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2022-10-27 00:58甘肃陈四海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说明文建构文本

◎甘肃/陈四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注重拓展学生阅读量,加深理解和体验,增进感悟和思考,建构读写结合的学习体系。”同时,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为一体,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提升阅读与写作的水平,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读写”训练时仍存在以下问题:(1)重阅读,轻写作。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注重阅读讲解,轻视写作训练的情况,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升。(2)读写分离。一些教师不能全局建构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体系,阅读、写作处于割裂的状态,致使阅读不能有效提升写作能力,写作训练也无法推动阅读开展。(3)读写训练单一。教师能够从单篇文本中寻找到“写作”的训练点,但是缺少勾连整本教材,结合整个单元能力,致使写作空心化。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阅读”和“写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运用“三观”建模、任务驱动才能让读写结合一体,实现读写共生。

一、立足教材,进行“宏观”读写建构

教材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在语文学习中,教师需要紧扣教材的特点,把握单篇文本的特质,打通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读写”建构。

首先,把握教材,立足宏观读写。在语文学习中,教师需要围绕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落实“读写结合”的能力点。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逐步连成线、形成网,进而让学生写作能力发生“井喷式”质变。比如,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围绕单元文本、导语、课后习题、单元写作指向进行宏观设计,设置读写任务如下:归纳四篇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规律,抓住身边的一处美景,学写一篇散文。在宏观任务上,教师可以细化写作任务:(1)揣摩文本《春》的语言,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一处身边美景;(2)结合《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拟人的手法写景;(3)综合三篇文本,观察一片叶子,抓住其特征,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动静、虚实等手法写一段文字。

其次,结合“活动·探究”单元,整体设计读写任务。“活动·探究”单元教学需要有效整合学习内容,强调各个阅读文本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在大单元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素材,帮助学生规划阅读的篇目和时间,进而提升其阅读的品质和能力。为了有效落实大单元学习内容,教师要整体设计读写任务。比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文明印记”是人文主题,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组织结构、综合运用说明顺序、合理使用说明方法等。基于此,教师可以以“创作一篇‘如何阅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性文章”为核心布置读写任务。为了完成该任务,教师可以设置以下读写过程:(1)深入阅读文本,自主归纳阅读科学性事物说明文的角度,运用表格整理;(2)精读《苏州园林》一文,对比阅读《中国石拱桥》,归纳出文艺性事物说明文的解读策略;(3)阅读《蝉》《梦回繁华》两篇文艺性事物说明文,分析其文艺笔调。三个阅读任务有效地明确了说明文的文体,串联整个单元,前后勾连,形成共性与个性的探究。同时,单元读写任务的设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阅读深度的思考,真正做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二、注重专题,掌握“中观”读写技巧

语文教学需要形成“阅读——发现——选题——研究——写作——反思”的活动链条。在这其中,阅读和发现是建构专题的两个重要环节,选题与研究是探索专题的关键,写作与反思则是表达专题的核心。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以人文主题为主线,贯穿读写活动。教师需要结合这一点,设置专题、设置读写情境、巧挖读写训练点。

首先,结合单元主题,创设“读写”训练情境。在阅读过程中,思维需要依赖一定的语言材料。教师需要善于利用、挖掘和转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向纵深处思考。巧用“读写情境”可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比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选编了《〈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等文章,单元写作主题为“表达要得体”,据此,笔者设置以下读写学习情境:

一年一度的学校艺术节来临。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广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学校将举办大型的“品味经典 展示青春”的文艺晚会。作为校读书社的一员,你准备以部编版八年级第六单元三篇优秀传统文化文本为材料,设置相关文艺活动。

笔者围绕此情境设计读写任务如下:(1)精读本单元三篇文本,用一句化概括三篇文本中君子的精神力量,并且作为展板主题。(2)分小组、分角色进行演读,感受“孟子”“周亚夫”“愚公”的人物特点。注意补充表情、动作等个性化表演。(3)围绕“孟子”“周亚夫”“愚公”的精神为本次文艺晚会写一段开幕词。可见,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探究、思辨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表达。以上学习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次,专题融合,挖掘“读写”训练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巧设专题,挖掘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而不断拓展学生阅读和写作思维。比如,以《〈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这三篇文章为例,三篇文本与为人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以“承君子之风”为专题,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学生仿照《感动中国》的节目,为“孟子”“周亚夫”“愚公“分别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学生可阅读各种颁奖词,归纳其写作特点,进而围绕人物的特质尝试撰写。再比如,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以“亲近自然,热爱生活”为专题,让学生能够寻找《济南的冬天》《春》以及《雨的四季》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尝试从景物选择、写作顺序、修辞手法、情感抒发四个方面,比较赏析、总结归纳得出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

三、联系现实,明晰“微观”读写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引导学生专研文本,加深理解、体验、实践,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其中,多次强调“阅读”和“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主体能力性。

首先,联系现实,进行创意读写。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设计丰富的读写训练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其中,单元学习任务中不仅设计了记叙、说明、议论三类常见的文体训练。在阅读学习中,教材还有效地加入创意化的读写训练,激发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发挥了其个性特长。比如,在学习《艾青诗选》的时候,教师依据本专题的学习,设置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如仿写、创写诗歌、写作序言、推荐语、演讲稿等,注重联系现实,写出思辨性和创造性的文字。笔者执教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新冠疫情”为抗疫中的英雄创写诗歌,并且配上具体的插图,汇编成诗集。学生学习《艾青诗选》中的意象、意境等与诗人思想情感的内在关联,学会不同形象之间建立关联性的思维能力。同时,编辑诗歌集、配插图,以提升学生审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其次,积极评价,提升“读写”的价值。有效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读写”的效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认知和写作实际,巧用各种各样的评展,展示学生读写成果,提升其积极性。比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以围绕文本要求学生将小说改编为课本剧的脚本,借助网络平台、活动展播厅等形式进行展示。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课本剧展示。在戏剧排演中,教师需要注重剧本、角色的选择以及表演的排练,从而不断帮助学生建构语言,提升写作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需要运用专题研究、任务驱动、单元群文阅读的实操方法,帮助学生建构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读写体系,实现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说明文建构文本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