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三叹” 英雄豪迈

2022-10-16 04:24边春雷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北固亭京口怀古

边春雷

摘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晚年力作,词人以张弛有度,深厚浓烈的情感发出厚重深沉的英雄慨叹。立足文本,尝试从“叹英雄千古,壮怀激烈,叹君主无能,国难当头,叹老迈之身,才不得施”三个角度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以体会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题赏析沉雄三叹英雄豪迈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用一生戎马谱写了众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其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他的晚年力作。词人以张弛有度、深厚浓烈的情感发出沉雄“三叹”,抒发暮年英雄忧国豪迈之情。主题深刻,警策后人。

一叹英雄千古,壮怀激烈

词作开宗名义,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面对锦绣河山,追思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登临之情,表达爱国之志。词的上片怀古抒情,词的下片以典故揭示现实意义,诸多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一呈现在词作之中,在语言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千古江山”四字,拉开了历史的序幕,“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站在京口北固亭,词人不禁由京口的历史,联想到当年曾在这里定都过的孙权。孙权曾率军打败过曹操大军,捍卫国土,守卫家园,令人敬仰。接下来的三四句.词人写到了名气虽然不大,但与京口有着深厚渊源的刘裕。刘裕心怀恢复之志,两度率兵出师北伐,铁马金戈,势如破竹,气壮山河,其英雄事迹可歌可敬。孙权和刘裕,既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也是曾经在京口起步的两位君主,孙权抗衡曹魏,开拓疆域,形成三国鼎立之局面。刘裕出身贫寒,心有大志,建立新政,收复南朝的大片故土。词人立足眼前的京口北固亭,回想千古的历史风云,传递出了浓烈的怀古之情,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赞叹之意。

于京口叹历史风云,登北固亭以思英雄,词作开篇大气恢弘,“千古”与“江山”,构筑了时间与空间的恢宏背景,在壮阔的历史风云之下引出英雄的出场,写出了词人对英雄的赞叹,更写出词人对名君的企盼。在怀古诗作中,浸润和包含着作者对特定的历史古迹所涉及到的古人古事的追想与忧思,词人辛弃疾临古地,怀古事,思古人,传己志,在赞叹英雄,慨叹历史中触及了心灵中最真切的情感。词人对历史人物的无尽赞叹,传递出对当下现实的强烈不满。

二叹君主无能,国难当头

词人登临北固亭,面对万古不变的江山,面对浸润历史风云的亭台楼榭,慨叹消失于历史烟波浩渺中的英雄人物。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擅长在亘古不变的自然环境中来比照转瞬即逝变幻莫测的人生,无论是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还是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亦或是东坡笔下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人们在历史的风云中,时间与空间的对比中寻找心灵的平衡点。辛弃疾也不例外。世间风物永恒,现实却满目疮夷,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主和派的无所作为,使词人仰天叹息,悲痛不已。

国难当头,未有明君,借古怀今,忧在心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三句是词人以古事影射现实,总结历史教训,是对南朝刘义隆的讽刺,更希望当朝者引以为戒。南朝时宋文帝刘义隆自继位以来,就有收复失地的想法,但三次北伐都未成功。最后一次北伐发生在元嘉27年,在起兵征战之前,刘义龙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冒然起兵,草率征战,幻想着像汉朝霍去病那样取得赫赫战绩,结果却无功而返,实力大伤。从当时的军事力量来看,南北方势均力敌,如出兵之前能够周密规划,思虑周全,能够有较大的成功几率,收取一定范围的失地。但因宋文帝草率行事,轻举妄动,导致战争的失败,反而使北方军队占据优势,招致北方军队大举南侵,南朝由此一蹶不振,衰亡下去。辛弃疾写此典故想要使当朝国君以古为鉴,汲取教训,莫让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词人尤其想要提醒当时的宰相韩侂胄不要贸然北伐,应思虑周全,通盘考虑之后再大举出兵。后来的结果,也印证了辛弃疾的警示是正确的。韩侂胄听不进忠臣的劝告,草率决定,任命了几个将领,就匆匆踏上北伐之路,征战途中,西路战线的吴曦暗中勾结金朝,意欲图谋不轨,叛变割据,由此使得金人集中全部精力,以优势兵力,全面抗击东线的南宋北伐军。在金国的步步进攻下.南宋已无任何优势,节节溃败,宋军处于日益困窘的状态。最后,主降派暗中勾结,秘密杀害了韩侂胄,使南宋的这次北伐彻底失败。南宋当权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注定了北伐的失败。

借古警今,心系家国,辛弃疾一生戎马,征战战场,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纵使一腔热忱,一身才华也未能得到当朝者的重视。词人不仅将爱国之情展现在征战沙场的勇敢上,还将爱国体现在进谏忠言上,从借古意抒今情到借典故警今人,展现出了忧国忧民的的胸襟与气度。

三叹老迈之身,才不得施

创作本词时,辛弃疾已经66岁。当时的执政宰相是韩侂胄。韩侂胄正欲积极筹划北伐之役,在此之前被朝廷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这一举措表面上看,似乎是重用辛弃疾,然而实质只不过是利用辛弃疾作为主战派代表人物的号召力而已。辛弃疾到任之后,深知处境之艰难,尽管如此。辛弃疾依然积极布置战事,但复杂凶险的政治斗争,使其举步维艰,步步受阻。辛弃疾主张积极作战,进军北伐,但前提应是万事俱备,妥善布局。可是独揽朝政的宰相韩侂胄却一意孤行,草率冒进。辛弃疾多次进尽忠言,但均未曾得到朝廷的重视,因此忧心忡忡,慨叹悲伤不已。

“四十三年,望中猶记,烽火扬州路。”词人怀古伤今,慨叹身世。词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北方民族抗击异族的如火如荼,他曾参加了扬州以北地区对抗金人的战斗,身先士卒,无所畏惧。时光斗转,如今抗金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南宋百姓已经安于金人的统治。“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当年的积极对抗异族与今日的安于被金人统治,甚至是对异族君主的顶礼膜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词人感到现实的残酷与痛心。词中运用典故,警示当朝的统治者,收复失地,一统江山,刻不容缓,否则民心不再,疆土难复。最后词人用《史记》中的典故,以廉颇自比“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个人的决心,表白个人的能力,向朝廷表明坚定的立场。同时,也暗含一丝隐忧,廉颇当年赤胆忠心,战功赫赫,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可却被小人迫害,流落他乡,悲惨不已。历史也印证了辛弃疾的忧思顾虑不是杞人忧天,空穴来风,朝廷对他的猜忌与怀疑,使他终未受到重用。北伐前夕,朝廷以“用人不当”之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免职,收复河山、为国尽忠的志向未能得以实现。

一生爱国,壮志难酬,辛弃疾在人生暮年想到的不是颐养天年,而是心怀廉颇之志为国尽忠。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超越了生命,超越了自我,他一生戎马征战,但一直遭到排挤,在政治的漩涡中成为了牺牲品。无论个人的命运如何遭受打击,词人始终不曾动摇的是一颗爱国之心,词人已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将个人的命运抛却脑后,民族与故土才是他心中的诗与远方。登临京口北固亭之上,怀古伤今,词人不是为个人命运而伤感,而是为国家、为民众、为自己不能征战沙场,英勇杀敌而忧思。词人的爱国境界是大境界,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回首历史,无论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是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亦或是辛弃疾的深刻而厚重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都让后人永久铭记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怀——爱国。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北固亭京口怀古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京口驿的回忆
语文素养视域下的诗歌教学
语文素养视域下的诗歌教学——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为例
上都怀古
翠云廊怀古
“孤游”离京口,“疲老还旧邦”——鲍照与京口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