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宇航 赵彦宏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无效教学以及低效教学而言的。随着当前“双减”政策的落实,我国的基础教育开启新的篇章。如今的小学教学应以“减负、提质、增效”为原则,结合各学校的办学特色,推进“双减”工作的有效落实[1]。
有效教学是在数学课堂中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新课改后,有效教学这一教学观念越来越成为全国各地实施教育教学的中心问题。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于有效教学这一教学观念的相关研究,研究者对于有效教学的解释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他们沿用经济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用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用是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那么,具体将有效教学这一教学观念应用在数学课堂当中则应是课堂教学有效果、课堂教学有效用、课堂教学有效率[2]。
新课改背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早已不能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3]。在课堂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样不能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依据。如今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仍没有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改变而转变,一方面仍然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认为卷面分数高,就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牢固;卷面分数低,就是学生没有理解所学内容。另一方面,上级领导对各个学校的教学成果没有从多个角度去评判,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作为评判学校教学成果的主要方面,这样就会加大各个学校的竞争压力,因此,数学教师仍然会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前提,继续实施灌输式教学。
数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复杂性,学习起来不易理解[4]。并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活跃课堂氛围这一教学方法,而是在教学时单纯地讲授知识,用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授课,这会使课堂氛围逐渐固态化,教学氛围枯燥。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的枯燥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烦躁和抵触等想法,对数学产生枯燥的刻板印象。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且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整体的综合素质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在过去的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所以大多采取全班制的课堂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因此,很多小学生既对数学课程没有浓厚的兴趣,也不能促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激发。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也没有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效率。同时,它增加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难度,加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以前的课程中,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改变教学方法,只能将数学测验的分数用作评估学生的唯一依据,以至于数学知识中有很多东西在学习后逐渐被学生遗忘[5]。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会使教师和学生缺乏共同学习和交流互动的过程,不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如今的教育模式下,小学教育存在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等评价体系[6]。在这种体系之下,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趋于一致,特别是数学等主科课程,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牺牲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在乎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得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教学的有效性逐年下降。就此状况,从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活跃课堂氛围、采用趣味性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如今低年级的小学数学课堂主要还是教师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一单一的目标,在如此枯燥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首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教学目的应由注重分数转向从学生的心理、身体发展阶段出发,顺其自然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卢梭在《爱弥儿》中就阐述了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要顺其天性,按照自然的规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理想化的发展。虽然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过于理想化,但是现代化的教育正逐渐接近这个观念。其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小学生通常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特点,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7]。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以兴趣为切入点,为学生铺垫学习数学的氛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并且应该是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样应该是热烈的。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与教师互动,才能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够感兴趣。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进行沟通,采取有效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学得的知识不断地增长,教师的授课能力不断提高。只有通过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积累经验,使师生之间增进感情,达到思想上的共融。
为了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些鼓励,赞同学生畅所欲言,并且能够善于观察学生的优点,当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少一些否定,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被伤害。如在教学乘法的知识后,教师为了防止学生把乘法与加法相混淆,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桌子上有6 个足球,地上有5 个羽毛球,问足球和羽毛球一共有几个?因为近期的课程都在学习乘法,所以有的学生会因惯性思维而很快地回答道是“6×5”,这样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否定,就有可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所打击,同时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教师的做法要冷静,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这种做法不但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提高[8]。
3.3.1 设计课堂导入,营造愉悦氛围 有一个好的开始对成功非常有帮助。用科学的、合理的数学课堂能够快速抓住学生探索事物的兴趣以及欲望,这样才可以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好[8]。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抓住教学的每一个重难点,设计课堂教学导入,使课堂焕然一新。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些引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那么对于学生而言,教学导入能够更方便他们开展后期的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设计来保证引言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并且注重强化学生思维的跳跃性,要保证学生能够在良好课堂氛围中认真钻研和获得发展。教师也可以通过趣味性导入的方法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如在教学导入中通过“认识人民币”等相关问题,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1 元、5 元、10 元等面值的纸币来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相关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2 融入生活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随着教师建设和加深课堂,必须有效改善课堂中学生的探究主动性,因为教师是通过建立社会学习意识来帮助学生灵活地发展思维。教师还可以创建灵活的学习内容,使用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沟通,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并提高学生在各个学科中的认知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调查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变通。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教师应建立基于学生的课堂内容,并通过营造逼真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活动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思维。为了逐步发展学生的学习智力,教师可以加强教学,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重要联系。教师还可以利用面向生活的教育环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积极探索研究,有效地指导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教育主题进行探索和学习,充分利用他们的主观意识,并用真实的问题和思想进行回答和探索,从而激发兴趣。
3.3.3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多样化教学中,要熟练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感官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来展示学生对复杂数学的了解,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设计特定的学习目标,并使用小型课堂教学形式突出教学重点和难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与分析,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显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更多的思考时间,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上是笔者对低年级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建议,要想真正地做到有效教学,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工作中潜心钻研、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