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策略的思考

2022-10-24 13:30魏秀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分配律分数解题

◎魏秀华

(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205)

近年来,我国新课改进程逐步加快,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全面构建高效教学课堂至关重要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运用理论讲解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此类模式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整合更多全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问题驱动属于全新的教学方式,能有效适应学生学习特征,可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问题本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法的重要作用概述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是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中,有的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没有较高兴趣,被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设置更多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对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中,合理布设各类问题至关重要,问题能产生有效驱动力教师应基于问题驱动,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适度补充问题,给学生预留充足的学习与思考时间,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理培育,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二、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一)丰富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中,为了能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合理运用问题驱动等教学措施这样能在保持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从教学现状中能够看出,诸多学生学习效率受到内驱力影响,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运用,能为学生有效补充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能提出较多问题,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学习更多数学知识此类层递式学习方式的运用,能在问题产生与解答中有效循环,让学生全面学习此类思考方式的运用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学习成绩

比如,在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知识教学中,教师在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腰长为6厘米,底边长为7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周长是多少呢?此类问题相对简单,诸多学生很快便能得出问题答案教师再基于上述问题进行追问:一边长是6厘米,另外一边长是7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周长是多少?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让学生先确定腰长与底边长,在此类问题的解答中学生能获取两个答案此时教师再提出相应问题:一边长是3厘米,另外一边长是6厘米,此等腰三角形周长是多少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惯性思维会产生较大冲击,教师据此引出“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各项知识的学习印象,强化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性基于一个问题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此类教学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连贯性思考,自浅至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突出问题本质

现阶段,为了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基于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运用突出各类数学问题本质,这样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为了突出问题本质,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推理思想,辅助学生基于正确方式的运用对数学问题进行合理探究,促使数学思维方式更为合理

比如,在讲述如何添加辅助线解答常见的几何问题时,教师无须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添加辅助线,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添加辅助线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已有的认知思维尝试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辅助线添加的重要性和对解题的促进作用,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中,有不同位置对应不同交点个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问题教师通过多媒体以及互动式白板设备的运用,向学生展示直线在运动中与圆的对应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整合直线与圆的对应位置关系,再判定不同位置关系对应的交点个数以及圆形到直线的距离变化,让学生能通过数形结合思想解答数学问题,此类思想的产生也便于学生在后续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诸多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解答

(三)设定多元化问题探究方式,有效拓宽学生解题空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状态,此类状态不适应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要求学习并非为了让学生解答各项数学问题,而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初中数学学习中涉及较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元化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元化问题探究中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经验,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比如,上图所示的图形,教师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在直角三角形中,∠是直角,线段垂直于线段,对应的垂足是点线段垂直于线段,垂足是通过已知条件展开自主思考探究,学生在接触此类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会提高注意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能结合已知条件自主提出相应问题,如证明四边形是矩形,主要是基于直角证明四边形是矩形除了运用此类方式之外,我们还能参照已知条件求出对边相等,进而解答问题部分学生提出:在图中一共有几个相似三角形呢?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探究论证,高效化解答此项问题通过此类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教师能全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积极运用科学化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思维能力

(四)设定启发性的问题,积极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涉及较多理论知识点,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对部分理论知识点难以深入理解,这将会对其后续学习活动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未能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这对深入学习活动的开展也较为不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整合学生常错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在学习探究中获取自身学习现状,在不断改进中提高学习质量

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解答×=、+=2、(-2)=4中,哪个运算式子正确部分学生在先前学习中未能掌握合理的计算方法,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独立解题的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规范化思考,让学生在运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查找知识漏洞在多项题目解答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结合同底数幂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以及混合运算规律,促使学生在解题中找寻正确的运算式子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式解题方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成效,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让学生检测自身学习现状,便于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理解更合理的解题方式学生能将诸多复杂程度较高的解题方式转为简单易懂的方式,提升解题速率,在较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全面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环节放置在学生常出错的题目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找寻正确解题方式,转变被动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

我们从数学教学现状中可以看出,并非所有数学问题提出之后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部分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没有依照教学大纲要求,未能对学生数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也有部分教师提出的各项问题未能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教师未考虑学生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思考能力等,仅仅依照教学目标、自身意愿,提出的各项问题难以让学生深入探究所以在问题提出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意义

比如,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讲述正数和负数相关知识在自然界中,数字魅力较大,学生走出0、1、2、3……的数字世界,发现数字领域还存在+1、-1、+2、-2等,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效适应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征,针对正数、负数相关概念,不要在教学课堂上立即向学生传递教学目标,要顺其自然地说出正数、负数概念,结合现有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补充更多能引发积极思考的问题,再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是不是只有1、2、3等常见数字,你们想过其他数字的存在吗?教师通过此类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此类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更能得到学生青睐

(六)采用图像与问题结合的模式

针对数学分数教学,教师可采用问题引导与图像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因为分数相对来说在学生的生活中体现较少,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概念,才能够理解更多分数的运算,理解分数这一个抽象的数学知识借助图像,学生可以了解分数的计算模型,掌握更多的分数计算方式和方法,清楚分数的数量关系,掌握基本的分数规律,这些也是几何直观在分数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从分数几何数量关系的角度举例

比如,马路边上的种植树木原来是24棵,今年增加了14,请问现在一共有多少棵种植树木?

这道数学题目中有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数量相差关系和分数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到分数这样的数量关系,没有太多的经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时候,可以考虑通过画图与问题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清楚分数数量关系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形式表达出题目的主要内容,在画图的过程中,将马路边上种植树木24棵表达出来,再画出一个线段代表今年增加了14的数量两个部分相加就是今年的总量,看完图之后,学生需要进行分析,整理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比如针对图中某个内容,询问学生的理解,询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该内容代表了什么等其实分数的数量关系在于分数的抽象性,部分学生对14这个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而借助画图的方式,将原来和现在进行对比,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14增加在什么地方,总量为多少这是图像与问题相结合在分数教学中的一个应用点

(七)注重数学规律的探索

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师不能局限于形式化的表达,需要强调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探索数学本质规律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比如,针对“乘法分配律”这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的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问题引导教学的方式,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数学规律当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规律之后,才能够实现学生的灵活应用,才能简化数学计算的方式

教师在用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本质的同时,需要了解学生的困惑点在哪里部分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个章节内容的知识时,对运算的法则弄不明白,解题的思路不够清晰,再加上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教材的引导,学生对于这个规律不够熟悉,不了解规律的本质因此,在规律的灵活应用方面,学生相对来说就表现得比较欠缺

针对小学数学问题“有两面墙,高度均为9块瓷砖,第一面长为4块瓷砖,第二面长为6块瓷砖,请问两面墙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给出了以下的两种解题思路:①4×9+6×9;②(4+6)×9这其实就是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偏差,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将两个图形拼接成一个图形,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乘法分配律教师也可以通过动态PPT的形式,将两面墙进行任意拆分,比如将长拆分为5+5、3+7、9+1等,高拆分为6+3、4+5、7+2等,但是瓷砖的总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拆分操作中感受到,无论怎样拆分,瓷砖的总数都不变,且有多种拆分方法教师让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既可以拆分两面墙体的长也可以拆分宽,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借助瓷砖拆分,观察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并理解这个数学概念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学阶段,数学是重点教学科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合理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化解答各项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真实参与中享受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分配律分数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