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保温措施在胸外科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15 06:21官莉贞洪素千
关键词:电热毯胸外科保温

官莉贞, 洪素千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麻醉手术科,福建 厦门,361003)

低体温是胸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其发生原因与术中大面积暴露胸部和大量使用冲洗液有关,影响了患者的恢复进程,故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1]。当前临床通过增加盖被、限制手术室人员流动、调控手术间室温等措施预防低体温的发生[2]。叶建珍等[3]指出,患者在接受胸外科手术时需多次更换体位,而体位的转换使髋关节等部位处于暴露状态,降低了保温效果,难以达到有效预防低体温的目的。充气式加温毯联合电热毯的综合性保温是在术前使用电热毯预先加热床单,术中再根据手术的具体需求启动充气式加温毯,对暴露部位进行保温的一种综合性保温措施[4]。将此保温措施应用于接受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可能会避免低体温的发生,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内容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20年1~10月收治的在全麻下行胸外科手术的124例患者资料,研究已取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胸外科手术指征;②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③ 术前体温正常;④ 手术时间>2 h。排除标准:① 伴有器质性病变;② 伴有严重凝血功能异常;③ 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代谢紊乱疾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以接受增加盖被、术中限制手术室人员流动等常规保温措施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以接受充气式加温毯联合电热毯的综合性保温护理的6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2组间ASA分级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1.2.1 基础干预 ① 术前巡回护士根据手术类型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由同一麻醉医师实施气管插管全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麻醉用药剂量)。护士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其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体温。② 术毕,根据手术类型及患者的实际情况放置引流管,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将其送入麻醉复苏室进行观察。

1.2.2 常规保温措施 基于基础干预,对照组患者术中予以常规保温措施,干预至手术结束,并观察至术后2 h。① 术前准备:护士在消毒铺巾完成后将温度调整至22~25℃,湿度调整至40%~62%。② 术中配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采用湿热交换器维持其口腔湿度;提前将术中所用溶液及冲洗液放置于恒温箱中并加温至37℃,记录灌注液及冲洗液的总量,每隔15 min为患者测量1次体温。若体温下降至36℃及以下,须立即为患者增加盖被,同时限制手术室人员的流动。③ 术毕护理:调节手术室温度至26~28℃,以提高患者循环代谢速度,缩短苏醒时间。

1.2.3 综合性保温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予以充气式加温毯联合电热毯的综合性保温措施,干预至手术结束,并观察至术后2 h。① 电热毯:术前15 min,将电热毯铺于手术床上,连接开关并调节至低温档进行预加热。待手术床表面温度达到37℃后,协助患者转移至此床单上,并保持低档温度。麻醉起效后,调节电热毯开关至中档,直至术毕。然后将电热毯的温度由中档调至低档。② 充气式加温毯:手术过程中若需更换体位至侧卧位,巡回护士主动将充气式加温毯盖于患者髋关节及以下部位,并设置温度为38℃,使充气式加温毯和电热毯共同发挥保温作用。③ 术中观察:开启充气式加温毯后,每隔15 min测量1次体温,根据体温灵活调节电热毯及充气式保温毯的温度。

1.3 观察指标

① 核心体温:采用一次性体温传感器监测患者在麻醉开始,以及手术开始30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时的核心体温。② 生理应激反应:在术前及术后2 h抽取患者2 mL的肘部静脉血,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运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③ 凝血功能:术前及术后2 h抽取患者2 mL的肘部静脉血,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④ 并发症发生率:统计2组患者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核心体温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在手术开始30 min、 60 min、 90 min及120 min时的核心体温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核心体温变化情况对比

2.2 2组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对比

术后2 h,2组的AD、 NE、 CRP水平均高于术前(P均<0.05),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对比

2.3 2组患者凝血功能对比

术后2 h,2组的PLT及FIB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 h,2组的TT、 APTT均长于术前,但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凝血功能对比

2.4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低体温和寒战各发生1例,发生率为3.23%(2/62),观察组低体温发生3例,寒战发生2例,发生率为8.06%(5/62)。2组患者低体温及寒战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1.363,P=0.243)。

3 讨论

胸外科手术过程中低体温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外科手术[5]。因此,有效的保暖措施对于接受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至关重要。身体的散热途径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而常规保温措施多局限于辐射散热,致使保温效果不佳[6]。充气式加温毯联合电热毯的综合性保温护理是分阶段予以保温措施的,将其用于在全麻下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中可弥补常规保温措施的不足。

对于在全麻下行胸外科手术患者而言,术中易发生低体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术中大面积的暴露皮肤会削弱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得体温下降。② 麻醉药物具有直接扩血管作用,故可降低外周血管的收缩功能,易使体温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时为达到麻痹骨骼肌的作用,术中可能会使用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等肌松药,相关研究[7]表明,肌松类药物的使用可对肌张力的产热作用产生影响,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体温。③ 胸外科手术时间均较长,长时间的手术延长了患者与低体温环境的接触时间,增加机体表面积的辐射散热。本研究认为,在全麻下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其体温变化分为2个阶段,术前30 min为第一阶段,此时需进行术前常规消毒铺巾及麻醉等操作,不仅会使用大量的消毒液,还会暴露大面积皮肤,致使机体体温明显下降。第二阶段为手术开始30 min后,此时因手术需将患者体位更换至侧卧位,致使其部分皮肤组织暴露,体温通过辐射、对流等途径降低。故根据低体温的发生原因及体温变化分段,本干预方案在术前15 min由巡回护士借助电热毯将床单进行预加热,并在麻醉后将电热毯温度调高,缩小机体与外部环境的温差,进而使体温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同时还可降低体温过低对凝血功能及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8]。此外,还使用了充气式加温毯进行保温,其是一种以加热对流空气为基础的主动加温保暖系统,可使机体表面形成保温气囊,在体位发生更改的情况下保证身体接受保暖措施,更有助于体温的维持,进一步降低因体温过低而对凝血功能及生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影响,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得益于上述干预方案的优势,观察组在手术开始30 min、 60 min、 90 min及120 min时的核心体温、PLT、 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T、 APTT、 CRP、 AD及N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这证实了充气式加温毯联合电热毯的综合性保温护理可使患者在术中的体温处于相对恒定状态,降低对其生理应激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充气式加温毯联合电热毯的综合性保温可降低胸外科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及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且可更好地维持核心体温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电热毯胸外科保温
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正确使用电热毯
能“保温”的雪
保温
婴幼儿别用电热毯
胸外科管道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的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对胸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为什么热水瓶可以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