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会龙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素养。
从民族崛起的历史看,一个民族的崛起往往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种背景构成了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志于改变民族命运的历史人物的生存环境,激活了他们“穷则思变”的宏图大志。从历史学科的角度上看,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家、国共同的心理认同和促使其共同发展的理想信念,是诸多素养中的价值追求目标,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备的人文追求。历史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教师要注重多方面挖掘,追求教学育人功能最大化。
纵观中国古代史,历史教材中的民族崛起不乏其例。约公元前2700年,轩辕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族,中国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后来女真族、蒙古族的崛起,一度建立起全国性的统一政权。这部分内容的考点不多,很容易在教学中被弱化处理,但实际上,民族崛起的历史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情感的重要抓手。在古代民族崛起的过程中,内部分裂混乱,外部面临其他民族的威胁。黄帝以其非凡的才能,率领其部落兴起于姬水。在乱世中以战争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间混战,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从而促进了各族之间的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教师在讲述古代民族崛起时,应当将类似的情形进行归纳、对比,让学生看到历史中的共同点,懂得历史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学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人物,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看待历史人物。
资料图
在这部分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人物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节点”,重视环境育人的重大作用,注重特定社会环境在推动历史人物心理、思想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和误区,以史明理,教育学生正确看待顺境与逆境的辩证关系,顺境是人心所向,逆境又何尝不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在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环境固然重要,但个人努力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第一位的,“奋斗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让学生的内心足够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逆境作为人生历练成长的沃土,知难而上,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心怀家国理想。
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其深深的时代烙印。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不仅参与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影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历史环境塑造了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历史人物反过来也会改造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对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而言,杰出的历史人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杰出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顺应历史的发展,是因为他们能够顺应人民群众的心声,把握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民族崛起的历史人物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能够将人民安居乐业、民族生存发展视为己任,胸怀大志、意志坚强。这些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的品质要通过他们的言行、事迹来挖掘、表现,教师要坚持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求事的态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历史人物品质的形成过程作为重点内容,突出一些关键事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起到的助推作用,历史人物的成长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史人物在困境和挫折中崛起的过程,也是他们家国情怀沉淀的过程。历史人物品质的形成与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分不开。在历史的长河中,爱家与爱国一脉相承,良好的家风为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形成奠基,重视家风培植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内在要求,学生应该从小乐于接受家庭教育,长大成人后才能重视家庭教育。浓厚的家国氛围散见于诸多文艺作品中,不但成为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而且也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大学科”观念,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践行“文史不分家”的理念,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相关事实”“知识拓展”及“课后活动”栏目中对历史人物的相关介绍,讲好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历史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做人、做事的人生哲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师的工作就是整合、加工知识,然后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可以抓住“七七事变”这一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纪念“七七事变”是为了警示世人勿忘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少年强则国强。古代学子也往往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读书夙愿,许多志士仁人无一例外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等爱国学子勇敢打破“康乾”以来知识分子万马齐喑的状况,以“公车上书”拉开变法图强的序幕。1919年的五四运动,北大学生的“义举”,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苗。从当年的革命先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后来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这些重大事件无不牵动着包括莘莘学子在内的亿万中国人的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年青一代学子的历史担当。
民族崛起的历史是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源泉。家国情怀的孕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引领,也是莘莘学子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成长。把思政教育融入历史课堂,坚持守正创新、铸魂育人,能够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