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统一”与“四必须”:从“中日科技题”说开去

2022-10-17 22:12浙江谢明奎林桂平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6期
关键词:史观热点问题唯物史观

浙江 谢明奎 林桂平

考试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环节。高考命题改革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实现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了学界专家的共识。2022 年高考文综全国乙卷第41 题(以下简称“中日科技题”)堪称这一互动的典范。笔者拟在剖析该题命制思路的基础上,浅谈一些对今后高三历史的教学启示。

一、“四统一”:“中日科技题”的命制思路

2022 年高考文综全国乙卷第41 题的命制思路呈现“热点、历史与时代的有机统一”“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的有机统一”“素养立意与价值立意的有机统一”和“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有机统一”即“四统一”的基本特征。

第一,热点、历史与时代的有机统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 年版2021 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高考历史试题命制历来非常重视切入对时政热点问题的考查,通常以人类所关心的重大现实热点问题为素材,让考生通过题目内涵领悟其呈现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实现热点、历史与时代的有机统一。“中日科技题”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中日科技题”第1 问“概括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和第2 问“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切入的热点问题是科技革命,第3 问“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切入的热点问题是科技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日科技题”多角度隐性契合多个重大热点问题的综合性考查,彰显了高考命题在切入时政热点方面的成熟。值得关注的是,有关发展科学技术的问题长期以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高频词汇,例如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7 次提到“科技”,2021 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89 次提到“科技”,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8 次提到科技,有关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二,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的有机统一。

“中日科技题”围绕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和中国科技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三段材料都属于现代白话文,阅读理解难度较小。第1 问和第2 问将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有机统一,具有明显的梯度性。

“中日科技题”第1 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可知的特点是“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从材料中的“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是“制定法律保障”;从“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的叙述可知的特点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行政策调整”等。根据材料二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 年,国家制定12 年科技规划”可知其特点是“政府主导,计划发展”;根据材料中的“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可知的特点是“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等。考生只要能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就可以作答,难度并不大。

“中日科技题”第2 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考生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结合所学知识”,需要联系有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和冷战的时代背景进行阐释,属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要求。例如从材料二中的“1956 年”“50 年代”“1960 年……这以后”等时间可知,20 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从外交环境看,这一时期美国对成立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遏制孤立封锁政策,进而中国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中国从苏联、东欧国家引进技术明显受到冷战的影响。

相比较第1 问仅仅依据材料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而言,第2 问需要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再进行归纳概括,但是两者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的有机统一。

第三,素养立意与价值立意的有机统一。

“中日科技题”第3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考生需要在解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科技的有效措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功的历史经验进行高度概括和凝练,设问层次上升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解答第3 问时,考生必须先从理解引进技术、发展科技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入手,再对其体现的一般规律进行高度凝练与概括。例如根据材料二中“1956 年,国家制定12 年科技规划”和材料三中的“……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等信息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成功经验;根据材料二中的“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和材料三中“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可知的经验是“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从材料二中的“1960 年……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和材料三中的“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可知,“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也是经验之一。

由此可见,“中日科技题”第3 问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纵横联系、归纳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体现了对考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的考查,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培养其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彰显了高考命题素养立意与价值立意的有机统一。

第四,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有机统一。

“中日科技题”的命题立意在历史观方面坚持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有机统一,即以唯物史观为统摄,并与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多元史观有机融合,引导考生从不同视角解读历史事件,诠释历史现象。

“中日科技题”设计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阐释。例如第1 问要求“概括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要求考生从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第2 问要求“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第3 问要求“简析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实际上也是从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规律的高度凝练。考生必须要逐步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解读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学会从不同史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史学知识、史学认识、史学观念等都需要有一个新的提升。

二、“四必须”:基于“中日科技题”的教学启示

鉴于“中日科技题”的上述命制思路,笔者在反思过去复习备考策略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做到“四必须”,才能实现精准复习备考。

反思一:必须依托学科基础,升华学科能力,培育历史素养。

在高中总复习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步学会分析判断、演绎推理、综合评价等基本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培育文科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解答“中日科技题”,首先要对两段材料中反映的中日两国引进技术的问题进行深刻解读,再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联系和本质。广大师生必须首先立足学科基础知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其次要牢牢把握内在逻辑,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作出深刻分析,将历史事件放入因果框架中的行为就是“历史解释”。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创设情境“还原历史”,在追寻历史真相中培养中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反思二:必须做到热点问题学科化、学科问题专题化(主题化),回归教学重点难点。

“中日科技题”选择命题切入点的思路告诉我们:高考复习搞盲目猜题,只能做无用功。高三历史复习要实现对热点问题的精准备考,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并回归历史学科,做到同类历史知识的主题化整合,形成分析热点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社会转型、科技革命等具有长效价值、连续多年引起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实可以将其整合为一个历史学科的小主题,相当于一个个教学重难点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重点难点的知识整合,因为高考命题侧重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考查的思路永远不会改变。

高中复习备考后期教师还需要适当关注命题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命题专家大多会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方面寻找命题素材,例如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外现代化问题、科技革命问题、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思想解放问题与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革等,都跟某些命题专家的研究领域有关。每年高考前,教师可以通过适当途径关注一些高考命题专家的学术主张,将其有机整合成一个个小主题,增强高中历史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反思三:必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了解多元史观,提高高阶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和三本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编写在坚持唯物史观统摄的前提下,同时渗透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元史观。“中日科技题”三个设问对于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比较高。解答此类试题常用的基本理论有: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二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三是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此外还有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考生必须熟练掌握。

同时,考生还需要学会从文明史观等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和审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史;全球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关注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包括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读一读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全球通史》、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等史学名著,加深对上述历史观的了解。

反思四:必须强化考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逐步学会解答历史主观题两类不同设问类型的科学方法。

练习是对知识的拓宽和延伸,是调控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建议采取如下练习方法:一是往年的高考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多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思路、设问角度、思维价值等;二是可选取一些平时做过的好的模拟题,多进行一些思维方面的研究。不仅研究其知识价值,也多研究其思维价值、能力价值。训练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培养审题能力;注意积累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注意纠错防偏,提升理性认识等。

笔者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以及参与各类考试阅卷中发现,许多考生急需加强解答非选择题的规范性训练。近年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设问类型分为“限定性设问”和“宽泛性设问”两种。限定性设问是指依靠题目提供的材料进行解答。例如“中日科技题”的第1 问;宽泛性设问是指既要依靠题目提供的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的材料解析题,例如“中日科技题”的第2,3 问。不管解答何类设问,首先要剖解题后设问、获取问题信息,明确“回答什么”;然后要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材料,搜索有效信息,找到材料中“有什么”。限定性设问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总结答案,宽泛性设问还要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最后总结答案。归结起来就是:限定性设问的解答步骤是“三步法”;宽泛性设问是“四步法”。

猜你喜欢
史观热点问题唯物史观
空间几何体中的热点问题聚焦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常见热点问题及应对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2009年地理备考应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