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婷
知识经济时代讲求创新求变以适应生存与竞争的法则,已成为达尔文倡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来,21 世纪新版的“物种进化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力不仅如Torrance在1962 年所宣称的“培育创造力的挑战正如同医药想延长人类寿命与减少出生死亡率的使命是相同的”,更与个人、组织、国家的永续发展息息相关。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内涵也已将培养学生成为“会思考、能创新”的优质人才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根据上述,创造性思考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学校教育所扮演的关键催化角色也甚为明确。然而,颇为讽刺的是,学者研究显示:传统学校教育似乎并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探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学校的教学与教育文化两个层面来探讨。
首先,在学校教学层面,一般而言过分强调正确答案,不鼓励标新立异,不利于创造类型的思考。同时,学校着重知识的直接授予以及课业缺乏挑战性与创造性,也阻碍了创造性思考的发展。学校或许可以让学生吸收完美的过去的知识,但不得不承认,学生离开学校后是要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因此,学校教育不应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教授他们面对未来如何转化知识、计划决策以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基于此,学校教学未能重视思考层面的启发是主要因素。
其次,在学校的教育文化层面,困难在于必须同时兼重解放性与规范性两种知识取向,就目前的学校教育文化而言则是过于偏重规范取向,而我国的考试文化更强化了这个方向。检视长期以来国内考试引导教学的状况,课堂中多是知识的直接讲授,缺乏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与建构知识的创造性活动。在这样呆板及狭隘的单一知识领域,学校教育机制自然无法培育出具有创造性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未来公民。
基于上述两项不利于创造力培育的因素,近年来对于传统学校教学侧重片面传授知识的状况逐渐有深刻反省与行动,有关于“创造力是什么”的本质性理论探究,以及“如何提升创造力”的应用性实践行动,尤其是通过学校教学的历程来提升创造力,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将对创造性思考的激励因素和具体教学中的策略做法一一进行探讨。
Kenneth G.Wilson 曾针对创造性思考的研究提出假设: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创造力,创造性思考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升的,学校应有提供创造性思考训练的功能,等等。经过多年来学者前仆后继地探索研究,许多假设已经陆续被证实,然而不幸的是,有关学校提供创造性思考训练的成效却令人质疑而引起许多讨论与重视。基于此,研究者深觉探讨鼓励创造性思考的环境与教师应有的对应角色,对启发学生创造性思考有其重要性。本章将先探讨学校整体环境中的激励因素,再缩小至教师角色因素之上,依序分析如下。
2.1.1 平衡压迫性的学校气氛 面对学校环境中可能无法避免的评量、奖励、竞赛等压迫气氛,学校可以寻求一种平衡性的做法来调适教育须兼重解放性与规范性的两难。一方面避免伤害学生的创造潜能,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来奖励增强学生个人创造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些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团体归属感以达必然的团体社会化历程。这种情况犹如中国固有儒家精神的“中庸之道”,学校必须给予学生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限制,但这些限制又不能过度而危及他们的内在动机。基于奖励存在于学校教育措施中的必然性,能做的应该是对奖励的措施三思而后行,掌握评量、奖励、竞赛等教育措施的原理与原则,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内在动机与创造力的影响。
2.1.2 提供安全且包容的学校环境 Carl R.Rogers 早在多年前就曾提出心理安全的概念,强调个体的周遭环境会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机会,而接纳学生则是心理安全的核心要素。在学校环境中,接纳学生即表示无论学生的现况如何,他们都将被视为有价值与有潜能的个体。这种对学生的爱与关怀,与种族性别、成绩高低、竞赛表现等是毫不相关的,换言之,接纳学生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事实上,学校无论是从事良好思考教学还是启发学生创造思考能力,先决条件就是减少外部评鉴、给予学生悲悯的同理心。换言之,就是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2.2.1 营造激励创意的教室气氛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师生进行社会性互动的场所。因此,教师营造激励创意的教室气氛成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许多研究共同的观点指出:教师要想鼓励创造力,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创意点子或行为是可被接受与尊重的。这种支持性的教室气氛可以归纳为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与重视学生作品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室中,教师可以发挥创意与想象力,根据实际环境现况做教室课桌椅与布置上的改变。例如:在教室的角落腾出多余空间以布置阅读休息区并提供公平的使用规则,或是在教室的墙壁四周张贴学生的作品,这样的布置会给予学生在情绪上、心智上及心理上的安全学习环境感受。其次,教师可以主动提供给学生可创作的素材或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同时提供可展示的空间以表达重视学生作品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倾向于因为被任课教师贴了负面标签而不再对该科目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试着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尽量避免对学生作品的负面评价。
2.2.2 提供角色楷模 “身教重于言教”一直是父母教养下一代的金科玉律,相同的道理也可以运用在教师身上。不同时期的学生对教师有不同期待。教师角色期待是指学生对自己心中理想教师形象的心理认知,反映学生心中教师形象的应然状况[1]。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也必须调整变化角色以有效地启发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把学生的才能发展分为小学、中学、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应然状况第一阶段要“探索”,学生通过好奇心去探索周遭的一草一木。这个时期,教师主要以关怀的爱心来接受与肯定学生,协助他们从“不知其然”逐渐发展到“知其所以然”,换言之,就是让学生逐渐知道除了玩耍之外,许多学科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深入。
第二阶段要“练习”,学生必须逐渐掌握学科的原则与技巧以利于发展。这个时期教师主要以尊重的态度引导学生获取完整的、规则的、系统的知识。
第三阶段要“创新”,它建立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之上。此时,学生必须摆脱以往的机械模仿,开始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向专业化的方向迈进;教师已经不再是模仿的对象,反而可能成为学生努力超越的目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场所,把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讨、表达的状态,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2]。
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的目标。由于创造性思考牵涉高层心理活动,思考教学的过程自有其适宜的步骤与策略。因此,在从事创造性思考教学时,若能掌握各项实施策略并交互运用,应可有效协助学生在思考的认知与态度上的转化,进而将创造性思考变成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在相关的教学策略中,可采用扩散思考法,跳脱大脑模式化的惯性思考习惯,让学生熟悉“爆米花”或“搭便车”的团体思考讨论方式,营造班级思考文化。此外,可采用游戏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之中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利于产生创意的新构想。下文将依序加以讨论。
垂直思考是以一套已经认定的基本架构作为思考的起点,接着再慢慢加以扩充或修正的逻辑本质。这种思考的习惯会迫使大脑对所有思绪与讯息做最严密的控制,对每一件事都加以逻辑分析与综合,虽然仍可在既定的观念之间做选择,但想有突破性的创新却不太可能。这在灌输式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传统的正规教育往往是为学生欣赏前人给他们掘好的洞穴而设计的,惯性或者说是惰性使然,要挣脱这种束缚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这也是为何许多未受过正式教育的创造性人物如Darwin、Edison等,因为创造力未受到压抑而能有伟大的发现之故。
扩散思考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垂直思考的不足——垂直思考是将同一个洞掘深,扩散思考则是在不同地点掘洞。如果形容垂直思考像火车,必须行驶在固定而封闭的铁路系统上,那么扩散思考就如飞机一般,可以作三维空间开放系统的飞行。在学习中要做的就是把洞掘得更深、更大,使之更趋向于理想的模式。但是如果原来的洞是在一个错误的地点,花再多功夫也无济于事。更有甚者,对于掘了一半的洞,人们常有恋栈之心,很难放弃已经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扩散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根据一种事物的属性,了解它的同类属性,加深对于知识的思考与理解[3]。
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当的问题,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以男女混合为原则,以利于不同性别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小组确定之后,再由教师或学生选一名较有经验者担任小组负责人。教师应在学习前向学生详细说明应该遵守的规则:
1)不批评别人的构想,使小组成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小组成员必须抛开各种足以影响创造力的障碍,让个人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
3)小组成员提出的构想越多越好,尽可能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构想越多,得到好主意的可能性就越大;
4)寻求综合与改进,提出构想之后,小组成员依据提出的构想做进一步的发挥,以研究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教师在使用扩散思考法时必须清楚了解注意事项并作正确指引,才能发挥教学的成效。其中,教师尤其对学生的个人经验或新奇构想应该避免嘲笑或指责,以免伤及学生的自信心而导致退缩;也要注意运用集体思考的力量,充分发挥催化者的作用,让不同的观点涌现,引导出具有创造性的结论。
诸多有关创造力的文献显示:游戏与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密切关联性。
1)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游戏可协助孩童发展自尊,并且让他们获得掌握自己思想与社会行为的能力,从中学习处理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情境。
2)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当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孩童会练习所知与所学,因此,成人可通过观察游戏来了解孩童发展的能力。此外,孩童可以借着游戏来试验新的想法与行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游戏就是他们构建与呈现新认知的管道。
3)从学习效率的角度看,游戏可以纾解学生的紧张压力,并且有助于恢复精力以维持良好身心状态。有趣的课堂会将学生的天赋、洞察力以及多元的视野聚焦在他们对生命的挑战上,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可能,也就会寻找到教师从未想过的答案[4]。校内课间休息、团体活动,寒暑假的设计等,有益于学生在课间玩耍或出外旅游以恢复精力之后更好地学习,所谓“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就是这个道理。
4)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孩童的学习或行为是可以通过成人及环境的制约来塑造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父母或师长以游戏来作为孩童完成指定作业的奖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此外,孩童的学习行为除了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也通过观察的模仿历程。以奖励的例子来看,当某特定行为先前曾受到正面肯定时,孩童会期望得到奖励而去模仿这个行为,而学习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
依据研究者观察,在众多创造性人物范例中能将游戏与轻松的态度融入工作中的,以英国微生物学家Alexander Fleming 发现盘尼西林的实例最为著名,他的观察力与洞见也同时常被文献列为典范。他的研究主管Almroth Wright 爵士就曾以“将研究视为游戏”以及“从研究中发现无穷乐趣”来形容Fleming 的工作态度。根据有关传记论述,研究者认为或许对Fleming 最好的评断,还是他自己于1945 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演讲时所说的:“我和微生物玩耍。当然,在这个游戏之中有许多游戏规则,……但是当你从此游戏中获得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时,你可以打破这个游戏规则,并且找到一些别人都没想到过的东西。”
从Fleming 的演讲词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位杰出创造性人物“寓研究于乐趣”的人格特质,以及他的玩兴人格特质如何对其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所谓的“玩兴”,可以被视为一种轻松而有限度的态度,如俗语所说的“适度地握住手中的飞鸟,力道不会太大而掐死鸟儿,但又不会太松而让它飞走”。Fleming 就因为在游戏与工作之间掌握了如此的精致平衡,不但使他发现了盘尼西林而造福人类,他的“寓工作于游戏”的态度更能提供创造性思考教学重视游戏策略的典范。
研究者根据上述Fleming“寓工作于游戏”的工作与生活态度以及游戏对孩童教育所能产生的正面影响,提出五项教师在教室中可应用的游戏策略,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之中逐渐培养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1)组织户外探索活动,接近大自然并从中体验乐趣;
2)组织艺术参观活动,培养敏锐的观察鉴赏能力;
3)鼓励参与多元化社团,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创造力;
4)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创意,体验动手做的乐趣;
5)由学生主导游戏,教师参与扮演催化角色。
创造力就像一幅重要的拼图,漫长的研究历程犹如一趟寻找拼图碎片的奇妙之旅。尽管人们探究了扩散思考、创造性人物的特质等,而且自信拼图的形貌已大致呈现,但事实上创造力并不仅仅涵盖上述内容,其完整性仍有待努力。期待本文除了体现个人对教育的认知体验,也能帮助教学工作者对创造力多一分认识,对创造性思考教学的应用有一些启发,以及在现实学校教学中有一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