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0-16 10:58赵永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9期
关键词:国际化轨道交通办学

◆赵永君

1 研究背景

铁路技术与装备发展迅猛,施工、运用、维修技术高度融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高铁走出国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国际化交流日益增加,中国铁路企业在国外发展迅速,铁路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如何适应国际化、专业化用人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现代工匠提出挑战,同时为轨道交通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提升自身内涵建设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

山东职业学院依托轨道交通行业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服务高铁走出国门。山东职业学院突出铁路行业的办学特色,建设海外轨道交通学院、海外学堂,开展海外轨道交通技术服务,如为泰国皇家理工大学培训教师,承担国家援外培训项目“埃塞俄比亚铁路运营技术海外培训班”工务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输出中国标准;推进“留学山职”项目,接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寻求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优质资源和教学方法,推进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搭建师生国际化培养平台[2]。

本文以山东职业学院与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联合成立的“山东职业学院—乌拉尔轨道交通学院”中俄合作办学机构为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合作历程和办学模式,透过这些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突出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探索创新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师教育水平,突出“引进”与“融通”两个特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轨道交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研究意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国际化交流、对外合作投资、人才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化也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特征。高职院校要为国家经济产业发展服务,更要为国际化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支撑,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为国家相关企业提供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契合山东省省部共建职教创新发展高地的背景,通过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中外联合开展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切实提升教育及创新实力,为山东省职教高地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制高点。

研究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及时发现现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促进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三教”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也能够丰富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实现等方面的相关理论。通过研究,以期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根植中国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走出国门,突出“引进”与“融通”两个特点,融通中外,同国外相关高校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经验,同时提供中国模式,贡献中国方案,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此外,研究探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可满足国家对多元职业人才的需求[3]。

3 研究内容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合作领域及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共同开展专业及课程建设;通过“山东职业学院—乌拉尔轨道交通学院”中俄合作办学机构的探索与实施,提供一套能为同类职业院校借鉴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3.1 构建“2+X”“3+x”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中外校企多元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1”“2+2”和“3+0”“3+1”培养模式,解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2+1”培养模式是指学生高职2 年在国内学习,1 年在外方学校学习。“3+0”培养模式是指学生高职3 年均在国内学习,中外教师联合授课,不出国门即可享受优质国外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在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后,可取得中方专科毕业证书及外方高等学历证明。

2)“2+2”培养模式是指学生高职2 年在国内学习,2 年在外方学校学习。“3+1”培养模式是指学生高职3 年在国内学习,1 年在外方学校学习。这两种模式均要求学生达到中外联合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内修读要求,经考核合格后继续赴外方深造,在完成外方相关课程的学习并通过毕业鉴定后,可获得外方的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学位证,有条件的学生可继续攻读外方的硕士、博士学位。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如无法完成学业,可转入相关专业普通班级学习,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外方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学习证明。

3.2 研究构建中外双元合作的“三平台”课程体系

分解和重构中外两方的现有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外双元合作、教学资源融合、课程体系融通。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要满足教育部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即引进的外方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占全部核心课程的比例、引进的外方课程门数占全部课程门数的比例、外方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占全部课程门数的比例、外方教师承担的教学时数占全部课程教学时数的比例,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结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特点,构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技能与素养平台、综合素质拓展平台的“三平台”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平台加大英语、小语种等外语课程的培养课时比例,新型课程体系体现“英语+专业+小语种”特色。重点加强外语(英语+小语种)教学,在外语成绩通过考核后方可开展外方专业课程教学。

3.3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三教”改革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基础,教学方法是保障,教师队伍是关键。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三教”改革,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

3.3.1 办学师资达标 中外双方共同遴选思政过硬、专业扎实、技能高超的“双师型”教师组成国际化师资团队,拓展中外师资交流、培训、学位学历深造渠道,打造一批结构合理、梯次有序、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技能过硬、语言交流顺畅、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双师、双语、双创”型国际化教学团队。

3.3.2 教学内容先进,推行课程体系再造。

一是面向岗位能力需求,采取“逆向建构、正向实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模式,选择优质企业关键岗位序列,绘制岗位技能画像,提炼岗位知识点与技能点,再造基于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

二是对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双方教师团队(含企业兼职教师)对中俄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以典型项目案例、工艺流程、工作任务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新版课程标准与教学材料,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合作编写相关专业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双语教学资料。

3.3.3 教学方法得当 探索适合国际化人才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重构教育教学形态,优化教学过程;推进“课堂革命”,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加强人机协作、师生交互、泛在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教学环境,构建以沉浸、嵌入、互动、应用、协作、虚拟、跨界、触达为特征的现代课堂;推进问题导向、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改革,针对不同的模块学习内容,匹配恰当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4 多措并举,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师资队伍

打造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所在。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通过聘请海外留学人员、高校教师、企业专家开展轨道交通新技术研修与科研合作,作为铁路专项技术访问学者,派骨干教师到合作学校留学、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等形式,提升教学团队教学科研能力,开阔国际化视野。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紧跟国际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先进技术。通过内培外引、多措并举,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高超、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5 探索“优质资源融合,优秀文化融通”的合作办学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围绕引进与融通来展开。通过引入外方师资、课程、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三教”改革,进一步推进意识创新、专业能力融合的新型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借鉴先进的理念模式,最终实现学分互认。通过融合外方优秀校园文化、共建实验室训平台、教师交流互访、学生夏令营等形式,实现中外深度融合、融通[4]。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理念,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教学结合,开足开全思想政治必修课,并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思政选修课,加强“思政+”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心心相印的“一带一路”建设者,解决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3.6 构建中外校企多元合作办学运行机制

3.6.1 对接产业链和市场需要,探索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针对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设置的特点,构建中外校企多元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将轨道交通类合作企业作为实践教学项目的重要平台,丰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引进国外相关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国内“双师+双语”型教师,提升国内高职院校师资国际化水平。

3.6.2 发挥中外校企多元育人作用,深化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合作规模,找准合作利益共赢点 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形式,扩大留学生规模,做强“留学山职”等相关品牌;扩大合作办学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提升中外办学合作项目生源质量。联合“走出去”的中资轨道交通类企业及国外教育机构建设海外分校,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

4 结束语

通过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能够为同类院校借鉴的“2+X”、“3+x”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及“中外双元合作,校企双轨育人”的课程体系;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三教”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打造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师资队伍。总结“山东职业学院—乌拉尔轨道交通学院”中俄合作办学运行经验,从理论上探索可供借鉴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与人才评价体系[5]。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拓宽中外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层次,扩大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数量,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化轨道交通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