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康
(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自Debenham 和Clark[1]提出知识审计的概念以来,企业逐渐意识到其对知识战略、知识管理以及经营绩效等具有重要作用。 随后学界与业界围绕内涵与外延、构成要素、执行架构、实施程序、技术方法等进行探讨,逐渐明晰了本质属性、所属范畴、作用边界等,也明确了战略定位与策略行为。 但在知识审计的运行逻辑方面还存在不同观点:有些学者认为,知识审计应注重智力资本的评价,通过审计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以及互动过程,评估知识资产增值与市场价值增加[2];也有些学者认为,知识审计应注重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流程的识别,对知识的运作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评估知识流程的优劣势、知识流动存在的障碍以及对知识目标的实现程度[3]。以上观点仅从单一视角进行研究,缺乏整合视角和系统考量。 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之间是相互作用与促进的[4-5],这为探究知识审计的运行逻辑提供了认知启发。
对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认知具有不同战略观点:智力资本主要是从战略和治理视角来构建和管理知识资产,侧重于战略层面,以存量观点(stock perspective)为导向,功能在于全面关注企业的知识资产[6]。 因此,期初对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可以通过期末对知识存量的增加给予确定。 但在一个周期内如何有效处理知识资产,许多智力资本测量方法并未为管理者提供明确的建议。
知识管理兼有战术和运作特点,比智力资本更加详细具体,重点在于管理与知识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创建、捕获、转移和利用等。 功能在于计划、实施、操作与监控上述知识活动。 因此,知识管理以流量观点(flow perspective)为导向[7]。 根据德鲁克“只有可测量才能被有效管理”的观点,需要为管理者提供知识流量的测量,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此外,知识还被视为对象和过程[8],前者是将知识视为一种可以被存储和控制的事物;而后者是将知识视为一种认知和行为的过程,强调专业技能的应用。 古典管理理论中传统的机械和对象导向处理方法,已经被过程导向的有机和系统处理方法所替代,主要是由于知识资产具有动态特性,同时也是价值增值活动的输入、输出、手段和对象。
以上观点为企业提供了持续提高生产力的指导框架,对知识审计而言,需要整合两种观点用以改进知识审计活动决策过程,并提供一个整合审计框架,促使更准确、更明确地交流知识和无形资产。
智力资本最早由Galbraith 提出,随后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内涵、特征、构成、评价等方面[9]。 一般而言,智力资本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无形资产的总称,具有无形性、创新性、增值性等特征,包括人力、结构、关系、流程等资本。 各类资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彼此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财务资本,并转化为被资本市场认可的股权,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
尽管学者或机构由于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存在不同,对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提出了不同观点,如Stewart[10]认为包含人力、结构和客户等资本;Sveiby[11]认为包括员工能力、内部与外部结构;Boorking[12]认为包括人力、产权、市场与基础结构等资本,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法。 但智力资本评价主要由股东价值方法(shareholder-value approach)驱动[13],这要求对内提供更高的透明度以及对外提供更直观的信息,对内将导致内部智力资本报告的发展,用于支持企业战略管理和业务决策;而对外则意味着需要外部智力资本报告用于支持企业的沟通优先级别,满足市场交易的需求。
智力资本评价的系统框架如图1(a)所示:企业根据战略目标制订系列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与智力资本报告存在双向依赖关系;智力资本报告与财务报告之间在不同时间节点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这意味着智力资本评价是以知识存量的增加为基础的,作为投资智力资本的结果,可以在年度财务报告或市场价值增值中得到体现。
图1 智力资本评价系统框架与执行架构
智力资本可以遵循Roos 等[14]所描述的结构进行评价,也可以与其他管理方法相结合,如平衡计分卡(BSC)等。 图1(b)显示了执行架构的具体步骤:起点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愿景、使命与目标的指导下所制定的企业战略;对智力资本中关键成功因素(CSF)的归纳与提炼;构建广泛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建立起长期目标(战略)与运作行为(业务流程)的连接。 这些指标内容与特定的测量模型相互关联,并关注财务、客户、流程、员工、文化、创新等方面。
由于学者或机构对智力资本的理解和测量存在不一致性,使得智力资本评价的指标比较繁杂,本文归纳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智力资本评价方法,如表1所示。 可见其指标类型与关注焦点方面存有较大不同,每种方法具有评估结构与原则以及操作性的评估项目,并分解为系列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虽然财务指标能够传递财务信息,说明资金活动,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成果,在具体实践中不能过度依赖财务指标,否则将不能灵活、可靠地评价智力资本[15]。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信息,需要结合非财务指标,进行目标明确的设计和控制。 因此对评价指标的甄选,需要依据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主题等具体情境而定。
表1 代表性智力资本评价方法的性质与特征
知识管理流程是依据知识管理战略,针对知识缺口、核心能力以及竞争优势等进行管理,其目的是将存在于企业内外的员工或群体的外显与内隐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彻底转化成最有价值的知识资本,进而提升竞争优势。 可见,知识是系列转化的成果,即通过知识流程所产生出来的价值。 学者或机构对知识管理流程的理解或认知存在差异。 从流程数量来看,以四个或五个环节居多;从流程内容来看,以获取、转移以及利用居多。 鉴于此,本文提出如图2(a)所示的知识管理评价的系统框架,该框架将企业目标、过程导向的行动和对特定知识流程的评估结果相结合,具体流程包括识别、获取、开发、扩散、利用以及保持。 它们相互交织在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相互依存体系之中。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知识目标为知识管理提供策略性指导,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标准目标(normal goal)用于提高知识知晓度以及促进知识共享;战略目标(strategy goal)定义企业的核心知识以及识别所需要的技能;运作目标(operational goal)关注知识管理方法的实施,并促进标准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知识评价必须依据知识战略,设置系列指标用于测量是否实现企业的知识目标以及战略目标[16]。
根据知识管理评价的系统框架以及知识管理流程所强调的核心问题,如对知识目标,需要回答源自战略与运营驱动的知识目标有哪些;对知识识别,需要回答企业重要的知识位于何处,被谁拥有,如何收集;对知识获取,需要回答企业获取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途径有哪些等,构建起如图2(b)所示的执行架构。 实施步骤如下:基于系统框架的构成维度,设计开发出调查问卷,将框架的每个维度均转换成一组测量问项,要求参与者评估与每个阶段相关的知识活动所耗费的时间或频次(实际水平),并评估不同知识活动对其日常工作的影响程度(期望水平)。将实际与期望水平依据得分进行绘制,揭示二者之间的差距。 根据差距水平确定有待改进的知识领域;对待改进的知识领域进行分析,即进行差距分析;对知识领域的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以及确定可以行动的领域。
图2 知识管理评价的系统框架与执行架构
基于智力资本评价与知识管理评价的系统架构,将以知识存量为导向的智力资本评价与以知识流量为导向的知识管理评价充分结合起来,可以提供一个整合观点,综合考虑知识资本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焦点,将知识的范围解释为存量/对象视角和流量/过程视角,并促进战略和战术的协调配合,如图3 所示。
图3 整合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评价系统
根据企业目标可以确定出适合财务管理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的系列知识目标,二者会影响知识密集型项目的实施。 知识和有形资产的增值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记录,与年度评估不同的是,知识密集型项目需要长期进行监测和反馈,才能避免错过有效干预的机会,这也提供了在特定时间节点对知识流量的映射,在增加价值的过程中将会持续出现并不断变化。
将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相结合有助于定义和实现知识相关的行动领域,可以更精准地改进业务流程,并提高参与者履行这种行为更高层次的承诺。二者结合将会促进智力资本的实践发展,也将支持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即获得、共享、开发知识资产也是知识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从知识存量与知识流量的关系来看,二者共同表征了企业知识系统的不同侧面,知识存量反映的是企业知识系统在特定时点的知识总量水平,凸显出知识成长状况以及未来创新潜力,是知识系统的静态表征,其增长具有学习、转化与创新等机制。 而知识流量反映的是企业知识系统在特定时段的知识流总量,凸显出知识流动的速度与水平。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知识流量是知识存量增长的重要来源,知识流动不一定会减少知识存量,知识存量也是知识流量增长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动态融合能够促进知识存量与流量的交互增长,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市场价值增值[17]。
为了提升知识审计的运行效率以及保障知识审计质量,需要有效评价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并促进二者的动态融合,以彰显企业知识系统的存量与流量的交互作用。
第一,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具有不同战略观。智力资本主要从战略和治理视角来构建和管理知识资产,侧重于战略层面,以存量观点为导向,功能在于全面关注企业的知识资产。 知识管理兼有战术和运作方面的特点,以流量观点为导向,重点在于管理与知识相关的各种活动,功能在于计划、实施、操作与监控上述活动。 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不同战略观为揭示知识审计的运行逻辑提供了基础。
第二,构建知识存量导向的智力资本评价以及知识存量导向的知识管理评价的系统框架与执行架构。 智力资本评价的系统框架主要强调企业目标、知识目标及其对智力资本报告之间的关联和双向依赖关系,以及智力资本报告与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知识管理评价的系统框架将企业目标、过程导向的行动和对特定知识流程的评估结果相结合,它们相互交织在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相互依存体系之中,可以将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评价系统进行整合。
第三,知识审计有效运行保障还需要关注:一是对智力资本评价而言,学界与业界逐步完善了智力资本的记录、评估或工具等,且试图改变传统的会计准则以适应新的需求,但由于法规方面的原因,仅有少数无形资产可以进入资产负债表,如德国法律不允许对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仅对一些无形资产及其他一些专利、版权、许可证、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等进行认可。 标准化、国际认可的无形资产测量指导方针仍付之阙如。二是知识审计与企业规模、业务领域等多种因素有关,普适性的参考架构很难构建,但可遵循如下原则:①坚持需求导向。 知识价值是相对的,不同企业的知识需求、管理方式存在不同,因此需要针对特定应用领域进行评价。 ②坚持持续创新。 创新是智力资本管理与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因此,创新效果是评价的主要依据。 ③注重实际效果。 知识的价值体现在智力资本或知识管理的应用结果之中。 三是知识审计既包含对知识资产的审计(如成长状况、增值性等),也包含对知识管理流程的审计(如流程效率、有效性等),即既强调对知识管理的过程态评价,也强调对智力资本的结果态评价。 针对智力资本与知识管理的评价是知识审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动态融合构成了知识审计的运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