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师范院校在之前培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以此作为培养合格师资的基础保障。以建设实践教育平台为基础,促进基本理论教育知识、专业技能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社会角色的转变,充分了解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成为社会适应能力较强、道德素养、人格素养较高的人才。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不单单要关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教学水平、岗位胜任力,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较高的审美水平、人文素养、勤于反思等职业核心能力。师范院校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教育改革为核心,不单单关注学科技能与理论知识,而是要培养出更多实践水平较高、具有人文情怀等素养的师范生,实现技能、知识相融合的目标。
根据211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在202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师范生里协议就业38.87%,国内升学21.95%,即保研和考研成功的,出国留学4.27%,自由职业、其他形式就业和自主创业占1.67%,剩下的未就业率33.23%,接近三分之一,这一结果甚至高于非师范生。可见师范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文化基础进行分析,更加关注对师范生的科学精神、人文底蕴进行培养。不再以传统的学科、教材作为基本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内容,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因此,在实现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改革的同时,制定科学化的教育培养目标。以师范生为基本主体,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在教学方案内容设计的过程中,了解师范生掌握的知识经验,还需要加入生活中常见的教学素材,设计符合师范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对于传统的教学目标来说,没有对师范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提出明确规定,使得师范院校关注技能与知识培养,但是忽视了价值观、品格、智力教育。基于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当从知识中心建设转变为素养中心。但是这种转变,不代表要将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分裂开来,不开展传统学科知识教育。对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梳理,促进师范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了提升师范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就需要摒除以往的教学模式、标准,促进师范生参与深度学习,获得更多专业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具备相对扎实的专业素养,还需要了解师范生培养的核心要求,规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促进师范生参与深度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
社会参与关注如何培养师范生的责任心、创新水平。责任担当主要就是代表师范生应当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并且愿意为岗位工作做出风险。师范生应当形成良好的主权意识,懂得捍卫国家主权。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国际性发展眼光,并对文化差异要点内容进行分析。对于实践培养活动来看,将劳动意识、主权意识培养为基础,并鼓励师范生用于发问,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为了对这些方面的素养进行培养,教师就需要坚定以下观点:以师范生参与课堂为核心,创新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摒除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基础上,促进师范生能在情景中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中的责任进行研究。教师需要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开展情境设计活动,激发师范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开展集中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力,也是开展各项培养教育活动的基础内容。以社会参与、培养核心素养为关键要求。教师也需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并促进教与学等各个环节融合,激发师范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而实践能力属于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教师需要成为示范者、引导者,并为师范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提供可以展现自我优势的平台,在培养的过程中让师范生学会负责,不断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做好铺垫。
在师范生自主发展的阶段,应当注重师范生健康学习。在明确教育培训基本内容的同时,促进师范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端正学习状态,能自我处理与判断信息,愿意参与专项人才培训教育活动。健康生活要求师范生应当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还需要提升心理素质,正确了解自己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自主发展背景下,应当更加关注如何突进师范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如何提升其终身学习能力,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对于教师来说,其需要激发师范生的学习自主性,并引导其进行自我评价。在转变原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确保师范生自主评价指导到位,使其了解自身的短板,提出弥补方法。另外,教学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教学对象也持续发展。教师需要彻底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其形成终身学习习惯。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评价手段,成为创新型教师。实现教师创新性,也不能离开创新能力提升。为了实现师范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就需要创新教育水平,并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在培养师范生科学精神、人文底蕴,需要关注促进师范生充分的了解人文内涵,还要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等。为了达成基础的教育目标,就需要保证教师扎实地掌握文化专业知识。在师范教育的过程中,积累文化底蕴、开展通识教育课程两者有紧密的联系。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师范生教育过程中经常忽视这类课程。目前,师范生专业学习被特定区域限制的问题,甚至存在不了解专业领域外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情况,不利于建立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也不利于形成较高的教育需求、形成独特文化气质。而师范生掌握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水平,并增强师范生的教育灵气、工作激情。基于此,师范院校就要以打通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培养师范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第一,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现阶段,许多师范院校都没有做好全局性的通识课程设置与全面规划工作,导致培训教育内容不完善,没有建设与师范院校特色相适应的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影响实际的教育效果。师范院校要了解当前社会对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还要确定通识教育目标,并明确通识教育内容,促进与通识教程互相联系。结合师范院校的基本特色,开创良好的通识教育发展空间。
第二,有效提高通识教育的基本教育水平。大多数通识教育课程都是公共选修课演变获得的,虽然有种类丰富的学科,但是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的情况,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基于此,师范院校就需要摒除粗放型管理模式,而是要不断优化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并合理化地对专项资金进行调拨使用,进而切实提升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水平。
第三,创新优化通识教育体系,开辟双线学习平台。以双线学习的模式为主,引入慕课教学手段,实现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紧密融合。以开设专业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打造灵活的学习模式。依托于数据追踪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有充分的了解与认知,整合与收集教学反馈的各项内容,并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
针师范院校教育实践课程如下:教学方法指导课程;技能培训课程;实习课程。而实习课程在总学分中的占比较少,所以师范院校需要结合教学培养实践目标,适当的增加实践教育课程。
第一,增加教育培训课时。师范生进入到实习岗位之前,就需要提升自身专业教学水平,掌握专业基本教育功能,了解实践课程教育的艰难任务。许多师范生都表示教学指导课时不足、教学技能实践机会较少,也没有定期进行课堂教学训练模拟。师范院校需要适当增加教学技能课课时,并且为师范生开展技能循环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
第二,定期开展核心素养教学技能专项培训活动。在开展教学培训活动的阶段,要立足于阶段性特点,对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化处理,还需要进行分项训练活动。下面以中小学教材为例,师范生需要进行设计训练,并且参与到观摩核心素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依托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达成创新训练的目标。促进师范生参与常态化专项训练,还可以避免突击训练的情况,弥补师范生短板,实现多方面能力均衡发展。
第三,延长师范生教育培训时间。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大都是以师范生时间课程为核心内容,还要真正进入教学一线,检验自身的教育能力。一般来说,师范生都认为教师实习活动,与自身的教学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师范院校则需要对实习时间进行妥善的安排,并使得师范生拥有更多实习机会,锻炼自身的教育能力。
1.兼顾理论与实践,实行多样教学模式并行
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师范院校的教师就需要提出科学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师范生后续的教学行为与教育态度。要想专业化地对师范生进行引导,教师就要促进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紧密融合。以建设多元化的机制为核心,开展专业技能共赢、师范生理论知识学习为核心。在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的同时,主要就是概括教学实践经验,以多元化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对多种教学模式理论进行把握,还要在适用范围内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第一,梳理专业教学的难点问题,科学化选择教学内容。在分析教学内容的阶段,教师要了解师范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保证内容有助于师范生自学。
第二,有效激发师范生的参与积极性,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核心目标就是提升师范生参与度,创设生动高效互动课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帮助学生体会教学,并在观摩与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师范生的注意力。
第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师范生小组学习、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实现师范生合作交流的同时,充分了解构建合作学习模式的关键效用。促进师范生参与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意识。
2.促进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共同体
要想促进师范生的健康成长目标,就要以提升其核心素养水平为基础,但是这也给教师教育者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教师应当保持创新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学习最新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基于师范院校教师言传身教背景下,师范生能了解成为教育者的关键,并形成终身学习探究的良好意识。为了提升教师教育者的综合学习水平,就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分析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落实到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想从根源上满足师范生的核心要求,就需要对教育对象的背景进行分析,还需要提出科学化的学习方式。教育者也要更关注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并学习最新的教育方法。
第二,完善教师交流共同体。由于教学活动并不是始终不变的,所以不需要沿用某种固定的形势。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说,经过合作与交流,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并在同伴交流互助的过程中,切实提升示范者的学习能力。
1.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师范院校也需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基础,坚定核心理念,掌握最新理论知识、教育观念等,并促进师范生在毕业以后,可以尽快适应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推进教育改革活动顺利开展。所以,师范院校要借助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社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有一定的了解,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开设核心素养专题课程。师范院校需要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进行把握与分析,全面的分析教育改革文件,并保证基础教育改革活动能顺利开展,建设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并且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建设核心素质专题课程,能够促进师范生了解核心素养内涵,了解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知识水平。
第二,在学科教学李坤、教育课程中,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在教师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促进核心素养的全新发展特点、要求归纳到教学内容中。
第三,促进学生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文件。以专家汇报、教育见习等多元化的方式,使得师范生清除的了解核心素养相关文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发展形成良好的素养品格。
2.提高核心素养教育责任感
教学责任感是对师范生教学能力产生影响的核心因素,直接关系到师范生的工作积极性。针对核心素养要求进行分析,师范生未来会发展成为教师。所以更需要履行核心教育职责,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教育目标。
基于此,教师与师范院校都需要激发师范生的核心素养责任感。在培养其专业情意的时候,从入教、治教、乐教等方面入手,真正以交流实现情感沟通。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合作沟通方式,促进师范生充分了解在核心素养教学中的核心价值与地位,激发师范生对于核心素养教学的兴趣。另外,真正达成以学促情,使得师范生能尽早洞察专业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使得学生可以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基础目标,制定与完善长期发展规划。在此环节中,组织师范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并且明确核心教育责任、目标等。另外,结合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基本标准与要求,督促师范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摒除落后的教育观念,不断超越自身,获得较高的成就感。而在入教阶段,则需要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内容,促进师范生能明确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意义,还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责任思想。
1.提供相应技术支持,搭建培养实训平台
师范院校建设教学网络平台,需要整合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范生也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真正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信息浏览,并且接受教学培训活动。而师范院校建设网络教学实训平台,需要从核心素养教育能力评估、核心素养教育资源、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培训等方面入手。核心素养教育资源板块是教学资源数据库,师范生能对核心素养改革的情况进行浏览,并收集更多的学科教学资料,观摩优秀的教学视频,节约更多的经历和实践,避免师范生受到劣质学习资源的影响。在实际评估核心素养教学能力的阶段,需要检验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等。以建设健全的考核系统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活动,洞察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弱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在扩大师范生教育视野的同时,为跨学科水平创新做好铺垫。师范院校要积极引导师范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教育内容,并且将相关的学习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与同学沟通,接受教师与同学的评价。
2.加强管理,优化教育实习环境
师范院校做好管理工作,并进行教育实习,也属于师范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模式。而在监督整个实习过程,确保实习结果管理到位。在持续优化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将教学实习的基本效能发挥出来。
第一,师范院校也需要整合实习资源,确保内容丰富。针对师范生参与教学实习的形式来看,主要包括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代课教学、观摩教学等。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师范生实习的内容大都是设计教案、课堂教授等方面内容构成,关系到评价师范生的内容较少,存在总结性评价不全面的情况。基于此,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阶段,师范院校教育者要催紧其参与期末考核活动,并明确考核的基本标准,还需要对期末试题编制情况进行研究,并对考核流程有充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师范生的教学评价体验。
第二,顺利落实实习考核基本标准。以此标准为基础,系统化的评定师范生的表现,了解师范生的不足之处,优势,并促进师范生对自身工作进行明确定位,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方案。师范院校需要对师范生培养的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建立配套的考核标准体系,对整个流程进行梳理,提升考核内容的公开性、透明性。
第三,促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建设教育实训基地。相关负责人需要考察中小学的师资情况、办学模式、校园文化等,考察办学资质,促进师范生获得优质教育学习资源。在管理实习基地的阶段,实现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沟通与交流。以建设完善的信息传递平台为基础,共享关键的信息,编制合理化的人才供给方案。
为了做好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就需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对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内容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做好全面检查、管理的工作,还要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另外,建立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调查制度,获得师范生反馈的教学意见,改进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平台。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落实管理制度,提供实践指导,就需要编制严格、详细的实践教育指导手册。对于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应当包括具体程序、时间安排、教师基本职责,编制指南为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化指导。同时,建设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可以开展科学化的实践管理工作,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计划、实施、评价等,还需要对各项规范细则进行总结,促进师范生成长为专业教育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属于党执政兴国发展的关键资源。建立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是师范院校综合实力的关键体现。师范院校需要提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入更多高素质人才,建设人才储备库,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懂得爱护人才、尊重人才,还需要将其专业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鼓励其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并顺利实施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制。由于评价本身就具备质量监督、导向的关键作用,有助于开展师范生技能训练活动,还能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改革。而开展正确的评价工作,需要优化整个实践过程,还需要关注师范生的自我反思、了解、自觉改进等。另外,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师范院校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定期抽查等方式,将监督效用发挥出来。在对师范生各个阶段实际表现考察的同时,书写实践手册,做好评估、考核工作。以评课、教案、出勤、辅导答疑等指标,根据适当的比例进行量化考核,对实践教学成绩进行评定,并以规范、科学、公正的评价方式,消除人为因素影响,确保考核的权威性与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