独立的创新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创新实践支持。同时,在政府支持下,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孵化活动,紧密结合企业对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特征确定孵化内容,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大力指导创新,尊重他们在创新实践中的自主性、独立性。但是对于多数高校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启发,他们的创新实践可能会偏离实际。为防止该问题的出现,高校可以建设校外创新实训基地或创新实践型人才孵化基地,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进来,同时根据企业代表提出的建议修正创新实践观念与行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满足企业需求。

此外,为提高企业代表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便利性,高校可以尝试在企业内部建立实践基地,如合力打造“双创”车间等。学生近距离感知企业需求,每一次创新与实践尝试都能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实际展开,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四)结合实际高校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双师师资队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建设“双师”师资队伍是强有力的保障。由于在传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沉心思索在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多数高校教师对企业需求知之甚少,而在新时期从头开始研究企业需求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浪费他们的大量时间,从而影响人才培养效益。由此,建设“双师”师资队伍的价值得到重视。依托“双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可以在高校聘请下进入学校指导工作,协助教师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解答教师关于“企业真正的人才需求是什么”等疑问,根据自身服务于企业的经验培训教师,快速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程度。

再者,高校也可以组织创新创业教师主动沟通企业代表。比如,定期开展“企+校”培训活动,要求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到校交流,要求教师参与讲座,就人才培养问题与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展开讨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在线研学平台,组织学校教师在网络平台与企业代表交流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促进学生符合企业需求的全面发展。

(五)对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专业素养展开积极培养

除需要人才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之外,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专业素养也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人才需求所关注的一项内容。学生基于市场需求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完成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基于企业需求展开,极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响应国家号召、根据政府政策与行业策略大胆创业,使其具备在创业中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的能力,同时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体系,减少学生自主创业与企业吸纳人才、稳步发展的冲突。对此,面对以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等相关单位为主导的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活动或竞赛,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国家级高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带领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活动、竞赛,构建“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适当提出“典型激励”计划,给予参与并在项目活动、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团队一定激励,持续增加他们参与创业活动的动力与热情,同时帮助他们积累必要的创新创业活动经验,使其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创业专业素养。

(六)基于企业需求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否,关系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企业需求的展开,若保障机制缺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便很难基于企业需求展开,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所以,基于企业需求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人才,高校与企业应尽可能地完善保障机制,为高校学生创新发展、创业就业提供保障。其中,最主要的在于健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基于多元新媒体平台,在企业协助下高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指导学生制定创业就业规划,然后从创新、创业角度为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指导,结合学生个人规划全面布局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基于此,政府层面应适当增强对高校与企业的经济支持,消除其因经济能力不足而形成的人才培养阻碍。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形成,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教育条件,促进高校基于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七)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结构

目前来看,仍有部分高校在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单纯地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学习效果与专业理论学习能力展开评价,没有将其他要素纳入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缺乏完善的直接影响,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无法直观反映人才培养情况,教师与学校无法通过教育评价判断学生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程度,影响了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渗透。由此,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被提上日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单位与教师,应协商讨论新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素质、社会适应性、岗位适应能力等,建立全新评价体系,让评价体系结构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发展性与实用性。而后,通过理论考核与分析学生行为画像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情况展开全面评价,结合大数据分析结论,从多个角度评价高校人才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设计公开透明的评价标准,得出客观公平的评价结论,根据评价结论将人才输送到企业岗位工作中,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真正作用于企业需求。

(八)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高校个性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需要个性化的思想,创业有赖于个性化的选择。高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缺乏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忽视了学生个性。由此可见,尊重高校学生个性并根据其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基于企业需求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人才,学校还应该设计“培养个性化人才”目标与方案,在注重群体进步的基础上加强对个体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注,利用大数据手段充分分析学生个性特征,从战略角度出发,利用SWOT 等分析方法分析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与劣势,避免教育的盲从和人才培养的随波逐流,鼓励学生将个性化的思维落实在实践当中,培养他们的“求同存异”习惯。由此,无论创业还是在企业中就业,学生都能另辟蹊径、避免同质化竞争,开阔视野与思维格局,独立思考,为企业建设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

四、结语

总之,面对当前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基于企业需求展开,多维分析企业需要,多元探索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在政府、企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不仅有益于其高质量创业与就业,更有利于社会众多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立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浅析独立学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