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10-23 12:38陶慧王华锋
职教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教育人思政

□陶慧 王华锋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文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1];中宣部、教育部连续发文明确要求: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2]。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实践教学育人的功能不断被放大,高职院校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新时代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要求。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理论教学相对成熟、实践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相对滞后的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突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好产教融合优势,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深化内容改革,加强方法创新,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产教融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逻辑归因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完成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产教融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两者之间育人理念一致,教育模式互补,资源协同创新,促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一)产教融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同向同行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是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育人模式改革[3],产教融合的目标在于促进产业与教育的螺旋促进、齐头并进,实现产业与教学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为产业发展培养素质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对职业院校实现人才针对性、全面性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传统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的价值信仰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定位清晰,实践内容厚实,实践形式灵活,实践载体多元的教学活动,是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具有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功能。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实践教学,是把课程教学场地换成企业空间,企业变成“实习+教学”的校外教学点,从而打造入脑、入心的“金课”。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把人才需求及时转化为学校育人标准和方案,同时,学校也成为企业员工“学习+提升”的企外培训基地。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校企都有着共同目标取向,体现了产教融合和思政实践教学同向同行。

(二)产教融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互助互补

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精准,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德才兼备“工匠”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初心。而高素质“工匠”型应用人才,不但要具备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理论知识、人文道德素养,同时更需要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思想武装头脑。由此可见,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实效,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的新方向,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时代期望[4]。众所周知,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人才培育过程中,校企双方默契配合,无缝对接,螺旋上升,起到了双赢、多赢的喜人良好局面。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教会学生如何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帮助学生升华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的信念和决心。综上所述,产教融合与思政课实践育人,两者之间模式互助互补,起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三)产教融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协同创新

特色教学资源是思政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也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能真正融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有丰富的思政资源,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资源整合意识,做好资源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内向深化。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调查发现,“恪尽职守,奋发图强,同舟共济,努力进取”等精神品质是规模型企业文化的共性。其内涵与思政课价值观一脉相承,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职业操守、道德素养;此外,企业人力资源丰富,有敢为人先的企业家,有吃苦耐劳的基层员工,有开拓进取的技术员,他们都具有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和职业道德,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楷模,是建立高尚职业情怀的榜样。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打破校企主体间的壁垒,使学生在企业大课堂中多方浸润,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向验证,进而充分释放教育活力,让学生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期望,了解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树立使命感和危机意识。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理念

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一种导向性重构和超越。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和可操作化目标,必须立足产教融合要义,遵循四大教育理念。

(一)实践教学目标:德技并修

长期以来,为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培养具有技术型人才,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以致毕业生责任感和爱岗敬业意识不强,就业后频繁跳槽,好高骛远,看不上基础性工作,难以适应一线生产要求,导致企业难以找到肯工作、会钻研的优秀技术员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基本要求[5]。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大学生进入企业实践,面对多维的文化和不同价值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合作理念,将立德与树人相统一,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应该把合作育人的落脚点,放在如何提高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想素质上;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等,使全体学生具备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观念和社会风尚;通过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实践教学,开展热爱岗位、遵规守纪、谨慎规范、质量第一等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使全体学生努力成为技能精湛、企业满意的知识型、创新型技能人才。

(二)实践教学内容:专业一致

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大都是不分专业、不分层次开展,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社会考察、调研访问等方面,实践教学未能与职业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没有从背景及结构上进行区分,不能体现职业特色,导致学生人云亦云,实践教学得过且过。《方案》强调,职业院校要在教育、教学内容中融入行业企业需求,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5]。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有鲜明专业特色和不同领域人才发展需求的区分,要将企业文化、价值观和职业操守等理念融入课程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从而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产教融合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在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发展的专业发展思路下,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适合各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医药卫生行业,强调的是医者仁心、敬畏生命、严守药规等职业品德,因此,实践内容设计可侧重慎独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的项目;如数控编程行业,强调从业者要具有沉稳细致、任劳任怨、遵规守纪的精神,因此实践教学设计可偏重动手要求高和工作程序性强的项目。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内容,要根据专业特点,提炼其内在素质要求,深入挖掘学生所学专业价值指向,有效开展教学设计论证,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特质相统一[6],从而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三)实践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受传统功利认知观念影响,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深刻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所具备的重要意义,有的片面认为,参与该课程的学习纯属浪费时间[7],部分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设计,也是根据国家统编教材和课堂教学经验编制,形式单一,存在较大片面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学生提早进入社会,提早体验就业提供了载体,有利于学生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中,要把就业目标放在首位考虑,针对参加实践学生群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开展工作,实践体系构建应把教学与就业形势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不同就业方向,为学生分析提炼专业所辖就业岗位群需要具备的思想观念知识元素,从而在实践设计上,要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专业成长发展素质需求。如在就业心理挫折、就业观念选择、岗位能力匹配等方面有的放矢,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把好第一关。

(四)实践教学评价:多维评价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都建立了教学评价相关制度,但各类指标体系不尽完善。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评价指标、内容、方法缺乏科学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凭借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等文字材料进行评价,缺少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想信念等综合评价,难以充分满足思政课实践育人需求。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在学做事中学会做人,在学做人中学会做事是实践教学的根本[8],由于实践教学活动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是延伸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教学的模式目标、地域环境、参与主体等发生了改变,因此,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除要加大对学生日常思想道德养成方面的评价,更要聚焦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要求等,如爱岗敬业操守、遵规守纪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等。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要突出围绕产教融合特色,要健全和完善评价要素配置,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优化评价主体,强化评价过程,完善评价方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延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更趋全面、客观和公正,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素养,才能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逻辑生成及原则导向,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应用型”思路,可以从强化教学保障、优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健全管理评价等四个方面着力。

(一)强化教学保障,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基础

1.优化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要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大思政”工作格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思政实践教学专班,系统设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形成“课程、产业、实践”三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9];要建章立制,制定“产教融合下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等相关制度,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企业行业充分融合;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需的支出列入年度财政计划;完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校企专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制度,细化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总体目标、考核要求等,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制度可依,有规矩可循。

2.激发校政企内驱力。校政企“三方协同”创建高职院校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和企业都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政府承担监督责任,构建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体动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从高职院校角度看,要加强与企业对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德育的惯性思维,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助力学生树立务实的择业观、正确的创业观、科学的成才观;从企业角度看,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好企业实践教学平台,依托校企合作人力资源优势,做好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政府角度看,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优惠政策,把好产教融合型企业资格认定“入口”关,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激励更多企业主动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0]。

3.建设“双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充分围绕产教融合内涵,用心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开展“产教融合之我见”“什么是职业教育”大讨论,引导教师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维,不断根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组织安排思政教师,深入企业基层锻炼,建立“访问工程师”机制,教师通过基层实践学习,能直接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分销模式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这一手信息的掌握,不仅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还提高了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思政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选择的能力[11];此外引进“双师型”教师,甄选实践基地思想品德高、政治素质好、动手能力强、业务技术精且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企业导师加入教师队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

1.共商教学大纲。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精心制定教学大纲,将实践内容与产教融合紧密结合,在产教融合中体现思政元素,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应紧密结合行业与岗位,从应用型入手,按照产教融合内涵和其内在的逻辑,科学整体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要挖掘企业行业“标兵员工”特质,分析提炼出岗位潜在素质要求,有机融入思政课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内涵,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育人标准与企业岗位素质标准统一;教学计划制订中,要结合企业用人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针对各专业学生今后毕业有可能会从事的岗位实践性、职业性以及主体性等特征进行调整。

2.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要求[12]。产教融合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企业典型案例”教学法,让导师成为学生学习领航人,帮助学生构建逻辑严密、知识丰富的理论框架。企业典型案例教学是指引用学生专业相关典型事迹、先进人物等作为教学案例,直接和思政课程理论观点相呼应,使学生在鲜活生动案例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升华情感。如组织倾听百年企业是如何炼成的、优秀工匠成长史等事迹,开展师生互动研讨,现场为学生答疑解惑等;如思政课中“健康中国”“人民至上”等理论观点,对医药类职业院校学生,可引用我国抗击“新冠”战役中,企业表现出的责任担当等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悟到职业崇高等。因此,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认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

3.甄选教学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既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提升实践质量重要载体。产教融合模式下教学内容设计,要校企联合开展,在备课期间,校企要统筹各专业、岗位教学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下企业,在实践教学中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职业观、劳动观、价值观”等问题,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任务[13];增强教学内容时代性。实践教学内容既要充分把握《方案》要求,也要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征去设置,可以设计“专题化”教学模块,着重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就业方向等融入教学内容,将学生共同关注的时代性话题引入课堂,如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通过专题化教学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设计,使实践课教学内容通俗易懂且具有知识性,从而有利于实现将课程教学重点内容讲深讲透,热点话题讲活讲实的目标,使丰富的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吸引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实践课教学政治性、时代性的特色。

(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

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利用企业资源优势,要不断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一方面与校外一些发展潜力大、实力强、文化气息浓厚的优秀企业合作,按照命名挂牌、深度实践、示范建设、双向受益的原则,签约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互惠共赢[14];另一方面把大学生思政实践基地与专业实习基地有机结合,打造教书育人双基地,依托专业课教学实习单位为基础,选择上规模的企业,有效整合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资源,把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精神。

2.编写活页实践教材。传统思政课实践教材都是胶印封装,纸张固定,不可灵活替换。根据产教融合特点,编写针对性强的活页实践教材,既能保持教材的正确性和时效性,又能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更贴近实践教学实际情况[15]。在内容设置上,要结合实践教学专业特点、职业发展方向,教材要强调学生技能水平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传统的以理论发展为主的常规设置;要增加实用性案例筛选,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展示,实践岗位职责,拓展知识分析,实践心路历程等;此外,教材使用过程中,要根据政策法规、行业生产变化,适时更新内容,在确保实践宗旨一致前提下,达到实践教材循环利用的社会效益。

3.深耕企业文化。为调整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偏差问题,促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准员工身份,能短期适应企业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要充分拓展挖掘企业隐性文化教育资源,与显性教育的直接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将政治思想内涵转化为学生思想潜意识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自觉接受政治思想的价值体系[16]。企业思政教育隐性资源内涵丰富、种类多样、特点鲜明,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空间,如正确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匠精神内涵等,在实习实训的第一线,通过现场教学感受,使学生切身、生动地接受包括企业如何科学发展、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等无声隐形教育。这种企业独特的文化思想熏陶,能帮助学生感悟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情感,触摸不到的实践体验,避免了思政课堂教学空洞说教,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行合一。

(四)健全评价管理,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1.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指挥棒,实践教学评价的创新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度,制订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考核评价细则,是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质量重要环节。从产教融合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出发,笔者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从“体系、权重、评价标准”着手,内含实践理念、实践保障、实践管理、实践过程、实践效果五个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下细分为十五个二级指标(见表1)[17],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之间是一个互为补充和制约的有机整体,部分内容和分值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目的是检验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表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表

2.评价原则运用。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学生将知识升华为信仰,从而通过意识形态实现价值和信仰的相统一。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改革常规以试卷成绩高低的尺码标准,评价要坚持一定原则。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结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与思政育人宗旨相统一,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依据实践报告和实践效果给予结论性评价,要重视对基地教师和学生实践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实践学生出勤教学的次数、参与实践教学感悟体会等,可采用定量评价,对学生实践态度、团结协作精神等,则可采用相应分值分级定性评价[18]。实践完成后,汇总各参加实践教学学生成绩,给被评价者一个客观公正的考评。

3.评价主体选择。产教融合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要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让更多人员参与进来,思政教师、企业导师、实践学生、教务处、实践教学基地都应纳入评价主体范围,从而进行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19]。例如,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定期与思政教师进行联系,评价反馈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思政教师要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督促企业导师严格按“实践教学大纲”开展实践教学,在活动设计和实践考核等关键环节,要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做细、做实。此外,高职院校要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或第三方对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情况抽查、暗访,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产教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