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性护理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15 06:21范丽琦薛媛丁丹
关键词:入院心绞痛发生率

范丽琦, 薛媛, 丁丹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江苏 苏州,21500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重要医疗手段[1-2]。欧阳海春等[3]指出,行PCI的患者受疾病、手术等原因的影响,普遍会存在焦虑、睡眠质量差和恢复速度慢等诸多负面问题,给治疗和术后护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中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常规护理的弊端逐渐显现,包括护理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等,严重限制了患者的康复速度[4]。受此类原因的影响,预警性护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重点分析预警性护理在行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主要内容进行如下论述。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① 首次行PCI;② 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 合并精神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或认知障碍;② 合并肝肾功能不全;③ 临床资料不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的一般资料(文化程度、疾病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15 d。护士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测量其心率及血压等,同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流程、日常照护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需给予心理干预,稳定其情绪。每天定时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患者出现交叉感染。遵循医嘱予以患者相关用药指导。

1.2.2 预警性护理 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护理给予预警性护理,护理15 d。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5]对患者的护理风险等级进行系统评估。风险等级划分情况为:低风险(0~3分)、中度风险(4~7分)和高风险(≥8分)。护士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采取对应的预警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低风险患者护理 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PCI的治疗流程和治疗意义,同时详细解答患者的疑问。术前每隔6 h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及体温等相关指标,嘱其在术前6 h禁饮且禁食。手术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的体温,以37~38℃为宜,适当调整手术室的灯光强度,避免患者产生应激反应。

1.2.2.2 中度风险患者护理 ① 加强健康宣教:向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症状,叮嘱其严格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须及时通知主治医师。② 术前放松:术前每隔3 h对患者进行基础检查,并通过泡脚、听音乐等方式帮助其放松情绪。③ 术中护理:护士积极配合手术医师,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发生不良事件。④ 术后心理疏导: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每天1次,沟通内容主要为鼓励和表扬患者,同时整理近3年内的成功治疗案例,以短视频等方式向患者介绍。④ 睡眠调整:督促患者调整规律的作息时间,严禁其熬夜。

1.2.2.3 高风险患者护理 ① 强化看护流程:由专科护士24 h轮流看护,予以患者持续心电监护;积极准备抢救设备,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态。② 日常用药:待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若无禁忌证,则予以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以3~5 mL/h静脉滴注。③ 生活管理:对因疼痛剧烈而产生应激反应的患者,需结合其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镇痛处理,直至其风险等级降低至中危或低危。④ 康复运动:待患者病情稳定且能够进行轻缓运动时,护士负责指导并监督其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低强度的肢体训练、步行慢走训练等,每天1~2次,每次时间控制在20~30 min。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质量 使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6]对患者入院当天和干预15 d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SAQ包括躯体活动受限、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治疗满意度及疾病主观感受5个维度,共19个条目,各维度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为良好。

1.3.2 睡眠质量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对患者入院当天和干预15 d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PSQI评估内容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间等7个自评维度,各维度分值为1~3分,且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1.3.3 并发症发生率 从入院当天至干预结束,记录患者心绞痛、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对比2组在入院当天的SAQ各维度评分,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15 d后,2组的SAQ各维度评分均较入院当天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SAQ评分对比分)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对比

入院当天,2组间PSQI的睡眠质量等维度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15 d后,2组的PSQI各维度评分均较入院当天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PSQI评分对比分)

2.3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干预15 d内,观察的并发症(心绞痛及心肌缺血等)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

3 讨论

PCI是借助经心导管来疏通患者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改善其心肌血流灌注的一种治疗手段[8]。PCI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且操作难度较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对于如何提高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已成为各大医疗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相关临床研究[9]表明,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具有良好效果。李云玲等[10]指出,基于循证的预警性护理对于降低各类重症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良好效果。

本研究探讨了预警性护理在行PCI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干预15 d后,2组的SAQ各维度评分均较入院当天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冯晋红[11]的研究结论相似。由此可见,预警性护理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为,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警性护理能够在行PCI前对患者的护理风险等级进行系统评估,并采取对应的体征监护、饮食管理等措施,使患者获得科学的照护,进而全面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5 d后,2组的PSQI各维度评分均较入院当天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这提示预警性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更佳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预警性护理模式借助MEWS评估,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制定护理方案,在睡眠、运动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可提高患者的个人舒适度,实现改善睡眠质量的理想目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15 d内,观察的并发症(心绞痛及心肌缺血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徐敏等[12]的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本研究针对高风险患者予以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能够预防抗血小板凝聚,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还联合适当的低强度肢体训练及慢走训练等,强化了患者的身体机能,也可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行PCI的患者实施预警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猜你喜欢
入院心绞痛发生率
急诊护理干预对妇科急腹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法前总统希拉克肺部感染入院
同是心绞痛,“性情”大不同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