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婵 贺宪春 关燕桃 何丽萍
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了规划和部署。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2020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探索构建大湾区资历框架体系”。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称湾区)从规划部署到国家战略的前瞻性提出,历时多年,目前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已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越发突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基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价值,在建设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推动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湾区规则衔接和贯通各类教育、促进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资历框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161 个国家建立或采用了资历框架,占193 个主权国家的83.4%[1]。资历框架是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进行标准化评价的制度。资历框架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推动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政策工具,其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已被广泛接受。
我国香港2000年在《教育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资历架构的概念,2002年开始研制,2008年正式推行,经过十几年的酝酿和发展,已经形成以“资历学分”为通用货币和以“资历等级”为评价基础的较为成熟的资历架构建设和运营模式,香港资历架构对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市场的规范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有力提升了香港人力资源素质,推动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资历的人才评价发展模式。
广东开放大学2012年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启动《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研制工作,并于2017年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现为广东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内地首个区域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在广东正式建立。作为内地首个资历框架,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以下简称广东资历框架) 在推动技能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服务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资历框架为逻辑、以等级标准为基石、以质量保证为核心、以资历名册为中心的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特色鲜明的资历框架建设的广东模式,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广东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提供了经验[3]。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对粤港资历框架的立法和治理模式、资历等级和通用标准、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学分成果认证、技术支撑平台等内容进行剖析与比较,对粤港资历框架的差异性和同一性进行整体性研究,找寻它们各自特点、特色、优势及不足。比较研究粤港资历框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促进粤港资历框架对接,实现大湾区资历和学习成果互认。粤港已实施资历框架并签署了资历框架合作意向书,为教育规则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湾区应率先统一教育方面的规则实现教育一体化。比较研究粤港资历框架有助于明晰两地资历框架对接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有助于广东资历框架按照国际对接的十项原则针对性地补齐短板,有助于了解粤港资历框架在实施机构、资历级别和通用指标、学分制度、资历名册建设的政策及程序、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保证等六个方面的差距。二是有利于实现香港资历架构与广东资历框架共同发展。“‘一国两制’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两种规则的比较融合可以产生化学反应”[4],香港资历架构“既汲取了西方国家资历架构和质量保证的养料,又兼具东方儒家思想在教育上的延续”[5],广东资历框架既具有国际上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通用功能,又具有学分银行管理制度的创新特色与优势,粤港资历框架的比较与融合,有利于双方博采众长共同发展,有利于广东资历框架内涵建设和国际发展,有利于增加香港对内地资历框架文化和学分银行制度的认同,有利于香港资历架构拓展新空间。三是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和样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 等文件先后提出要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的要求,粤港资历框架比较的研究结果,融合了粤港资历框架建设的优势与特色,反映了资历框架发展的新方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国家资历框架提供了重要遵循。
资历框架是社会治理进步的显著特征,它是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市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模式,它基于资历等级和通用标准将各级各类资历统一到一个框架,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社会成员的学业提升、职业晋升和社会上升提供终身学习阶梯[1]。
1.粤港资历框架实施的立法比较。香港资历架构立法工作先后持续了五年,立法先行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香港资历架构的治理亮点。2002年2月,香港教育局(前身为香港教育统筹局)委托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香港设立资历架构及质量保证机制进行了研究,同年9月,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设立资历架构及其相关质量保证机制》报告。随后,香港教育局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该报告先后向立法会和公众咨询,2007年通过的《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条例》(第1150 章、第592章)为教育局设立资历架构及其相关质量保证机制提供了法律框架[6],条例明确提出,由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以下简称香港评审局)作为第三方评审机构负责资历框架下的质量保证工作,并担任资历架构下的评审当局及资历名册当局。
广东资历框架于2017年以地方标准的形式推出,2018年出台的《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为设立学分银行制度和资历框架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2019年以省政府公报的形式发布了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但总体而言,广东资历框架建设的合法性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要从立法层面确保决策机构、咨询机构、运行及管理机构、评审机构等治理相关方的权利得到保证,权力得到规制,建设与应用更加规范。
2.粤港资历框架实施的治理模式比较。香港资历架构在治理中坚持“有限政府”的底线[7],重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自我调节能力,香港资历架构治理主体包括资历架构秘书处、香港评审局、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以下称咨委会)和评估机构等(见图1),其中香港评审局具有独立的法定地位,各咨委会由香港教育局协助成立,负责制订能力标准说明,咨委会成员包括行业主要雇主、雇员、专业团体及监管机构代表等。职业训练局是香港教育局委托的独立评估机构,负责各行业过往资历的认可。资历架构秘书处负责资历框架的实施与推广,直接受香港教育局管辖。上述主体多元参与协同运行,在治理进程中以响应香港教育发展为己任,而香港特区政府为支持或吸引利益群体参与资历架构,设置了资历架构基金支持资历架构的运行。资助计划包括:培训机构、资历名册、过往资历认可、评估机构、建设能力为本的课程等,其中过往资历认可的资助费用高达100%。
广东资历框架在治理中坚持学分银行管理制度下以政府组织为主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模式(见图2),它由广东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协调,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和管理,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协同建设。广东省教育厅还设立决策机构、咨询机构、管理与执行机构分别负责广东资历框架的决策、咨询、管理与运行,设立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负责资历评审和资历名册的管理。
香港资历架构统筹规划、立法先行、质量为本、政府组织适度适时介入、激励社会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创新的治理模式值得广东学习和借鉴。而广东资历框架标准引领、创新发展学分银行制度、政府组织全力介入、社会组织协调建设的治理模式符合实际并具有中国特色。粤港治理模式的不同,与制度环境、文化差异和资历框架的发展阶段有关,同时相对香港而言,广东资历框架是一项体量更大、范围更广、改革更为复杂的社会工程,资历框架在探索阶段需要政府的行政推动和政府组织全力支持。基于学分银行制度创新广东资历框架的法治水平,逐步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自我治理能力并最终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是广东资历框架的努力方向和战略目标。
资历框架的核心要素包括资历类型、资历等级和通用标准。香港资历架构是香港教育局2008年推出的一个7 级资历级别制度,涵盖学术、职业及持续教育界别的资历,并从知识及智能,过程,应用能力、自主性及问责性,沟通能力、信息通讯技术及运算能力四个维度确立了各级别的客观标准,香港资历架构有四个重要部分,分别是资历级别、资历名衔、资历学分和学分累积及转移,资历级别反映学习内容的深浅程度,资历名衔反映资历学科范畴,资历学分显示取得有关资历所需的学习量,学分累积及转移旨在促进学分认可及转移、减少重复学习,有效支援终身学习。广东资历框架在政府部门的统筹领导下,于2017年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地方标准形式推出,其中资历类型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及业绩三大类,资历等级分为7 级,1 级最低,7 级最高,明确了资历类型、资历等级及其相互关系,并从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描述了各等级的标准,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提供了共同的参照。
粤港资历框架都是综合性7 级的框架,具有国际上通行的资历框架功能及特点,资历类型涵盖学历教育及培训业绩,通用指标均指向广义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如表1所示,粤港资历框架最高级(7 级)都是博士,但香港资历架构最低级(1 级)为中三(即初三),而广东资历框架为了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和体现终身教育属性,将最低级(1 级)设为小学,这是粤港资历框架等级设置方面的不同。另外,粤港资历框架的描述维度也存在差异,广东资历框架为知识、技能和能力三维度,香港资历架构为知识和智能,过程,应用能力、自主性及问责性,沟通能力、信息通讯技术和运算能力四维度,但比较研究后发现,将粤港资历框架的核心指标进行组合比较是可以匹配对接的,基于最佳匹配原则广东资历框架2—7 级与香港资历架构2—7 级是匹配和对接的,如表2所示,广东的第2级与香港的第1 级,广东的第3 级与香港的第2级、第3 级,广东的第4 级与香港的第4 级,广东的第5 级与香港的第5 级,广东的第6 级与香港的第6 级,广东的第7 级与香港的第7 级标准的通用要求及程度是相近的。
表1 粤港资历框架等级和通用指标
表2 粤港资历框架资历等级和通用指标的比较
行业资历等级标准是以行业需要的能力为核心,系统客观反映工作职能范畴下从业人员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及成效标准,是岗位招聘、过往资历、内部培训和开发能力为本课程的参照和基础。截至2019年,香港教育局已协助不同行业成立了23 个咨委会,研制并发布了23 个行业共48 套《能力标准说明》(Specification of Competency Standards,SCS),涵盖香港整体劳动人口53%以上[8]。另外,香港还制定了《通用(基础)能力说明》,列出资历架构级别1 至4 级的基础通用技能:即英语、中文(包括粤语及普通话)、资讯科技及运算[9]。广东目前已成立4个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教育培训机构及相关市场主体组成的行业资历等级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开发了汽车业、物流业(冷链)、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等4 个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并以团体标准形式发布,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符合广东实际的标准化的研制模型和开发范式。
从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开发的逻辑路径来看,粤港是一致的,都遵循确定主要职能范畴、分析核心能力、以能力单元来表达的技术路线。能力单元是一系列可描述、可量化、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包括名称、应用范围、级别、学分、能力等内容。但粤港制度环境及行业生态存在差异,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建设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发布形式不同。广东以团体标准的形式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管理平台发布,团体标准具有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迅速跟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要求,机制灵活等特点,是广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举措之一。香港采用咨委会审定、香港评审局调适的机制,一般在资历架构网站直接公开。二是工作机制不同。香港形成了行业咨委会审定、专业撰写人撰写、SCS 编撰专责小组全程指导、焦点小组全程咨询、香港评审局调适、资历架构秘书处项目管理环环相扣、高质高效的工作机制。广东由起草工作小组撰写、专家组审定、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项目管理。三是开发流程不同。香港开发流程包括环境扫描、职能描述、职务及能力要求、制订能力标准说明、业界咨询及调适等5 个阶段,广东开发流程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包括制订工作方案、开展行业调研、研制职能结构图、制订能力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编制能力标准送审稿、编制能力标准报批稿、编制能力标准公告和推广应用及完善等13 个阶段。四是应用机制不同。广东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尚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而香港《能力标准说明》已形成资历架构秘书处、香港评审局、咨委会合理分工和良性互动、资历架构资金专项资助的应用机制。截至2022年5月,香港以《能力标准说明》为基准,已开发钟表业、美发业、印刷及出版业等课程488 门,推动汽车、美容、物流、汽车等18个行业推行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建设了过往资历703 个,截至2022年4月30日,过往资历认可的评估机构共发出85,016 张资历证明书,涉及的群体年龄在17—84 岁之间。综上,粤港行业资历等级标准各有优势与特色,香港能力标准说明的研发和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广东具有标准化的特色,但工作机制和应用机制有待完善。
学习成果认证是指将学习者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按照资历框架质量标准,经过评审给予认可的机制。本文的学习成果认证是指以学历教育为参照,对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包括质量保证机制、机构学习成果认证和个人学习成果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对于提升个人自尊、激励终身学习、增强就业能力等具有重要价值,备受国内外关注和重视[10]。
1.质量保证机制的比较。质量保证机制包括机构和制度,其中制度又包括内部质量保证、外部质量评审及成效为本的评价标准。香港在质量保证机制方面走在了国际前沿,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完善,已实现了高度国际化,其法制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获国际高度认同,其相关政策、程序及工作模式经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国际网络(INQAAHE)评估达到国际水平[11]。一有法定的第三方评审机构。二有严格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流程。香港采用四阶段质量保证程序,分别为初步评估、课程评审、学科范围评审及机构定期复审; 评审标准及准则是参照资历架构成效为本的资历级别通用指标,列明了学习成果认证的最低要求。三有严谨的内外部相结合的质量保证制度。香港资历架构一直强调教育和培训机构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外部质量评审不能取代营办者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内外质量保证制度要相辅相成。
广东目前正在香港的协助下建立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的质量保证制度,但内地在终身教育立法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缺乏基础,立法比较困难。
2.机构学习成果认证的比较。根据《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条例》(第592 章),香港评审局负责除了香港城巿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9 所院校以外的教育培训机构所开办的学术及职业专才课程的评审。香港评审局根据四阶段质量保证程序对营办者及其课程进行评审,旨在透过不同阶段的评估,培养和确认营办者基本能力及持续优化效力。广东做法与香港类似,除学校开办的学历类学习成果外,教育培训机构所开办的非学历类课程都由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进行评审。
3.个人学习成果认证的比较。个人通过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学习成果可以转变为学分或资历,减少重复学习、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沟通和衔接、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第一,学分认定和转换。粤港两地先后出台了学分认定和转换相关制度,推动资历框架进入操作层面。香港参考国际经验和香港教育培训机构的现行机制,于2014年7月颁发了《香港资历架构学分累积与转移:政策及原则》,文件阐明通过非正规及非正式学习而获得的学分与通过其他评估方式获得的学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强调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的学术完整性、合理性、灵活性和依据性;强调学分转换制度及程序必须基于严谨的内外质量保证机制,学分转移安排和互认协议应由相关质量保证当局审核,培训机构要对比和关注学分转移后学习者的学习质量,要连同质量保证机构定期开展全面评估等[12]。广东2019年发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文件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实质等效、规范有序等原则,明确了学历教育课程、在线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竞赛奖励等认定和转换的标准与方法。
从制度本身而言,粤港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在质量保证、实施范围、实施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一是质量保证要求不同。香港学分累积和转移制度及程序均要经过香港评审局的外部评审,内部也要建立定期检讨和评估的机制,广东学分认定和转换主要以院校内部质量控制为主。二是实施范围不同。香港目前共有3134 个资历(1—7 级)建立了学分累积和转移制度,占资历名册资历总数近40%,广东仅在高等教育专科、本科2 个学历类资历推行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三是实施模式不同。香港基于资历架构以学习成果为依据,以资历学分为通用货币开展学分累积和转移,广东学分认定和转换目前没有实施资历学分制度。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粤港学分认定和转换无论在目标、理念还是实施层面都是一致的,广东已启动修订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将逐步建立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质量保证机制和资历学分制度。
第二,过往资历的认可。以行业资历等级标准为基准,认可从业人员在岗位上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颁发资历证书是粤港的共同做法,但广东更关注技术技能人才的品德、业绩和能力,强调淡化学历要求,故粤港在过往资历认可范围方面略有不同,广东认可范围为2—6 级,香港认定范围为1—4 级。
粤港都建设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平台支撑资历框架的实施。香港技术平台基于香港资历架构,包括门户网站、质量管理系统(QMS),其中质量管理系统又包括电子服务平台(e-Portal)、学历评估服务平台(i-Portal)、评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见图3)。香港资历架构技术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一是支撑资历名册(HKQR)、学分累积和转移中央数据库(CAT)的建设与运用。二是支撑香港评审局的线上质量保证工作,如职业课程评审和个人学历评估等。三是建构质量文化,以客观和系统化的数据作为决策的依据,提升内部知识管理及提高工作效率。
广东技术平台基于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以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终身学习氛围为建设目标,以实施终身学习策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畅通人才成长通道、突显学习者的资历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核心要素,构建基于数据融通的赋能新生态。它的功能主要包括:一是为各类群体赋能。为学习者、教育培训机构、质量保证机构、评估机构、用人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学习成果认证、人才推荐或多元评价、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服务,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二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支撑广东资历名册和终身学习档案库建设。三是基于数据融通生态下,研究并突显数据背后的价值。图4是广东资历框架技术平台的业务功能图,从图中看到,学习者通过资历画像可全面掌握个人终身学习资历价值,获取职业发展建议,选择有质量保证的多样化的成长路径;用人单位可实施资历框架下多元化资历的人才评价,院校及培训机构可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参考,政府部门可作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支撑等。
综上,粤港技术平台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方面存在比较大的不同,香港资历架构技术平台是基于线上质量评审和建构质量文化,广东资历框架技术平台是聚焦于为各类群体赋能和打造终身学习氛围。
本文以粤港资历框架为例,对资历框架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对粤港资历框架综合讨论如下。
一是动力机制不同。粤港资历框架都强调以市场为主导,采用政府组织、院校、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发展模式。但香港资历架构倡导政府适度介入、市场驱动、社会组织主导的原则,高度关注学习成果认证的质量、客观、公正和符合国际标准,聚焦服务知识型经济体系的人力资源建设,以服务社会、行业企业和学习者多元发展为己任,故香港资历架构的社会和国际认可度非常高。相比较而言,广东资历框架的发展动力机制仍属于“行政推动、政府主导”局面,市场和社会组织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建设模式不同。广东采用“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制度+学习成果认证+一体化技术平台” 的建设模式,香港采用“资历构架+学习成果认证”的建设模式。在广东建设模式中,学分银行制度和技术平台有力推动了资历框架的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是基于广东资历框架及等级标准,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和转换的管理制度,技术平台是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的技术支撑,支持广东资历名册、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库和数据融通的综合性平台,为学习者、教育培训机构、质量保证机构、评估机构、用人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等不同群体提供一体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其中终身学习电子档案建设是技术平台的一个重要任务,它主要存储个人信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学习成果及转换记录,记录学习者在不同教育培训机构、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目前广东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库已建立终身学习账户102 万户,存入学习成果1400 多万条,海量的数据为分析学习成果背后的社会价值和职业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香港资历架构建设模式中,没有学分银行制度,没有建设综合性技术平台,因而没有汇集和分析学习者终身学习档案的相关功能,技术平台仅限为社会成员提供线上评审服务,相比较而言,广东资历框架建设模式中的学分银行制度和技术平台功能更强大,应用场景更丰富,更具有终身服务的鲜明特色,广东建设模式能为香港资历架构提供新的拓展途径。
三是发展阶段不同。香港资历架构于2002年提出,2008年正式推行,已经积累了15年的运营经验。广东资历框架于2017年发布实施,至今已有8年的时间。如果将资历框架发展分为酝酿期、尝试期、探索期及成熟期四个阶段[13],香港资历架构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成熟期,香港资历架构建设统筹规划、立法先行、质量为本、多元主体交互存在并共生共长,成为保证香港教育终身化和香港社会学习化的重要教育制度,形成一套与国际互认的制度体系和成熟模式。截至2022年6月,香港资历名册中共有8445 个资历,涉及约270 所资历营办机构。广东资历框架是内地第一个区域性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填补了国内教育领域标准的空白,但从实施效果来看仍处于探索期,资历名册建设、资历学分制度、质量保证机制正在建设中,资历框架的法定地位、质量保证机构的法定职能将成为影响广东资历框架运作与推广的关键问题。香港资历架构在系统性、法制性、国际性、认受性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可助力广东资历框架快速进入成熟期并实现国际化发展,同时为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提供重要参考。
粤港毗邻相依的地理区位决定了两地在资历框架建设方面必然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粤港都采用政府直接管制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在制度建设、标准建设、质量保证机制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存在相互耦合的现象,但鉴于两地在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程度特别是资历框架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不同,粤港资历框架在动力机制、建设模式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却又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实现粤港资历框架的对接和湾区教育一体化。
从粤港资历框架的建设经验来看,构建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包括六大任务:一是要法律支撑。依法治理资历框架是国际惯例,也是本土需要,是确保资历框架的认受性、有效性、专业性和公信力的关键。二是要建立基于资历框架下的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对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终身服务体系,丰富终身教育场景,拓展资历框架应用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要建立治理策略动态调整的机制。资历框架发展中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如政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在不同发展阶段治理策略有所不同,在资历框架的探索期,需要政府力量行政推动或干预,政府组织在治理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资历框架成熟期,需要依靠市场和社会组织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处于同一个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协调合作、彼此依存、共担风险,此时社会组织在治理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四是要建立质量保证机制。质量保证机制是确保学习成果认证权威与公信力的关键,是资历架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前提。资历框架下的质量保证机制一般包括法定的第三方评审机构、等级标准(或通用指标)、内外结合的质量保证制度、成效为本的评价标准。五是要发布资历等级标准。以团体标准形式发布行业资历等级标准,激发市场活力,为建立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开发能力为本课程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六是要建设一体化技术平台。技术平台是资历框架的理论内涵和核心价值技术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和提升终身教育体系服务能力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资历框架下技术平台应基于连接思维和数据治理视角进行一体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设计,打造面向人人、惠及人人、适合人人的公平有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全民终身学习透明化、人才评价多元化、职业发展社会化、人才培养市场化和人力资源配置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