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韩延明
曾经流传中国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其中,文言文名列第一,足见其难度之大。的确,由于时代特点、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今人读古语难免望文兴叹。面对一个陌生的文言文语段,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生僻的疑难字词。这些字词就像一道道“路障”,给学生正确理解文意、厘清文本要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带来极大的阻碍,最终直接影响解题。笔者认为,在文言文阅读中,学生只要平时多积累、多总结、多实践,找到语法规律,掌握破解技巧,就能够像庖丁解牛那样,顺乎规律,使一切疑难迎刃而解。
下面,笔者总结几条“破解”文言疑难词的方法。
1.多义优选法
独立地看,绝大多数文言字词都有若干个不同的含义;而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单个字词的含义却是确定的。在作答文言文阅读题遇到多义词时,不能轻率行事,造成误译,而应从多个义项中选取切合语境的最佳含义,准确翻译,把握文意。文言文中的“多义现象”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①一词多义。如2021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坚守以老其师”中的“老”字有诸多含义,而在此句中只作“疲敝”解释,句意为“坚守城池来使他们的军队疲敝”。
②古今异义。2021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有故事,宜许之”中,“故事”的古义是指“旧例”,该句译为“有此旧例,应该答应他们”;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边境之间,稍得休息”中的“休息”,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的意思,而译作“休养生息”,该句译作“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③词类活用。2021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中“古刑人”意为“古代处决犯人”,“刑”名词活用为动词。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中“纠合骁健”意为“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骁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抚纳新附”译作“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附”动词活用为名词;“中流,击楫而誓曰”译为“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中流”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2.同义相连法
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两个词性相同的词并列使用的现象,而且并列的词语意义相同,这就是“同义连用”。同义连用的两个词语,如果一个比较熟悉,另一个相对陌生,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词语推断出陌生词语的含义,运用规律,化难为易。譬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中“乖谬已多”中的“乖”“谬”为同义连用,由“谬”推知“乖”意为“错误”,该句译为“犯的错误已经很多了”。《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凡有馔食,必先盥洗,残宿不再。”句中的“盥”比较陌生,根据同义连用规律,它的含义可以由相邻的“洗”字推出,即“清洗”。该句译为“所有的食物都必须先清洗一下,不能有残存的东西”。《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其中“奖”“率”为同义连用,“率”是“奖励、勉励”的意思,如果译成“率领”文意就不通了。常见的同义连用词如斧斤(斤:斧头)、蠲除(蠲:免除)、谦冲(冲:谦虚)、矜悯(矜:同情)等。
3.组词会意法
与现代汉语词语不同,文言词语大都是单音节词。古今语法习惯不尽相同,加之单音节词语的内涵具有多重性,这就给阅读理解文言文造成困扰。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将文言单音节词组合成不同的数个双音节词,然后选择最符合语境的含义,就可以准确疏通文意了。如,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然公子遇臣厚”中的“遇”可以组合为“遭遇”“待遇”“境遇”“冷遇”等词语,结合语境,此处应是“待遇”的意思,引申为“对待”,该句可译为“然而公子对待我很优厚”。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可将“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中的“萌”组合成“萌芽”,该句译为“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再如,2021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中“契丹犹觊关南”一句,将“觊”组合为“觊觎”,该句译为“契丹依然觊觎关南土地”;2021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中“有诈冒事觉者”一句,将“觉”组合为“发觉”“发现”,该句译为“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
4.字形推敲法
阅读文言文,有时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成为阅读理解的难点所在。有一种突破难点的方法,就是根据字形推测字义。众所周知,汉字的字形与字义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依据字形结构巧妙破解字义。如2009年全国卷Ⅱ“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爨”字难认难解,是真正的难点,这时可“以形推义”:“爨”字上方为勺子、铲子、蒸笼等灶具,秃宝盖表示灶台面,灶台下面放有好多木头,再烧大火,故而由字形推断字义为“烧火做饭”,该句译为“在村里买进粮食,然后烧火做饭”。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等。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夜缒而出,见秦伯”中的“缒”字,由形旁“纟”可以推测“缒”应与“绳子”有关,句意为“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再如,2021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中,“然常为之不啖酒肉”一句中的“啖”字,依据偏旁“口”及“啖”后的“酒肉”二字,可推知“啖”是“吃”的意思,该句译为“然后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中,“上患吏多受赇”中的“赇”字,由偏旁“贝”推知此字与财物有关,“受赇”意为“接受贿赂”,该句译为“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
5.语境推断法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词性不同,词义也不同。这时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理解和判断。也就是说,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语意,遵照“语意连贯、忠实文意、符合逻辑”的原则,合理解读。如以下句子: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佛印绝类弥勒。(魏学洢《核舟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根据不同语境,以上四句中“绝”字的含义分别为“消失”“与世隔绝”“非常”“渡过”。
再如,2021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中“劳佚之势”一句中的“佚”字,上句说“使敌军疲敝”,下句说“我方自然得到胜算”,结合语境,句中的“佚”与“劳”相对,应当是“安逸”的意思,该句译为“敌劳我逸”。2021年新高考Ⅱ卷中“境土渐蹙”的“蹙”字,有紧迫、皱眉、收缩、局促不安等含义,根据主语“境土”推知,此句中的“蹙”应取“收缩”义,该句意为“后赵疆土日益缩小”;“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中的“感激”,应是“情绪激动”的意思,该句译为“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6.成语迁移法
成语大多来自古文献,其中一些仍保留着文言词义。因此,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其中所包含的疑难字词的含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庄子·养生主》中,“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其中的“释”显然不是“解释”的意思。这里采用成语迁移法,由包含“释”的成语“爱不释手”进行类推,可推知“释”与成语中的“释”同义,即“放下”。《祭十二郎文》中“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中的“尤”,可以根据成语“怨天尤人”进行联想迁移,推知“尤”是“责备”的意思。再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中,“意甚怏怏”中的“怏怏”,其含义可由成语“怏怏不乐”进行迁移联想,推知“怏怏”是“不高兴”的意思,该句可翻译为“祖逖内心很不高兴”。
下面,笔者以如下文言文阅读语段为例,对以上六种方法进行实例演练:
汉明帝永平三年春二月甲子,立贵人马氏为皇后,皇子炟为太子。后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好读书。常衣大练①,裙不加缘②。朔望诸姬主朝请,望见后袍衣疏粗,以为绮縠③,就视,乃笑。后曰:“此缯特宜染色④,故用之耳。”群臣奏事有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然未尝以家私干政事。帝由是宠敬,始终无衰焉。太子即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兄弟虎贲中郎廖及黄门郎防、光,终明帝世未尝改官。
章帝建初二年夏四月,上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请依旧典。太后诏曰:“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敕;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⑤,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固不许。太后尝诏三辅:“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
四年夏四月,有司连据旧典,请封诸舅。帝以天下丰稔⑥,方垂无事,癸卯,遂封卫尉廖为顺阳侯,车骑将军防为颍阳侯,执金吾光为许侯。太后闻之,曰:“吾少壮时,但慕竹帛,志不顾命。今虽已老,犹戒之在得,故日夜惕厉⑦,思自降损,冀乘此道,不负先帝。所以化导兄弟,共同斯志,欲令瞑目之日,无所复恨,何意老志复不从哉,万年之日长恨矣⑧!”廖等并辞让,愿就关内侯,帝不许。廖等不得已,受封爵,而上书辞位,帝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有删改)
这个语段中疑难字词的含义,就可以运用上述方法逐一破解:
①“常衣大练”,运用“多义优选法”,“衣”在此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该句译为“她常穿粗糙厚实的丝织物(做成的衣服)”。
②“裙不加缘”,运用“组词会意法”,由“缘”组合成“边缘”,可知“缘”的意思为“衣服的边饰”。该句译为“裙子不另外加边(修饰)”。
③“以为绮縠”,运用“字形推敲法”,由“绮”字偏旁“纟”及“縠”字结构要素“系”推知,“绮縠”应指带有精细花纹的绉纱;用“同义相连法”,可以推知“縠”义同“绮”,意思是“细纱或丝织品”。该句译为“以为是带精细花纹的绉纱”。
④“此缯特宜染色”,运用“字形推敲法”,由偏旁“纟”可知“缯”与纺织品有关;结合“语境推断法”,由前文“以为绮縠”和句中“染色”可知“缯”为“衣料”的意思。该句译为“这种衣料最适合染色”。
⑤“仓头衣绿褠”,运用“字形推敲法”,由偏旁“衤”和语境中的“衣”(穿)可知,“褠”是指“衣服”。该句译为“仆人们都穿着绿衣服”。
⑥“帝以天下丰稔”,运用“字形推敲法”,由偏旁“禾”可知“稔”与“庄稼”有关;再运用“同义相连法”,可知“稔”义同“丰”,指“庄稼成熟”。该句译为“章帝因天下庄稼丰收”。
⑦“故日夜惕厉”,运用“同义相连法”,“厉”应与“惕”同义;再结合前句“犹戒之在得”,可推测“厉”非“厉害”的意思,而是“警惕”。该句译为“因此日夜警惕”。
⑧“万年之日长恨矣”,此句的前一句是“何意老志复不从哉”,意为“哪能料到临老却不能再坚持自己的志向”。故根据语境,这里的“恨”不应是“仇恨”“愤恨”“记恨”等义。运用“多义优选法”,此处的“恨”应取“遗憾”义。该句译为“让我在九泉之下永远怀着遗憾”。
文言文阅读难,疑难字词则更是使阅读“难于上青天”。然而,若掌握了破疑解难的妙法,无异于找到了登天云梯、渡江竹筏,自然可以化难为易,扫平“路障”,顺利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