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 媛 赵 明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主动参与并通过理解、建构、迁移、应用知识等方式发展高阶思维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中不应停留在教会学生知识层面,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同情境中的各种新问题。纵观如今体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用传授式教授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还比比皆是。尤其在球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单一化”“碎片化”“浅显化”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缺少引发学生思考、交流、争论的深度问题,学习仍然存在“浅层化”,单纯“教教材”现象,而不是用教材去教,去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高阶思维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应深入把握学科知识,遵循学科本质,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运用、创生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情感、价值观交互融合深化,从而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呢?本文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逻辑起点,梳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以“问题链”的形式,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技能的运用与迁移。而“问题链”是指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系统性、针对性的问题序列组合,能够激发学生内部动力的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处在真实情境中的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系统、高效的运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向思维能力。
在“问题链”设计过程中,如何将教学内容和能力转化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问题链”,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与分析,是设计的关键。笔者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对“问题链”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阐述。
“问题链”的设计要基于真实情境,突出技能学习的整体性与实用性。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模仿与反复练习为主。学生对于动作技能的形成与练习动机不明,脱离实际,以单个动作练习为主,实际运用能力差。唯有创造真实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情景化是提出“问题链”的前提和基础。
在真实情境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问题的设置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上下问题衔接性强,始终围绕重难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问题的解决。问题的递进性,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不断思考与总结。
问题有开放性与封闭性两种类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提出一些封闭式问题,这类问题答案具有唯一性,主要发展学生聚合性思维。而开放性为主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内容宽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开放式的问题链给予学生更多尝试与发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互动、探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与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问题链”的设计需遵循结构化原则,突出学练内容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中摒弃单个知识技能教学,多设计组合练习。在真实的学练情境中,设计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多个单一技术有机的组合去完成任务,从而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属于一项有身体对抗的开放性运动项目,即队员在赛场上要根据外界刺激来决定接下来该做什么动作,并且所做决定要迅速,突出动作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不必追求统一性,可以有多种选择性。
篮球持球突破是持球队员将合理的脚步动作与运球技术相结合,快速超越防守队员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进攻技术。在比赛中,及时地把握突破时机,合理地运用突破技术,是直接切入篮下得分的重要手段。持球突破还可打乱对方的防御部署,为同伴创造更多更好的投篮机会。突破若能巧妙地与投篮、传球等结合运用,使突破技术灵活多变,就能更好地发挥突破技术的攻击力。然而如何运用这一技术,学生在要在瞬间思考众多问题并快速做出决策。下面笔者就分析教师如何借用篮球持球突破这个技术载体,设置驱动性的“问题串”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时机,通常指机会。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特定时间的特殊机会,稍纵即逝。篮球场上瞬息万变,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队员对时机的把握能力也是思维能力的体现。通常运用持球突破这一技术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自己队友都被防守队员盯防,没办法进行传球。第二,战术体系的需要,通过某一进攻队员的突破来“撕开”对方的防守,组织进攻。第三,遇到对方防守失位或者明显错位,通过突破完成进攻或制造“杀伤”。然而这些时机都不是事先固定存在的,进攻持球队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从而领悟什么时候选择持球突破进攻更为合适。
突破路线的选择对整个进攻的有效完成至关重要,它将决定接下来进攻方式的选择和战术配合的串联。如队员是选择中路突破、45度角突破还是底线突破都要根据防守的阵型和战术的需要,并且还要观察进攻的空间,假如战术需要从中路进行突破但防守队员都收缩在三秒区内,这时就要及时改变突破的路线,反之强行突破进去就会扎在人堆里很难再处理球。这时教师就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阅读防守同时快速选择突破路线。此时的选择必须要通过快速的思考、分析、决策来完成,这正是深入思维的过程。
持球突破通常有同侧步突破和交叉步突破两种,但想要完成快速突破并不简单,尤其是在防守队员高强度盯防的状态下。选择什么样的突破方式需要队员瞬间对防守队员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且根据防守队员的站位来选择合适的突破方式。如遇到脚步移动较慢的防守队员可以用速度来摆脱,遇到站位未稳的防守可以通过节奏的变化来突破,遇到防守不失位的队员就要想办法用假动作晃动,让其重心偏离,伺机突破等。这个过程持球队员的头脑必须保持清晰,通过比赛过程中建立起的对防守队员的特点以及此时防守队员的选位进行分析思考,快速选择突破方式。
当持球队员完成突破摆脱防守以后一般有两种处理球方式,其一就是直接投篮,其二则是传球给队友。那么到底是该投篮还是该传球呢?这同样是一个判断、选择、决策的过程。如果遇到防守队员补防或者同伴有更好的进攻位置和空间的时候通常是选择传球,但如果队友都被盯防很紧没有机会的时候又要坚决果断进攻。这个时候就算有事先布置好的战术也难免会出现队友跑不到位的情况,也正是考验突破队员处理球能力的时候。
综上所述,针对持球突破这一技术创设学练情境,什么时候突破?往哪里突破?怎么突破?突破后怎么办?这样的“问题链”深入引导学生如何适时巧妙地运用持球突破这一技术,并且每个问题都属于开放性问题,没有相对固定标准的答案,学生只能根据自身体验以及场上的外界刺激逐步总结和归纳出相对合理的规律。最主要的是教师没有把持球突破这一单一的技术动作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学生把以往学习过的运球、传球、投篮、脚步移动等技术动作进行整合和迁移,运用到比赛中去。可能有些技术动作的运用不如所愿,但关键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总结归纳出自己认为相对合理的运动规律,这样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