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曹 军 刘松群
古代诗歌鉴赏题中,诗歌中的“形象”历来都是备受青睐的考查内容,近年尤其热门。这类试题以往主要以“概括诗歌形象特点”“分析诗歌中某形象的艺术塑造方式”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思想等方面的理解;但后来增加了一些考查元素,如:形象的作用,形象间的联系,形象自身的艺术表达意义理解等。笔者暂且将后一类题型称为“新形象题”。相较而言,前者考查较单一,易于思考和作答,答题时可基于一定的模板;后者考查综合性较强,有明显的“反套路”特点,要求学生在真正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分析,继而准确作答,答题难度有所增加。
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诗“形象”鉴赏题统计
“新形象题”答题难度增加,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答题思路、要领,得分率往往偏低。那么“新形象题”有何特征?如何作答?下面,笔者以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试进行一番探索。
2022年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鉴赏题命题文本及主观题题目如下: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笔者任教的班级是学校中成绩相对较好的理科班级,高考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复述他们的答案,其中15人能得5分,得4分、3分的均为10人。得分情况显示,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相对较好,但这些学生没有得满分,说明他们在诗歌鉴赏的知识点方面还存在一些盲区,尤其是对形象分析、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理解不深刻。
题目选取两首宋代诗歌进行对比阅读,考查学生鉴赏同一形象的不同作用。欧诗前两句写景:画眉鸟百啭千鸣,依随自己(鸟)的心意恣意回荡,(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林木高低有致的优美环境里。后两句说理抒情:突然懂得(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的叫声,远远比不上在林中悠游自在的啼鸣。写景视听结合,充分展现出山林中无拘无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对比鲜明的说理做铺垫。说理借助画眉鸟“锁向金笼听”的叫声和“林间自在啼”的歌声对比,表明造成啼声不同的原因是画眉鸟受到拘禁,失去自由,与写景形成反差,表达了全诗“追求自由”的思想,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本诗巧用对比,突出诗歌的主旨。
文诗通过描写听到画眉鸣啼而心绪愉悦表现工作之余的生活闲情。“闲”字为全诗诗眼。公庭事少,整日人闲,临窗沐风,忽然一声悦耳动听的鸟鸣在耳边响起,原来是高笼中的画眉鸟清脆的叫声。“好风”说明诗人心情愉快;“高笼”之高,可以“居高声自远”,与欧诗“锁鸟之笼”不同。本诗后两句更进一层:公事完结,众人散去,唯留自己沐风听鸟鸣,内心轻松,如同置身高山深谷,闲淡自如。
此题主要考查对两首诗歌内容和思想的理解,考生需要在对比中辨析意象——事物形象的作用。既考查比较阅读,同时考查形象的作用,难度增大,不仅要掌握事物形象的作用,还要分辨二者区别。命题者有“反套路”的考量,只有真正掌握诗歌鉴赏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本题参考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写画眉实是写自己。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了诗人深恶束缚、向往自由、挣脱羁绊、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②文诗写公事少而“人皆散”,人闲而风好,突出自己闲适而愉悦的生活情趣,通过写听画眉啼鸣的感受,侧面衬托出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欧诗写于诗人在朝中因党争牵连受到排挤被贬到滁州之时。这是一首咏物诗,在咏物中同时饱含深邃的理趣,所以也是一首哲理诗。“笼中鸟”备受压制,永远不如“林间鸟”自由,所以欧诗明写画眉实写自己。诗中通过对“画眉鸟”美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山花红紫,以及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随意移”“林间自在啼”,表达了诗人对挣脱羁绊、归隐山林的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山花烂漫、叶木葱茏为伍,弃“金带紫袍”之思。整首诗抒发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归隐生活的渴盼,也表达了诗人憎恨和否定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社会现象。
文诗首句用“闲”字为全诗着色——公务闲暇,所以才会闲坐窗前感受“好风”。抓住“好风”之“好”和“高笼”之“高”,就可感知作者心情愉悦,此处的“笼”就不能理解为束缚之笼,此处的画眉就是一只快乐欢鸣的小鸟。诗人虽然置身公庭,听鸟之欢鸣,亦觉美好,如禽鸟在高山深谷。全诗语言直接洒脱,表现出诗人的惬意与闲适。
作答情况:①对于欧诗中画眉形象的作用,学生基本能答出“抒发了诗人深恶束缚、向往自由、挣脱羁绊、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但能答出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以画眉形象寄托本人情志的学生较少;很多学生能感知诗中用了对比的手法,然而在分析时错误理解为在“金笼”“林间”的两种画眉鸟形成了对比。诗人并非要写两种鸟,而是写鸟在两种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叫声。②对于文诗画眉形象的作用,学生常出现的错误理解为:诗人赋闲在家,如高笼中的画眉,希望能走出高笼、飞向千山万壑中,一展动听的歌喉。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文诗表达作者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心中抱负,这更是错误的理解。
出现以上错误的理解,首先,与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有关:“锁向金笼”指被锁在金笼里,那诗人何时听到叫声?可以是以前听到,也可以理解为现在听到,两种理解导致学生混淆诗中对比的是鸟还是鸟叫声。抓住关键词“始知”综合分析,“锁向金笼”为过去,“林间”为现在,作者要对比的是不同环境中的鸟叫声。其次,对比阅读时,两首诗之间易相互影响,对文诗的理解容易被欧诗影响,两首诗的情韵实际不同,一表追求自由之志向,一表享受生活闲情之意趣。有学生把文诗解读为“初听”和“人皆散”形成对比,更是大错特错。
要准确作答“新形象题”,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学生必须打好扎实的古代诗歌鉴赏基础,注重培养阅读素养,做积极主动的阅读者。首先明晰诗歌语言的特点及其理解方法,如表义跳跃、语序调换、增字调序。其次熟练理解诗歌常用常考手法的特点及分析方式。最后掌握诗歌翻译能力,快速读懂诗歌内容。临场解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并将关键词置于整体语境中综合分析,得出符合诗人表达意愿的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善于将“形象(意象)”置于语境中,思考其所代表的含义,灵活掌握“形象(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意内涵和表意效果,由诗歌意象综合得出诗歌思想,又由思想分析“形象(意象)”表达效果;看清题目,明确答题任务,准确作答。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呈现出指令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的趋势,学生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需要平时加强审题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考试时能够快速明确具体任务,点对点作答,切忌套用模板盲目作答。
为进一步理解“新形象题”的答题思路,掌握其解题要领,笔者特结合高考真题示范练习。
试题一:(2021年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题: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侧径篮舁”表明曾巩出山前居于山野,不为世俗羁绊,故“两眼明”“骨毛清”,是一个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正确。B项,“笑”“随”以拟人化手法写白云、流水对曾巩出山不解,但也前来送行,正确。C项,曾巩出山为官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只能羡慕隐居山中的僧人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一生。选项中“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错误。D项,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的志趣,但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故而出仕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处世情怀,正确。
15题: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主题、情感和人物形象的能力。“南丰先生”曾巩是诗歌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要理解他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思想态度,学生需在初步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加以辨析概括。“两眼明”“骨毛清”反映出他隐居山野,远离世俗名利,风骨秀异;“不及”“羡僧”表明他安于山野生活;“流水随人”“未能”“无意”“试一鸣”则表现他变通、不拘于一己之执念、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合于儒家“达济穷善”的正统思想。
【易错点拨】
1.此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不能理解曾巩既“向往隐居生活”又“随势出山”两种思想的相融性,极端一点的学生还会理解全诗是在批判曾巩伪隐居、伪君子的作风。然而若是批判,诗中就不会写“骨毛清”“起为苍生”的内容。
2.不能准确点明两种思想“兼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曾巩的内心是矛盾的。“白云笑”是诗人揣测他人心态,“不及”是诗人为自己、为曾巩展望,合于诗尾,表达诗人对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饱含敬佩之情。
试题二:(2020年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题:C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剥去外皮的竹笋如“脱襁白玉婴”洁白鲜嫩,所以诗人“忽眼明”,正确。B项,“苦节”是直接描写,“耿介种性别”将苦笋人格化,正确。C项,“勿多取”指的是要管束儿童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错误。D项,自古“人才”“要养成”,放到天地间“战风雨”,符合选项中“经受风雨磨炼”,正确。
15题: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思考形象间的联系,明确题目要求,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思考作答。题目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由物及人。首联,洁白鲜嫩的苦笋令诗人不禁眼前一亮。颔联点明“耿介”是苦笋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将其人格化。“耿介”指品行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指坚守节操、矢志不渝。诗歌先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再联想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然后引用典故“我见魏征殊媚妩”(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表明苦笋和魏征有极强的相似性:苦笋的“苦”与魏征的“殊”相通,“苦”味苦口,魏征直言进谏的“殊”,也着实刺耳,此乃二者的外部特征。苦笋的气节与魏征的“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此乃二者的内在品质。作答时,从外部特征、内在品质两方面着手,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易错点拨】
1.学生易把苦笋之“苦”理解为生活之艰苦。综合诗歌信息,“耿介种性别”“与生俱生”是指品德性格,不指生活环境。
2.“勿多取”的含义易理解错。“勿多取”在此处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不要过多取食”,而是与上一句所提到的“魏征”的性情品行相关,意为“约束儿童不要贪欲过重,而应勤俭正直”。不要被古代诗歌语言的“字面义”所迷惑,而应结合上下句语境深度分析。
试题三:(2019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及解析:
14题: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艺术的能力。A项,“此身虽贱”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道长存”“谒孔门”表明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正确。B项,“朱门”指世俗的权势人家,借指权势;“孔门”孔子儒家学派,借指儒学精神,正确。C项,“望至公将卷读”,请主考官公正评价;“不求朝士致书论”,不采用请人推荐走捷径的办法,正确。D项,“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受恩必报”属无中生有。
15题: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写了“雨中垂纶”“夜风吹木”两个场景,是普通事物意象的叠加。考查场景的作用,实际就是考查形象组合的作用。这两句借景抒情,以雨中垂钓之景象表达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以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表达自己入世酬志的心怀。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诗人虽怀有求仕之心,但情怀高洁耿介,绝不汲汲于名利,在诗歌描写的景象中更加直观地表达诗人的心志,感受诗人伟岸的形象。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之心和读书人的清高;颈联过渡,舒缓整首诗的节奏;尾联表明自己“接受恩惠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
【易错点拨】
1.学生易根据颈联字面义单独思考“乡思”二字,再结合鸿雁传信的文化传统,断定这两句的作用为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渔乡思”即“思渔乡”,鸿雁既可传信,亦可表志。解读诗歌时需注意多义的词语和意象,应结合诗歌内容整体思考,取其恰当义项而解。
2.结合“渔乡思”就定性诗歌思想感情为向往归隐生活。实际上,从诗题“投长沙裴侍郎”中的“投”字可感知本诗为干谒言志诗,如果纯粹是向往隐居生活,此诗不该命名为“投”,应为“赠”。为避免这样的失误,要从诗歌全局出发,整体思考事理逻辑,确定最佳解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