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叶,王晓晖*,常延超,王天实,王 磊
(1.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17;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4)
创新即“创造新的革新”,这是《辞海》中对创新的定义,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创新的角色极其重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大学生创新潜力挖掘、创新视野开阔的保障,可以激励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与就业。基于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中,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出发,探索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路径。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之魂,创业是富民之本、发展之基。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不断创新的新时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需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所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的战略需求。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办发〔2018〕32 号)文件中强调,要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纵深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推动校、院、企共同建立概念验证、孵化育成等面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关系国家全面小康,而医学教育是全民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文件要求,在新形势下,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医药院校依托新医科建设,对医学人才进行教育创新改革,通过国际交流、校企结合,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强创新能力。
2017 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中强调,要做好“五个一流”的统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其中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高等教育的基础。2019 年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明确提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重点考察内容。河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药学专业2019 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单位,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一流专业的必要措施。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研发主导型、创新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智慧医疗、医疗器械、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等领域,因此研发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河北省是一个传统的医药大省,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河北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加速发展趋势明显,正位于产业发展拐点之上,对药学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加强药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行业所需医药人才的重要保障。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2020 年我校进行了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我校药学本科专业始建于1971 年,随着2018 年药学博士一级授权点获批,建成了本、硕、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2008 年建成国家级药学特色专业,2019 年遴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 年接受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的专业认证考察工作。
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研行业需求,结合我校药学类专业具体情况,经过反复论证,凝练药学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通过凝练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任务分解,是学生毕业应达到的最低要求,是人才培养实施的依据。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在知识要求中,要求学生了解领域的前沿动态,具备追踪药学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的能力。在能力要求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在素质要求中,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维护科学诚信,勇于探索创新。
构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拓展教育“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
通识教育体系中,开设人工智能与医学、大数据分析与基础、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等课程,夯实学科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学科教育体系中,开设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理学、系统解剖学等医学类课程,开展案例式、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专业教育体系中,开设药学类专业核心课程、医学文献信息检索、医学文献方法、科研思维训练等课程,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并辅以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如MOOC、翻转课堂、PBL、CBL 教学等,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主动分析问题、主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实践教育体系中,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教育体系中,将创新创业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设一系列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并制定《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辅相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环节,构建了“三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育新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层次是课内实验,将创新思维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开设了40 余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例如围绕阿司匹林的化学合成、鉴定结构、含量测定、制剂压片、生物利用度检验,创新性地设计了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完成了系统的新药研发(贯穿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质控—药物制剂等)科研性实验过程。开设了“生药的综合鉴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片剂中组分A的含量”“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等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并进行试验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第二层次是社会实践,将创业意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社会实践安排在1-2 年级,主要到社会药店、药厂、药品流通企业参观和见习。社会药店实践要求了解药店运营、药品陈列、处方调剂、与患者沟通等工作内容;药厂实践要求了解药品从生产到使用过程中,主要质量控制环节和管理办法;药品流通企业实践要求熟悉药品流通企业各项业务,包括药品仓储、药品流通等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企业家讲座、培训等环节,将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意识扎根在学生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第三层次是科研实践,将创新能力与科研思维相结合。一般安排在3-4 年级。在完成部分专业基础课学习后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准备实验技能竞赛、筹备各种学科竞赛。以此来熟悉科研的常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在我校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政策引导和条件支持,促进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三年我校药学类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92项,参与人数381 人次,包括国家级9 项,省级19 项。近五年获国家级、省级大赛奖励65 项,参与人数223 人次;本科生发表论文72 篇,其中SCI 论文16 篇,专利5 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
我校有完善的拓展课程模块学分认定细则作为学生课外成绩的评定标准,坚持以多元化、精细化、全面化培养为目标,涵盖学生工作处综合测评系统及团委“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通过专业素质提升、创新创业实践、综合素质提升三个模块对学生进行全面评定,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施效果良好。
本文以一流专业建设为背景,从国家战略布局、医学教育创新、一流专业要求、行业需求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学分认定六个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做法融入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方位融合,为全国药学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