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思考
——基于对21节市级基本功赛课的观摩

2022-10-21 10:03高莉娜
体育教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动作创设情境

文/高莉娜 李 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强调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情境教学因其教学方式的创造性、开放性和艺术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基层教师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何谓情境教学?《教育大辞典》(卷一)的定义为:情境教育方式之一。通过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一定环境的设置、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逼真感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与建构。情境教学创设的情境不同于教学外部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教学情境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还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构建的微环境,诸如问题情境、成功情境、快乐情境、直观情境、美感情境、竞争情境等。

那么,情境教学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近期观摩的21节市级基本功比赛第二轮实践课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供大家参考。

一、情境练习要求要清晰,促使目的与作用达成

案例一:在一节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始部分设计将球放在前臂上,比比看谁的球最稳,用“谁的球最听话”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垫球手型。但由于教师没有明确让球在手臂上保持稳定的要求,有的学生为了将球“稳住”,把肘关节弯曲,两手臂摆成“V”字形将球夹住。在体验练习结束后过渡到自垫球练习时,多数学生并没有体会正确的垫球手型,情境创设的目的没有得到正确体现。

分析与讨论: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显著的暗示作用,它用含蓄和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情境教学是在教师人为“创设”的“典型场景”中所进行的教学,即虚拟情境教学。情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环境,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有意图的情境环节,以诱发相关的动作,对学生即将发生的动作具有导向性和预设性。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看谁的球最听话”活动情境的意图是期望学生体会合理的垫球手型,为接下来的排球垫球技术学习铺垫。但为什么效果却没有达到呢?原因在于在创设情境中实现目标的要求不明确,学生在体验环节出现与预设偏差和错误的现象发生。教师预设用“稳”来引导学生将手臂摆成两臂伸直、手腕下压,前臂形成一个平面状,但是在其创设的情境中,其对达到“稳”的条件界定不清晰,未对肘关节和手臂的状态加以要求,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出现肘关节弯曲、两手臂摆成“V”字形的动作,虽然实现了“稳”的目标,但与情境创设的本意背道而驰。

解决策略:明确情境练习要求,促进目的显现与达成。就上述问题,逐步明确情境体验要求,如第一步,按照上述步骤不变;第二步,要求肘关节不能弯曲;第三步,两前臂摆成一个平面。通过不断完善情境体验要求,逐步引导学生的体验练习向预设目标接近。

二、情境创设要与学情相符合,保证与预期相一致

案例二:在《双手正面前抛实心球》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始部分以“战场中投掷手榴弹”的情境作为导入并以此作为比赛情境进行尝试练习。当教师提示大家用双手去尝试投掷时,多数学生虽然双手持球,但仍按照单手“扔手榴弹”的动作在体侧做出甩、抛动作,课堂上学生产生的行为与预设不一致。

分析与讨论:练习情境是教师根据学习任务和目的有意识的创设与安排,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动性和个性化不能脱离学情、不切实际,需要遵循基本的认知学习规律。作为情境教学法主要理论支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以前的知识与经验,不能简单、强硬地将知识“填灌”于学习者,而应该以学习者原有的或之前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与经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也强调,在学习前要确定并依靠学生“现有的水平区域”进行下一阶段水平的发展,可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了解和认知的重要程度。在上述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设计的情境对学情缺乏认知和了解,学练情境与学生的动作知识储备不相符合,从而使“投掷手榴弹”的情境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解决策略:在情境的设计中,根据学习任务和需要,教师的主观创造要建立在对学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要从认知、身体、心理等不同角度全面思考其设计情境的合理性,保证情境与学情相适应,与学生实际基础相贴切,真正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练,乐于思,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对于本节教学内容的导入部分,可借助学生已经具备基本运动技能中的投掷能力,如以不同形式(单、双手与身体方向组合)的抛、投远比赛作为学习情境,为本节课双手正面前抛实心球的重难点学习做好充分的身体感知准备。

三、情境创设要关注融合性,提升情境教学的延伸效果

案例三:在一节足球“接地滚球”学习中,教师创设“渔网捕鱼”的游戏情境,两人一组,一人扔地滚球,另一人用教师提前准备的抄网把球“抄起”。教师创设此情境的意图是用“抄鱼”动作让学生直观体验双手接球的动作,从而学会合理的接球手型,在随后的接球手型学习中确实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渔网捕鱼”游戏情境中,20多个抄网在课堂上实际使用时间仅仅有2~3分钟,而且在后面的学习中抄网教具也没有被再次使用,教师也没有提出摆放或回收的要求,有的学生随意丢放在练习场地内,对其他学生的学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分析与讨论:情境教学法具有加速学生认知理解和情感认同进程的特点,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上具有优势,这也是教师选择情境教学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整节课来看,情境教学法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或片段。作为组成部分的情境教学要注意在整节课中的协调统一,避免孤立、片段式的情境,要与整节课的发展节奏相一致,从而保证与整堂课相融合。在情境教学中,其营造氛围的变化、针对课堂发展需求,发挥器材的延伸功能,以及情境教学的再运用,都是在课堂整体思考下的统筹考虑与安排,从而使情境教学部分的功能和效果达到最优化。如上述案例中,教师试图利用“渔网捕鱼”情境形式提高学生学练效果,从课堂实际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缺乏完整性考虑,从而出现情境教学片段化现象,出现器材资源的低效、闲置问题,甚至在后续的练习上由于组织不得当还影响了学生的学练。

解决策略:在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关注情境环节与整节课的融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通过链接、延伸、转折等方式,将情境环节与课堂整体相融合,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顺畅性。如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仍以“捕鱼”为练习情境继续延伸,进行“接地滚球”的相关学习。或根据学习需要,改造已构建的情境功能,提高创设情境的氛围影响力,如利用渔网结合游戏发展学生灵敏、力量等练习,将创设的情境氛围和要素融入到整节课中。

四、情境创设要具有针对性,提高情境学习强化效果

案例四:在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学习中,基本部分的主要流程包括准备活动—步法练习—手法练习—完整练习—行进间投篮接力。在完整技术教学后设计小组行进间投篮接力竞争情境,以此巩固与强化学习效果。但在练习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有的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其步法是正确的,而在接力时却出现步法错误、肢体不协调等问题。还有学生接连几次上篮不进,练习积极性下降。

分析与讨论:情境环节是依据学习需要而有目的创设的,其设置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相切合,要符合基本的学习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从而使情境练习具有针对性。在学习难度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是基本常识,根据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关系理论,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平有碍于操作,只有中等的唤醒水平有助于操作;在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上,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动作表现和一般概念,对精细化要求度不高。在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则是要求动作细节的精细化掌握,以及在多种情况下运用动作的能力。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练习时,要根据学情学习状态和进程对创设的要素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适宜性和针对性。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情境环节主要目的是巩固强化上篮动作方法,但是其设计的要素包括上篮的动作方法、投掷的命中率以及完成速度,在情境要素组合上难度较大、针对性不明确,与学生运动技能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从而让学生“顾此失彼”,失误和失败问题接连发生,影响了学生的学练兴趣和技能的习得。

解决策略:在情境创设中,根据练习目的和任务,创设针对性的学练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发展进程,适当提高组合顺序与难度,从而保证创设情境练习的针对性。上述案例中,教师可采取积分制,上篮动作正确得3分、上篮命中得1分,引导学生关注练习重点;或舍弃“接力”组合要素,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从而保证上篮动作的正确性。

五、情境创设要具有真实性,增强“学以致用”效能

案例五:在篮球“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完整教学后采用两人一组“消极对抗”的方式模拟比赛时一对一情境。其练习组织形式是两人面向站立,负责防守的学生原地两手张开进行消极干扰,负责进攻的学生按照“一试探二突破”的规定动作进行练习,如此交替重复。

分析与讨论:在课堂中,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会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现学以致用,并促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研究表明,活动与任务的真实程度越高,学生对单独一项复杂任务的调查研究就越深入,远远强于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关注一系列的活动与任务的完成。在完成真实活动与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识别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运用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当运用情境教学来以“境”激“情”,以“境”促“行”时,要还原动作运用时的真实性,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有“情真意切”。因此,在情境创设中要注意要素的真实性,尽可能还原实际运用情境,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提升。持球突破注重真假动作的灵活运用,以让防守队员难以摸清,从而造成防守失误,为自己创造突破机会。如果固定学生的真假动作组合顺序和次数或者突破方向,限制学生自由创造发挥能力,在真实比赛中其突破的成功概率将大打折扣;而且由于防守队员是“消极防守”,部分练习学生将球持于胸前,没有护球意识和动作,在这种状态下的练习容易产生错误体验和习惯,也降低了习得技能的实战价值。

解决策略: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运用情境的“真实”创设,其运用背景的基本真实要素要注重营造与还原。如在模拟比赛一对一对抗练习时,防守队员按照真实情境进行防守练习,包括干扰、破坏球的动作。如果想调控突破难易程度,可以通过限制防守队员的移动范围,从两步移动到三步移动,再到完整防守,让突破练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练习,获得有效的实战经验,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小结

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学练、发挥教师教学主观创造性和能动性、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活力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要在积极尝试运用的同时也要学习总结反思,在不断尝试与反思中总结经验,完善与提升课堂情境设计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

猜你喜欢
动作创设情境
下一个动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