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月娥
习近平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示,要把革命烈士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用于干部教育,让各级干部常常看、常常思、常常反求己身,党校可以先做起来。《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明确规定,党校要组织开展红色资源理论研究、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因此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党的领导干部培训主渠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近年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积极贯彻中央、市委要求,在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如建成全国首个“初心教育”主题教室,后又升级为“红色上海主题教育馆”,配有“红色上海”系列课程。为整合梳理红色资源,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创新,校图书馆发挥地方资源和专业服务优势,开始相关特色资源库建设,积极参与到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中。
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大课题。2019年11月,习近平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在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据《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沪府发〔 2022〕3号)显示:上海重点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类,共612处;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类,共236件(套)。这些信息迫切需要一个立体的展示和呈现,便于红色资源利用。
历史需要记载,历史需要传承。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有:“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根本宗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理论;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一切(社会革命);注重实际,善于总结经验;扎根基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持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红色资源就是红色基因的载体。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的传统,如“三大法宝”“三大优良作风”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勇于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建设的结果,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进一步发扬光大。
从党校的干部教育事业发展和重要职责来看,党校图书馆承载着“服务干部教育,推动理论创新,提升干部文化素质,锤炼干部党性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助力政府决策咨询”的目标和任务,特色资源库建设将在党校的教研咨、领导干部文献服务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建党初期的红色资源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体系,不仅是服务于党校主业主课和党性教育的首要内容,更是研究重大历史问题,服务中央决策,开展“四史”学习和解决干部工作难点问题的重要借鉴。
上海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之一,是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经济中心之一,建党初期上海红色资源开发和相应资源库的建设应用,必将成为世界了解近现代中国、了解上海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数字化窗口。
上海红色资源的开发主要聚焦于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实物用品、建筑和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纪实与研究文献,而这些历史资料和实物,主要存放于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等机构。下面仅以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为例梳理红色资源开发情况。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编撰和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文献分别有1995年沙健孙主编的《中国共产党通史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第1卷)》、1991年周尚文主编和2002年刘宋斌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论述了中共创建前后的历史经过和初期活动等。2015年黄修荣先生编纂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全面而翔实地介绍了从五四运动到中共三大期间中共创建过程,还涉及许多珍稀档案史料。《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大事记》全面、详尽地记述了新文化运动到中共三大召开期间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完整地反映了十月革命至中共三大召开期间中共创建的历程。此外,还有《中国共产党创建图史》《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 档案资料集》等文献。
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研究成果相当多,每年有持续的研究成果,也有阶段性学术成果的结集,如《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论著目录》系国内第一部完整、系统地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创建史研究成果的专题目录索引。《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文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文集(1990-2002)》《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文集(2002-2012)》《中共“一大”研究论文集(1980-201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分别收集了多年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
与上海这座城市联系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著作《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的关系,对上海在中共创建过程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研究。近年相关著作还有《上海渔阳里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上海:党的诞生地”系列丛书《城市·空间与中共建党》《人物·思想与中共建党》等。代表性刊物有《上海党史与党建》《上海革命史研究资料》(后改名为《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中共创建史研究》等。还有系列研讨会,如“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和“上海渔阳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论坛,产生了许多建设性研究成果。
随着技术的发展,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数字化成果也越来越多,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等会址纪念馆和博物馆陆续在推出数字纪念馆、网上观展等。纪念馆、党史研究室还开发了纪录片、口述史等视频,如“伟大的开端”“1921点亮中国”“风雨兼程”等党史教育片。有的档案馆将文献数字化主要用于内部查询,有的图书馆对民国时期红色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但基本没有对建党初期上海红色资源进行汇总。
由此可见,研究和呈现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文献非常多,多以纸质文献呈现,难以汇总、归类和查询。因此,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开发建设红色资源特色库,不仅能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自助检索的平台,更是全面归总和系统展示建党初期上海海量红色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兼具开创性和实用性的理想平台。
基于上海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与现状,通过建设“上海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等系列特色库来探索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
建设该特色库总体思路是在选定资源库平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网络技术和网页开发技术,开发后台管理功能,设计可扩展的内容框架,提供应用数据和用户行为分析功能,探索资源管理、应用与更新的长效机制。考虑从“人类历史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应用”“执政党发展与时代需要”“上海发展与国家发展”等视角,分析、整合和组织资源内容。要求内容按一定逻辑分类,有一个条理清晰的内容主线;内容有重点主次;内容布局方便查找。
资源库内容建设遵循一系列标准、规范和策略。资源库数据的来源必须无版权争议,资源库内容更新必须及时、有效,数据来源可靠,以保障读者能及时获取相对完整和权威的信息。
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是为资源库的结构设计、制作量估算、页面设计以及功能建设做准备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通过研讨会、调研、咨询和网络方式收集。在研究基础上,通过馆藏、论文库、官方媒体、微信号等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网络资源、档案资源,形成初步的内容框架。通过调研确定了从“党的初创时期”和“党中央在上海工作时期”两方面进行资源建设,可搜集资料包括早期红色文献和馆藏档案资源甚至海外藏书、音像档案等。
设计内容框架需考虑时间、分类、筛选等原则。
对于时间原则,划分建党时间跨度主要考虑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条件、政治环境和革命实践,参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性事件和基本组织的成形。因此,将1919年“五四”运动作为划分萌芽阶段的依据,以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召开确定了党的革命纲领、组织、宣言等内容作为划分创建阶段的依据。筛选原则,总体上遵循“内容准确、突出重点”原则,优先筛选共识性强、争议小、重要型的人物和史实,避免绝对性和完全性;而建党过程中存在部分建党人物后期脱党、叛党等现象,使内容选择产生不确定因素,因此采用“基于史实,参考权威资料”的原则。在资源分类上,特色库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首创事迹和建党初期背景等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划分上的重叠或重复问题,故资源分类遵循内容服务主题,界限划分尽量单一归类,但允许细微交叉。
当然,从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角度,还要考虑特色库的内容和规模符合实用性、科学性、准确性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设计的资源库基本框架包含有“建党100年”“建党精神”“风云上海”“党史资料”“研究成果”等栏目。
在资源库建设中,根据数据收集情况和使用需求确定功能。要求平台支持纸质资源电子化和电子资源的结构化管理,支持混合检索、数据统计分析流程化。要求页面设计简洁美观和多页面信息推送,后台实现单库发布、在线提交、专题发布、日志统计等功能。支持大数据仓储与管理,支持移动端内容个性化定制等。
特色库建设中存在内容、技术,甚至机制上的难点,如内容建设方面,有内容是否涉密、内容呈现方式、内容整合、内容更新、版权保证等问题,可以依赖技术不断更新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来逐步化解。功能建设方面,更多服务于应用需求,则需要通过应用推广与拓展来完善。
建立合作共享机制,丰富和完善特色库建设。可以从寻求专业学科支持入手,邀请党史党建学科专家对具体内容提供咨询。同时开放共享,推广红色资源库,通过共享和咨询,不断完善特色库建设,必将不断提高特色库的价值。
创新内容更新机制,开发多终端应用。建立标准化、开放型、互动型的资源更新机制,支持读者互动留 言。
利用新技术和空间建设提升阅读体验。如依托数字人文技术启发读者发掘新的知识点。探索资源关联,将与建党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文本和音视频资源要素相互架构,创新和丰富教学应用。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开发多终端应用,丰富学习场景,如开辟多功能文化阅读空间、自助式数字阅读空间、趣味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界面设置等,寓教于乐,不断提升阅读体验。
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人民日报》2019 年11 月4 日,第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