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鹏杰
(广州博物馆,广东广州 51003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和睦则社会稳定,家庭兴旺则社会繁荣。涵养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可见,良好家风的传承,对于弘扬社会文明风尚,对于促进美丽中国建设,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图1 黄花岗起义110周年之际,广州博物馆推出“仁爱传家——孙中山家风展”
图2 小学生参观“家风展”,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博物馆承载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重要使命,理应做好相关研究与展示工作。“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作为广东籍的近代著名人物,孙中山毕生奉献于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事业,弘扬其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无疑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以黄花岗起义110周年之际由广州博物馆推出的“仁爱传家——孙中山家风展”(以下简称“家风展”)为例,论述家风主题临展可供借鉴的突破与创新。
展览是博物馆的中心任务,一般分常设展览与临时展览。临展更为灵活多样,为广大策展人员提供了探索与创新的平台。城市博物馆作为向市民提供知识、教育、文化产品的公共机构,更是一个城市文化沉淀的重要载体。立足本土,通过临展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人物家风,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城市博物馆建设的应有之义。
家风是功勋卓著的英模人物在长期的革命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家庭风尚、生活作风。传承家风,有利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居安思危、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在主题内容取舍上,“家风展”尝试不再局限于时间线索,而是创造性地把视角放在人物及其思想蕴含上。展览挖掘孙中山家风中的“仁”“爱”精神内涵,分3个部分,以小见大、以人见史,展示孙中山笃学修身、忠孝博爱、以身许国的优良家风及其传承。
临展具有展览时间相对较短、规模偏小等特点,因而更为灵活多样,社会效益立竿见影。传统的人物类主题展览在内容设计、叙事手段、展品选取等方面往往注重突出人物功绩,彰显高风亮节。“家风展”尝试从生活化角度入手,着力展现一个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强调其家庭情怀,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向展览转化。
展品是展览的基石。孙中山是享誉盛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各类纪念馆遍布海内外,相关藏品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既有实物资料,也有电子图片、音视频等。“家风展”在选取展品时,重点突出孙中山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在表现孙中山少年成长经历时,选取“《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龙田照”“冯氏宗祠”等展览元素,以此表现孙中山的家庭与同时期中国广大传统家庭一样,重视家谱编修、农业生产及私塾启蒙。在表现孙中山的善教有方时,精选孙中山与孙氏大家庭的合照,与其子、其女的合影,寄给侄子、女儿的信函等展品。一方面通过直观的影像表现孙中山关心家人生活,维护家庭和睦的初衷;另一方面通过每封书信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展现一代伟人在倾力革命的同时,对家人也关怀备至,是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通过这些贴近大众、形象具体的展览元素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临展便利了策展人根据藏品信息与策展空间梳理思路,挖掘史实背后的故事,进行展览化阐释,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凸显展览主题。孙中山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先驱,相关史料非常丰富,后世研究也很多。“家风展”着重选取孙中山引导家族后人心念苍生、倡导天下为公的相关史实,讲述背后的故事,增强观众代入感。如1912年3月1日,龙济光、陆荣廷、龙觐光等两广名流联名推举孙中山之兄孙眉为都督,被孙中山婉拒。这是孙中山一心为公,不为亲属谋私利的一段佳话,被写入教科书。“家风展”在表现这一段史实时,呈现了龙济光等推荐电文的内容,让观众理解其推荐的缘由。再与孙中山的“婉拒”形成反差,彰显孙中山大公无私的家风。在展现孙中山家族为国为民所做的牺牲时,展览选取了孙中山侄子孙昌于1917年护法运动中不幸殉职的相关资料,并甄选孙中山含泪题写的“为国捐躯”挽额石刻作为展览元素,呈现这段史实,表现一代伟人的铁骨柔情。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博物馆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变化。博物馆的传统工作重点在于开展可移动文物的征集、保护、利用,现在则日渐看重观众体验,以观众为中心举办文物展览、提供教育服务、开展配套研究。博物馆服务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从“物”转为“人”。观众成为策展人的重要调研、服务对象。随着博物馆社会角色的演变,传统展览以文物为抓手、以解说为主体的表达方式显然无法体现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主动性。广大策展人在编排展览提纲时,越来越注重借鉴新颖、恰当、多样的表现手法,彰显自身特色,并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丰富观众观展体验。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近现代史中的著名人物,家喻户晓。正如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评价的:“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公众对孙中山几乎都有一个大致印象,认为孙中山的精神是“屡败屡战”,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的形象是“庄严沉郁”。这些零碎的印象既为人们了解孙中山打下了基础,也阻碍了观众全面客观的了解一位著名人物。“家风展”在策展时便注意到这一问题,从而开辟多样化视角,将展览的视野拓宽至孙中山的兴趣爱好、孙中山在革命之余的个人生活、孙中山的慈父形象、孙中山与广东的渊源等,展现褪下伟人光环,立体鲜活的孙中山,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图3 展览第二部分的图片,孙中山与两位女儿在船上的温情合影
临展具有更新速度快、选题范围广、呈现手段多的特点,也易出现模式化、同质化的问题。如何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平实的叙述,以通俗的形式吸引观众,从而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是广大策展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物家风展览相对于古代史、考古类展览更易为观众接受,但不容易打破人们对一个著名人物的固有印象,出新出彩面临挑战。“家风展”在多个方面进行尝试,力求让观众从展览中汲取精神营养,同时提高展览的可读性,增强观众对此类展览的参观热情。
孙中山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忠孝的道德观。他强调“忠”要忠于国忠于民,“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对“孝”则强调晚辈对长辈的恭敬之心,孝敬之情。国人尽忠尽孝,国家才能走向强盛。同时他又批判吸收了西方的平等博爱观念,表现出革命性与进步性。他所推崇的这些思想理念,是其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展”尝试挖掘其内涵并重点展示。
“忠”本是原始儒家伦理的组成部分。“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里的“忠”不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而是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强调对等,与“礼”相辅相成。上对下以礼相待,下对上忠诚一心。原始儒家是站在天下、百姓的角度提出这一理论的,与汉儒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殊为不同。孙中山的忠孝观则吸收了原始儒学的积极成分,并进行创造性转化。
孙中山把“忠”看作一种道德观念。“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他察觉到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以后,“忠君”不复存在,人们便觉得“忠”的观念已经过时。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忠于国民,忠于职守,为了国家大义赴汤蹈火,便是“忠”的体现。孙中山反对一味西化,摈弃所有旧道德。“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孙中山的主张,是将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符合现实需要的“好道德”,服务于革命和建设事业。“家风展”选取孙中山为侄子孙昌题写的“为国捐躯”,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时的誓词等作重点展示。前者集中表现孙中山忠于国、忠于民的价值追求,其家人也以身作则。后者是孙中山反对专制、巩固共和、心念民生的宣言,也是其为国为民的初衷。通过展览体现孙中山所倡导的“忠”的观念。
“孝”与“忠”同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准则。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便有很多“孝”文化的内容,可见“孝”是传统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孙中山对传统的“孝”予以批判继承,将其改造为“好道德”。“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孙中山还评价过《孝经》,认为它把“孝”阐释得完整、准确。他注意批判传统“孝”文化中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等,指出“孝顺”“亲长”才是“孝”文化中需要保留的。具体到家庭,他着重强调晚辈对长辈的恭敬之心,尊重之义,认为中国的“孝”与西方社会突出个人、自私自利,甚至与父母情感疏远等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是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家风展”选取孙中山在反清革命期间赴檀香山探视母亲等亲属的合影、提醒侄子孙昌侍奉祖母的信函等展品作重点展示,展现孙中山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也非常关注家族长辈,并提醒后辈孝敬长者,表现孙中山“孝顺”“亲长”的思想理念。
孙中山的平等思想基于其政治理念,倡导消除贫富分化,消解阶级对立,追求现实的平等。孙中山认为平等并非与生俱来。“自然界既没有平等,人类又怎么有平等呢?”但人们可以致力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平等,在民主共和体制内,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而不是被剥削被压迫,更不是被奴役。在战乱频仍、社会凋敝的近代中国,这一思想启发了普通民众追求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具有革命性。孙中山倡导人们追求这种“后天的平等”,批判封建专制。他的博爱思想与平等相适应,认为应当通过爱他人的方式谋求人类福祉,改善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这种思想相对于传统儒家爱有差别的观念无疑是进步的,增强了广大民众的团结性。为呈现孙中山的这种思想理念,“家风展”选取孙中山与家人、战友的通讯往来及发表的相关演说作为展览元素,让观众体会孙中山的思想内涵。
图4 孙中山为侄子孙昌题写的“为国捐躯”
图5 孙中山“博爱”手书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主题临展是传承和弘扬良好家风,培育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博物馆深入挖掘人物家风的深厚内涵,并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出,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临展策展形式灵活,风格多样,将其与家风主题相结合,更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陈列精品。“家风展”的相关探索与创新,为各地推出家风类主题展览提供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鲜活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