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姚 文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双减”虽然适用阶段为义务教育阶段,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成果一定会在高中阶段进行集中反馈,“双减”的多重作用与效果必然会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传导到高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学习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一脉相承,上下贯通。
在“双减”大背景下,高中教学也应该注重效率优先,使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打破传统单一线性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约束学生学习的外部力量会不断弱化,而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探索的内在品质将日益凸显。想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实现深度发展,就要让他们在“做事”中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践学习论所主张的那样,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完成相应的学习项目,提升实际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项目学习成为一种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习方式。
项目学习,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解决具体问题,从而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素养。这些都意味着项目学习强调综合性的主题、真实的情境、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及对于问题的迁移。本文以高中语文古诗词项目学习为例,探讨“双减”背景下项目学习的策略与实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承担了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目标下的责任。在“双减”背景下,想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重视课堂学习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教师设计学习项目,关键要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相关的主题、目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高中的古诗词学习主要集中于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与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前者围绕“生命的诗意”展开,选录了八首自魏晋至唐宋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词作品,其中包括两首魏晋诗、三首唐诗、三首宋词。后者的单元主题是“诗意的探寻”,在研习前者所感受到的中华古典诗歌魅力的基础上,从诗歌的源头出发,顺流而下,探寻诗意。
这两个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两个任务群,要求学生一方面要细细品味咀嚼,探寻教材所选诗歌的“诗意”,感受古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哀乐悲欢等种种情感,尝试写作文学短评和鉴赏性文章,在诗歌赏析中与先贤对话;另一方面要让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生活经验相互印证,感受作者创作时心灵与大千世界之间的碰撞,学会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诗意,体味古典诗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因此,两个单元的项目学习目标要具有层进性:
前者为:
1.学习不同时代、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解析作者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能力。
2.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写一篇文学短评。读写结合,提高思想修养与文化品位。
后者为:
1.深入研读教材选编的古典诗歌作品,探寻诗歌之美,品评诗歌之味,感受古人通过诗歌表达的哀乐悲欢等情感。
2.结合以前所学的古典诗歌,尝试从发展源流、诗歌体式、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多个维度对古典诗歌进行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并得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学会自主赏析诗歌,撰写鉴赏文章。
3.从继承传统文化经典的角度来理解古典诗歌,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古典诗歌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为了完成以上学习目标,两个学习项目所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层进性和连贯性,并且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前者的学习情境可设置为以“经典咏流传”为主题的班级诗词吟诵大会,既要吟诵诗词,又要评析诗词;后者的学习情境可设置为全班一起编写《诗词鉴赏文集》,既要撰写序言和正文内容,又要设计封面和封底。
夏雪梅老师指出,学科项目化学习不是学科的活动化,而是对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创造。根据核心知识,确定一个能贴近、吸引学生的主题,创设驱动型问题,才能引领学生有效开展学习。当教师聚焦核心素养,明确了主题目标,创设出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真实情境之后,就进入了项目实施阶段,这好比“建造一栋大楼”。“建造一栋大楼”是一个具体的情境,当明确了甲方需求及大楼的功能用途之后,需要对大楼进行设计与施工。设计与施工的过程就相当于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即需要对目标进行拆解,设计出一步步的任务活动,驱动学生去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成果,进行交流分享。这一过程是项目学习的关键环节。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强调,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和想象,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去体味不同的生命诗意。因此,设置的任务情境是举办班级诗词吟诵大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若干不同主题的任务。例如:
任务一:乘诗意之舟,追溯古典诗歌的源与流。
任务二:进取与超脱,不同的人生选择。
任务三:梦境与现实,不同的精神追求。
任务四:豪放与婉约,不同的风格之美。
任务五:千秋共此时,诗词吟诵与诗评写作。
前四个任务侧重对课文诗歌的朗诵与品评,为最后一个任务打基础。最后一个任务是项目核心任务,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抽签的形式选择一首经典古诗词,然后小组分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给诗歌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二是如何朗诵或者吟唱诗歌,三是如何撰写诗歌短评。解决完三个问题之后,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成果,在班级诗词吟诵大会上进行展示,展示的具体环节依次为配乐诗朗诵、诗歌品评、诗歌短评创作谈。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重在探寻诗歌之美,品评诗歌之味,由此感受作者创作时心灵与世界之间的相互碰撞,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诗意,体认古典诗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本单元的任务情境可以设置为编写《诗词鉴赏文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任务一:吟爱情悲歌,品意蕴之美。
任务二:诵诗意人生,品意象之美。
任务三:唱城市盛衰,品意境之美。
任务四:探寻诗意,古诗今说。
同样,前三个任务侧重解读课文诗歌,最后一个任务为项目学习的核心任务。首先阅读所给材料《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吾国与吾民——诗歌篇》《诗香浸润心灵,阅读点亮人生》,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读出诗歌的境界;二是诗歌鉴赏文章应从哪些角度来写;三是当今我们为什么读诗歌,它有怎样的意义、价值。然后将问题的答案形成文字稿,继而将“当今读诗的意义价值”作为文集的序言,“诗词鉴赏文章”作为正文。最后,每位学生为文集起一个典雅的书名,设计一套精美的封面和封底,全班展示后,投票选出最佳方案,将其作为班级文集的书名、封面和封底,装订成册,全班交流分享。
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主建构、素养提升,教师需要重视反馈、及时评价。这种评价不仅是指作业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及创新能力,通过评价随时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监测与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要避免单一评价,采取综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开展多元评价。
这两个单元的评价设计包含每个子任务完成之后的过程性评价与整个单元学完之后的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伴随每个课时的作业设计的进行,包括:
1.评价教材所选古诗词的推荐语
评价方法是班级展示,小组互评;评价指标有准确性、条理性、优美性。
2.评价学生对课后拓展诗词的阅读理解
评价方法是隐去作者,教师评阅;评价指标有完整性、条理性、合理性。
3.评价古诗词吟诵大会上学生的表现
评价方法是班级展示,小组互评,教师参与;评价指标有配乐适配性,诗词解读深刻性,舞台表现力。
4.评价《诗词鉴赏文集》
评价方法是开展新书发布会、读书交流会,互相评价文集中的鉴赏文章,教师参与其中。评价指标有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其中,每个指标分为四档。
有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还可以将鉴赏文章择优发布在校园公众号上。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教师可以在公众号上发布以诗词为载体的推送文章,评价的方法与指标可灵活处理,重在过程性参与。比如:
明华中学的公众号“明华天地”要在毕业之际开设一个“送别诗”专栏,表达对毕业学子的殷切祝福。假如你是该公众号的编辑,请你挑选4首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词,作为专刊内容,完成编辑任务。
要求:(1)给专栏起一个雅致的名字;(2)给专栏写一个50字左右的小序;(3)在每首古诗词后撰写100字左右的点评;(4)设计具有艺术感的公众号页面排版。
从聚焦素养、明确目标、创设情境的“项目启动”到驱动任务、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项目实施”,再到诊断反思、多元评价、发展迁移的“项目复盘”,几个步骤形成项目学习的一个“闭环”。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输出产品、发展个性、形成素养。项目学习有综合性主题、真实的情境、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问题的迁移,能使学生深度参与、深度认知、深度发展,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体察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