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平
“共同富裕”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核心概念一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识性理论创新成果。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创新基础上,习近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基本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再一次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并对共同富裕的特征、内涵以及实现路径作了深刻的阐释。这是党的共同富裕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强调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共享与发展的关系上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有助于深刻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论述。
2015年10月30日,习近平在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意见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这一论述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探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过程中,第一次明确使用“共同富裕”,并用这一中国化的表述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想目标。毛泽东把坚持共同富裕提高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加以论述,强调“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的论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理论创新的基本维度。
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是共同富裕,尤其是把“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概括。从社会主义本质上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问题,或者说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这是邓小平理论实现理论创新的核心所在。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获得的关于共同富裕的科学认识成果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中。一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概括,实际上揭示了共同富裕理论创新的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的维度,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另一个是“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维度,深化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1993 年12 月26 日,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解决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日渐凸显。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邓小平在1986年12月30日就指出:“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1998年12月28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际,江泽民总结国内外经验,从“共享”角度对于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问题作出了科学阐述:“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1年1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宝贵经验高度,强调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从党的根本宗旨高度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讲话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些科学论述进一步全面阐明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指明了通过更高水平的共享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
共享与发展关系问题最初是针对发展起来以后的财富分配问题提出来的。1992年12月18日,邓小平在阅读了《参考消息》上登载的《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国》和《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两篇文章后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1993年9月邓小平同弟弟邓垦谈话时更加明确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的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问题大得很。”“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些重要谈话,实际上是对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一实践课题的政治预见和理论思考。
1995 年9 月25 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命题,在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我们必须坚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一段系统论述,可以看作是对邓小平提出来的“分配是个大问题”的理论回应,奠定了后来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于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江泽民也提出了政策设想:“正确处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享与发展关系的处理提出明确政策主张:“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07年2月16日,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施好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夺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正确处理共享和发展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接续奋斗的实践探索历程,我们可以体会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共享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重大课题。总结这方面的探索成果,其要点在于:第一,发展是共享的基础和保障。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靠的是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厚植共享的物质基础。第二,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追求,不断激发、广泛凝聚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第三,共享与发展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是一个分阶段推进的战略实践过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接续奋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持续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锐意攻坚,促进共同富裕已经有了良好的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新阶段新征程,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战略耐心,既要充分估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又要清醒认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性、紧迫性,“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不等待、不急躁,“实打实地一件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
从新中国成立到在神州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向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迈进的历史进程,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中,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分阶段、分步骤做出科学谋划和部署。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践,需要我们在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制度、政策诸方面各环节加以贯彻落 实。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共产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系统凝练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标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归宿,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要解决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准确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针对性,促进全民共享,推动全面共享,坚持共建共享,引导渐进共享,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精准性、实效性,推动高水平共享发展。
更加注重制度化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显著特征。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等重要会议对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性安排接续谋划推进,在总结经验、前瞻未来的基础上深化细化相关体制机制,明确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为共享发展制度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行动路线。健全完善共享发展制度安排,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必须破除重增长轻民生、重城市轻农村、重效率轻公平等不良倾向,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着力构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稳步构建橄榄型社会分配形态。
推进共享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创优政策供给。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于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安全发展成果,优化“先富带动共富”的政策体系,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堵塞偏门致富、违法违规致富的政策漏洞,营造平等参与、人人共享的发展环境。坚持系统观念,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的民生短板,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均衡性、持续性、充分性。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创新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举措和路径,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创新力度,提高政策供给质量。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深化公共服务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公平正义的合理分配格局,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坚持典型引路、稳扎稳打、稳中求进,统筹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形成比学赶超、各展其能、相互赋能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局面。
① ㉑ ㉚ ㉛ ㉞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2 日,第4 版。
③《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10 月31 日,第1 版。
④⑤《毛泽东文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99、495、496 页。
⑥⑦⑧ ㉔《江泽民文选》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19、220、349、470 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23、110-111 页。
⑩ ㉒ ㉓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1133、1356-1357、1364 页。
⑪《江泽民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62 页。
⑫《江泽民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543 页。
⑬ ⑭ ㉘《胡锦涛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5、624、175 页。
⑮ 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248 页。
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 页。
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8-19 页。
⑱ ⑲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206-207、226、227 页。
⑳ ㉙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 年第9 期。
㉕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583 页。
㉖《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手册》第7 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38 页。
㉗《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人民日报》2017 年2 月17 日,第1 版。
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12 页。
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