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制度建设:长三角地区的比较

2022-10-23 12:38虞江锋王洁曼
职教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长三角

□虞江锋 王洁曼

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200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迈入快速发展和强化提升阶段[1],教育一体化也由此开启了新征程。201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类学校(机构)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同质同类高校学分互认等方面加强合作[2]。2018年,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形成全球卓越的区域教育协作典范,同年12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第十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上,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框架协议》及《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启动了多个重点协作项目推进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向更高站位、更宽领域、更高质量、更深协作发展。作为重点协作项目之一,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于2019年7月成立,是以开放教育领域为重点的全国首家跨省市的学分银行。自成立以来,三省一市学分银行主要成员经过多轮会商讨论,共同起草修订了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主要工作文件,确定了《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章程》《学习成果认证办法》等制度文件[3],尝试推动长三角地区间学习成果的互认互通、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学生校际流动与培养互认以及学分银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初步确立了长三角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架构。长三角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对于探索建立以开放大学为核心的终身学习区域联动机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长三角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的建立,得益于三省一市学分银行良好的实践基础。自2012年上海成立全国首家省市级学分银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以来,苏浙皖学分银行纷纷成立,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与规章制度,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和转换工作,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见表1)。

尽管三省一市各自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发展很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各地学分银行建设却不尽相同,要开展不同学分银行之间有效的合作和联合,需要对区域不同的学分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相同和不同之处,构建区域学分银行制度,保障区域学分银行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搜集查阅相关文献以及沪苏浙皖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提供的相关材料,系统比较长三角地区四所省域学分银行在治理体系、运行模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期全方位呈现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状况,并为长三角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策略参考。

一、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治理体系的比较

(一)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治理体系

上海市2011年出台的《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提出要“逐步建立终身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4],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出台终身教育地方立法的地区。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先后制定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章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试行)》等相关规章制度,与高校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中等学校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成立合作联盟,建立了以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为主的学分认证和转换机制[5]。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建立了学分银行质量监管机制,例如,信息化平台运行维护响应机制与学分银行咨询投诉接待受理制度[3]。

(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治理体系

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文件,在全国较早开始探索学习成果积累、认证和转换制度。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理顺了学分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2016年,在江苏省教育厅指导下,江苏开放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工学院等单位成立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合作联盟,17 家联合发起单位代表签署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合作联盟章程》,为实现多元主体共治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已有院校、企业大学和行业协会、学会等合作联盟成员单位达214 家。同时加强了与省外学分银行的合作,已实现“上海工匠学院培训课程”和“江苏千门优课”在上海和江苏两地的互存互认。

(三)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治理体系

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定了《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手册》等制度文件,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工作依据和实践规范。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了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定期进行先进单位评选,定期发布学分银行分析报告,要求各受理点所在学校做好社会培训备案工作,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构建了个人可信数字学习档案,接入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单位提供的证书160 种,实现了对学习者学历、培训及职业资格证书信息的统一汇聚。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还是国内首个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省级学分银行,通过依托国内自主研发安全可控底层区块链技术平台——Hyperchain[6],实现对学分银行的数字化智治。

(四)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治理体系

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一是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制定了《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方案》《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存入和学分认定办法》《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等多项规章制度。二是通过联盟共建实现共同治理。设立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学分银行建设专门委员会,制定《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学分银行建设专门委员会建设方案》,与联盟单位共同探索学历继续教育共建课程互认互换,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习指南》课程共建工作,探索“学分银行+”高校、“学分银行+”技工院校合作模式,建立“高等院校—学分银行—技工院校”联席会议和互动机制,畅通技工院校学生学历与能力提升通道。依托安徽省高等学校区块链联盟共建透明、可信、便捷的信息化系统,使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确保学分银行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公平性。

(五)比较分析

学分银行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联合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学习者等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建立联盟是解决复杂环境下多方合作的有效机制[7],沪苏浙皖四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联盟,开展课程共建与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实现了学分银行多元主体共治的有效治理。但是四地联盟单位主要局限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学习者等更广泛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还没有形成。此外,四地学分银行虽然建立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了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相关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工作规范,为学分银行的建设与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上海与浙江还在质量评价、监督监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是除了上海在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中有所提及,其他三地都没有建立学分银行法律保障机制。随着数字化改革工作的推进和数智技术的应用,浙江和安徽两省尝试将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学分银行管理中,开创了省域学分银行数字化治理的先例,这也将成为学分银行高效治理的发展趋势。

二、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运行模式的比较

(一)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

作为全国首个省市级学分银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是“以继续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老年教育等)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8]。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立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为其领导机构,成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工作组为其咨询机构。依托上海开放大学成立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为其实体运行机构,负责学分银行的建设、运行及各项业务的开展。管理中心下设5 个部门,分别负责学历教育认证、职业培训认证、文化休闲教育认证、信息服务以及综合管理。建立了覆盖全市的高效协同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包括68 个覆盖全市所有高校以本校学生为对象开展学分银行各项业务的网点,19 个覆盖全市各区面向社会学习者开展业务的分部,各区政府负责本区学分银行分部的人员设备、设施配置、运行经费,为不同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保障[9]。

(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

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是“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推动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积累、认定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认证中心、个人终身学习档案系统和成果转换服务平台”[10]。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领导机构为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学分银行建设方案、发展规划及重大政策。设立专家委员会作为学分银行的学术决策和仲裁机构,负责研制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和转换原则。依托江苏开放大学成立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学分银行建设及日常管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构建了“省总行—市分行—区县支行—受理点”4 级服务体系结构[11]。

(三)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

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领导机构为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下设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依托浙江开放大学建设,负责学分银行的实体运行。依托浙江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和社区教育体系,建成了以省管理中心、市级分部(高校分部、机构分部)、县级分中心以及乡镇街道社区受理点4 级架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实现了全省社区教育、成人教育服务体系的全覆盖。目前,已成立11 家学分银行分部,建成100 家学分银行分中心,市级分部和县级分中心实现了100%的覆盖率,已开设受理点1724 个,形成遍布城乡的学分银行受理点网络。

(四)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

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以学分管理为服务内容,认定、存储学习者多种形式学习成果,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学分管理服务机构和信息管理平台”[12]。安徽省教育厅成立学分银行的领导决策机构——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下设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其日常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中心设在安徽开放大学。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成立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视需要可在市、县(市、区)、相关高校设立学分银行分中心、学分认证点。由于起步晚,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尚在建设中,计划在2022年底前新增40 所高校、8个设区的市设立认证中心并启动工作,指导在县、区设立认证分中心,2024年前实现高等院校、全省各市认证中心基本全覆盖,县区均有1 个以上的认证分中心,同时探索在中职、技工院校设立受理点,力争到2025年建设完备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实现全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规范运转。

(五)比较分析

通过对沪苏浙皖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在运行模式上的考察,发现四地学分银行在建设主体、功能定位、组织架构、运行方式上呈现共性—差异特征。由于各地的价值认知与行政权限不同,四地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存在差异化。以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职责而言,上海市以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统筹、教委直接负责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其他三地的建设力度。在组织架构上,四地均由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作为学分银行的领导机构,下设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作为实体运行机构,由四地开放大学负责具体实施与运行,同时依据行政区划或者依托开放大学体系设置学分银行分部、分中心,构建覆盖全域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

三、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比较

(一)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立学历教育各学科专家工作组和职业培训各项目专家工作组,制定了学分银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指导标准与规则,建立了各类学习成果转换的标准体系。截至2019年12月,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进行学分转换93498 人,转换为学历教育706488.5 学分,其中高校学历教育课程之间转换165406.5 学分,占比23.4%;自考课程成绩转换为高校学历教育学分7954 学分,占比1.1%;证书转换为学历教育课程533128 学分,占比75.5%。同时,在职业培训领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双证融通”项目,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分银行信息联网对接制度,畅通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打破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成果无法转换互认的局面。该项目分为“双证沟通”和“双证融合”两种类型。“双证沟通”模式包括“学分认可型双证融通”和“证书认可型双证融通”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通过学分银行认定就能实现转换互认,无需改变学历教育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各自的体系。“双证融合”模式包括“课程重组型双证融通”和“直通车双证融通”两种类型,需要打破原来的学历教育体系,在学历教育的教学中融合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和要求,最终实现学历教育课程学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转换互认[9]。

(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开展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是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核心任务[13]。在学习借鉴境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构建了以初中毕业为起点,覆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以及业绩等多个界别的6 级学习成果框架,并规定了每一层级成果应达到的最低能力水平,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晋级的“元标准”。为保证成果认证结论为社会所承认,学分银行依据学习成果框架形成了按职业类别制定的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和按学科类别制定的学科分级标准。学习成果框架、学科分级标准、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共同组成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13]。依据该标准体系,开展非学历课程、项目以及证书等的认证,提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服务。目前已开展证书(含新旧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考试证书)61项,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课程/项目以及在线开放课程21 门/项、技能竞赛成果16 项(含政府赛和行业赛)、实用新型专利1 项等成果认证。2018年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联合江苏省美发美容协会率先试点在美甲与手足护理职业领域进行了资历框架构建的探索,制定了基于资历框架结构的美甲及手足护理行业资历等级标准,为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沟通树立了典型样板。

(三)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浙江省于2018年制定了《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通过成立课程标准建设和学习成果认定与评审专家工作组,组织认定多个专业和课程的先前学习成果,开展慕课与学历课程的学分互认工作,建立学历教育课程与课程转换规则406 条,职业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转换规则138 条,探索不同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途径与方法。在学习成果转换方面,累计实现学历教育课程与课程转换3001 人次,惠及学生1893 人; 职业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转换4678人次,惠及学生4114 人。制订《关于推进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畅通高校之间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转换通道,成果列入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库,跨校选课学分转换人数为74014 人,转换总学分156068 分。建设学分转换认定标准体系,包括学分标准、工作标准、转换规则,积极探索职业资格培训证书在学分银行的认定标准、工作流程及专家评审办法。学分银行系统中,32 学时及以上社会培训共有8001 项,成果395 万条,正在有序开展社会培训项目的学习成果认证以及转换工作。

(四)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以课程为基础,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领域为阵地,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和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开展学历教育课程、培训项目和证书、工作技能等三个方面的认证与转换,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在学历教育课程方面,认定范围包括参加国民教育系列获得的课程合格证明或成绩单,包括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国家自学考试等,其转换模式表现为课程认定。在非学历继续教育证书方面,认定范围包括水平等级能力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省级以上培训证书等,其转换模式表现为学分认定,通过对比所获证书级别、内容与专业课程的相关度来认定。非正式学习成果方面,认定范围包括学员参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行业竞赛等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以及学员在工作场所和过往经历中所获得的工作技能,通过提交相关证明或者经学分银行专家评估认定为课程学分或转换为职业拓展课程[14]。

(五)比较分析

学分银行制度的本质就是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15]。学分银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为代表的“框架+认证”模式,二是以韩国、美国等为代表的“认证+学分银行”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协议+认证”模式。三种模式各有缺陷,缺乏资历框架,无法进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而缺乏学分银行则难以激励和服务全民参与终身学习。因此,我国要采用“框架+认证+学分银行”模式[16]。综观沪苏浙皖四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在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方面所作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只有江苏省的实践采用“框架+认证+学分银行”的模式,为学分互认和转换的公平公正和实质等效作出了新的尝试。

四、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技术平台建设的比较

(一)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技术平台建设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信息化服务平台于2012年上线,由门户网站、管理系统以及学分信息库等模块组成。历经十年发展,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了由政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传统网站、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小程序和支付宝生活号等组成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学分银行服务和运营体系,开启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2.0时代。用户通过登录学分银行网站或者“随申办市民云”APP,使用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各项服务,查询个人终身学习账户中存储的各类学习成果和学分转换记录,开具相关成绩证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未来计划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精准推送、职业资源规划、学习者画像等终身学习个性化服务[17]。

(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技术平台建设

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网络服务平台于2016年正式上线,通过呈现成果名录、学习资讯和各联盟机构的精彩介绍、优秀资源以及学习成果互认或免修免考规则,提供一站式信息搜索服务。目前已开通学分银行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 客户端,建成了多终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与人机交互中心,与“江苏学习在线”平台、全国身份证认证中心系统成功对接,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服务水平和信息数据的安全可靠性。同时逐步向市、县(市、区)辐射延伸设立实体分中心和网点建设,提升学分银行服务能力[18]。

(三)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技术平台建设

作为全国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省级学分银行,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自2015年8月起开始学分银行平台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已完成学分银行门户网站、服务大厅和管理中心三大功能,并通过安全等级保护3 级认证。实现了与浙江省老年教育平台、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平台等不同数据平台的功能对接。围绕建成全民数字学习平台的总体目标,推进学分银行信息系统迭代,于2021年底,正式在“浙里办”APP 上线运行,为学习者提供各类教育证书等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查询服务,并可开具由区块链技术加权赋能的学习成果证明,保证学习成果数据可查询、可追溯,形成不可篡改的学习记录。通过“区块链+学分银行”创新模式,解决了关键公信力问题[19]。目前,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还开通了个人学习积分广场,各类学习成果通过大数据学习积分计算模型动态生成学习积分,学习者凭借学习积分可以兑换到各类书籍礼品、银行商超电信宽带抵用券、研学文旅门票等兑换品[20]。

(四)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技术平台建设

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平台自2019年开始研发,主要由门户网站、管理系统、各类信息库和数据处理信息系统四大模块组成,目前已完成学分银行平台首页、用户注册、专业标准库、标准课程库和学习成果存入等部分功能的建设。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积极探索构建学分银行标准课程库建设,以课程为桥梁将各种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衔接。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可认定为学分银行标准学分,各种职业证书也可以与标准课程库证书匹配并进行相关课程的认定。目前已完成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等八个本专科专业的标准课程库建设。平台可认定课程124 门,证书64 类。并建立10100 多个人账户、存入各类学习成果7400 多条。

(五)比较分析

从长三角地区四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技术平台的建设来看,四地均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应用了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终端,浙江还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关键公信力问题。信息管理平台在基本栏目设置、存入学习成果类型以及服务功能方面也都大同小异(见表2)。安徽由于起步较晚,不少栏目还在建设中,平台界面也较其他三地简单,但其新闻发布与信息更新最为频繁。从实际应用来看,各家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服务主要集中在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方面,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功能雷同,缺乏为学习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虽然浙江、江苏等地开展了学习积分兑换礼品等延伸服务,但未能构建起完善的学习激励体系。

表2 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技术平台比较

五、讨论

(一)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优势

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除安徽省起步较晚外,各地学分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建立和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与规章制度,在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各具特色,各地都组建了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的学分银行联盟,为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长三角教育部门合作日益密切,各省学分银行建立了定期交流沟通机制,采用会商与主任轮值机制协同开展长三角学分银行建设工作[7],正在形成长三角地区共商共建共享的跨省学分银行治理格局。

(二)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挑战

与此同时,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与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向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一是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7]。学分银行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各地学分银行在建设思路、功能定位、业务开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未能形成统一的制度规范。二是没有建立法律和政策的保障机制。学分银行在开展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具体业务上缺乏相关制度的明确界定和赋权,存在社会认知度低、公信力不足等问题。三是缺乏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标准。各地学分银行的自建标准缺乏科学依据且无法跨省适用,无法真正发挥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作用。四是当前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着学分记录非法篡改、学分认证不透明、学分转换不顺畅等中心化治理难题[21],需要加强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的综合治理。

(三)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推进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包括:一是共建由政府教育部门、相关院校、企业、学习者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标准互通的区域终身学习资历框架,保证资历和学分互认、转换的公平公正。资历框架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包含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的学习成果[22],必须通过最广泛的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商共建,获得区域内社会和各行各业的一致认可,才能保证学习成果认证的权威性、公平性及对等性。二是开展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协同立法,从法律上明确学分银行制度的必要性、功能定位以及相关机构的职权,保障学分银行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国际上,终身学习立法是保障学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通行证”,上海、宁波两地颁布的《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为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协同立法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三是打破行政壁垒,统一建设与运营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即建设长三角开放教育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同时开展与四地学分银行平台的对接。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领域的互信合作建设,保障学分银行信息平台的安全有效运行。利用区块链技术的链式时间戳赋能学分记录可追溯,分布式账本赋能学分认证去中心化,智能合约赋能学分转换自动履约,从而构建可信的终身学习账户,塑造扁平化的学习体系,实现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21]。

六、结语

国内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实践表明,建立成功的学分银行制度需要推进多方面的改革,如政府职能的变革、法律法规的制定、体制机制的建设、联盟合作的建立、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信息化等[23]。从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实践来看,在治理体系上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开展终身学习区域立法;在运行模式上需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深化区域间的联盟与合作;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上,建立标准互通的区域终身学习资历框架,采用“框架+认证+学分银行”的模式;在技术平台建设上,统一建设与运营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间学分银行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跨区域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长三角样板。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分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十四五”新开局阶段对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思考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