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华, 袁嘉文, 郭清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急诊科,广东 深圳,518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运突然减少或阻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病死率较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1]。相关研究[2-3]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6 h以内)进行及时、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可缩短心肌缺血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而院前延迟时间(PDT)越长,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越高,病情恶化越快,死亡风险越大,在院内接受急诊抢救的预后也越差[4]。因此,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DT对降低院外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和有效的防范护理建议。
本研究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且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经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 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③ 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意识障碍,无法进行简单沟通并填写问卷;② 因侵入性诊疗操作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导致的心肌梗死;③ 合并老年痴呆。评估患者是否出现院前延迟,将PDT≥6 h者纳入延迟组(26例),PDT<6 h者纳入非延迟组(54例)。80例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为(70.72±8.16)岁。
1.2.1 调查工具 ① 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发病季节、交通方式、前往医院时间、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脑卒中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家族史、医保情况、经济收入、疾病认知程度、就诊距离及是否独居。② PDT定义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和体征至到达医院急诊科之间的时间间隔,通常以min、 h或d为单位报告。
1.2.2 调查方法 研究人员向调查对象发放自制调查问卷,并向其讲解调查的目的、内容及问卷填写方法,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100%。
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130(480)min,院前延迟的发生率为32.50%(26/80)。
2组间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有无糖尿病史、是否独居及前往医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性别、发病季节、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医保情况、经济收入、疾病认知程度、就诊距离、交通方式、家族史、脑卒中史、高血压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单因素分析 [例(%)]
以院前延迟时间为因变量,以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独居、有糖尿病史、居住于农村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3。
表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相关因素变量赋值
表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有研究[5]证实,心肌灌注治疗每延迟60 min,患者的死亡风险就会增加10%。早就诊、快速诊断和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的关键。但心肌梗死再灌注疗法的预后依赖于从症状出现到治疗的延迟时间。目前,30%~4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院前延迟,但院前延迟的干扰因素众多,很难制定统一、高效的救治流程[6-7]。因此,缩短PDT最重要的就是筛选出影响PDT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心肌梗死高危患者应采取针对性的急救措施,以提高救治率。
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130(480)min,院前延迟的发生率为32.50%,与张玉玫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独居、居住于农村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P均<0.05)。这可能是由于与年轻人相比,高龄患者的身体机能减退,冠状动脉堵塞风险显著增加,并且合并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更有可能将此症状归因于其他疾病症状,从而导致就医延迟[9-10]。此外,高龄患者也可能由于医疗保健服务有限、行动不便等耽误了治疗时机。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可能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就诊意识薄弱,发病后未能及时就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而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能较好地了解疾病相关知识,遇到突发情况能理智应对[11]。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重,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他们一旦患病,尤其是患有影响活动的急危重症,便无法进一步采取自救措施,直接导致诊治和救治延误,甚至造成死亡[12-13]。通常,城镇地区的患者具有良好的医疗资源和就医条件,部分患者能够得到早期救治,故PDT较短;而农村地区的患者可能因为就诊意识薄弱、家境贫穷有所顾虑、医疗机构无法提供标准治疗、交通延误等导致治疗延迟[14]。因此,建议医护人员加强对高龄、文化程度低、居住于农村及独居患者的出院指导,告知其疾病相关知识,强调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救治的重要性,叮嘱其按时服药与复查,同时鼓励家属主动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管理。除上述社会人口学因素外,有糖尿病史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之一(P<0.05),其原因与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感知较为迟钝有关。有研究[15]表明,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感觉较为迟钝,容易忽略新发症状,且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性病变可能会弱化疼痛的感觉,导致患者错误判断,从而延长就诊时间。因此,建议医护人员对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灌输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发放健康管理手册,帮助其正确识别早期发病症状,缩短PDT,提高存活率。而患者自身需提高对规律服药的重视程度与治疗依从性,了解心肌梗死相关症状,提升自救能力。
综上,高龄、文化程度较低、有糖尿病史、居住于农村及独居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建议医护人员加强对上述人群的健康宣教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少且纳入对象均为本院患者,可能使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偏倚。此外,发病时间及前往医院时间来自患者访谈的调查结果,可能会受回忆偏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