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亚玲,杨娟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你最关心哪些两会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78.4%的受访者关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效[1]。“双减”政策已实施近一年,从“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看,“双减”政策有效改善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乱象,校外培训机构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如上海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北京实现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98%,郑州市教育局公布数据显示,全市2 843个有证培训机构全部暂停,无证培训机构全部取缔[2],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双减”政策也加深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一些家长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阻碍。因此,争取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同和支持,是减少“双减”政策的阻力,促进“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生根的必经之路。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直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何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难点。自1949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23项减负政策,分为10项主体政策与13项辅助政策[3],但未达到理想减负效果,陷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4]。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第22号),要求大幅压减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大幅压减校外学科类培训,消减“剧场效应”带来的集体焦虑和压力[5]。从文件内容可以看出,“双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要求学校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过程中增效提质,使学校回归育人主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向内涵式道路发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那么,“双减”政策能否真正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中小学家长又是如何看待“双减”政策?带着一系列问题,从实证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双减”政策在陕西省部分中小学的具体实施情况,了解陕西省部分中小学家长眼中的“双减”政策及实施成效。本文从调查结果入手,发现“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提高“双减”政策实效的可行路径,以达到真正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陕西省部分中小学的家长,初中家长占比为83.82%,小学家长占比为16.18%。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680份,剔除答卷时间小于100秒的问卷和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658份,有效率为96.80%,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26.0分析该问卷信度克隆巴赫系数为0.53,问卷效度KMD为0.709。问卷回收后,从问卷星中导出Excel原始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26.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在了解“双减”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共26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问卷调查主要以陕西省部分中小学家长为调查对象,了解陕西省“双减”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教育部新颁布的“双减”政策中的“作业负担”“空闲时间”“校内课后服务”这三方面作为维度进行调查。
在设计问卷时,考虑到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题目,以便全面分析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识。下面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如下:
家长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主体,其对“双减”政策的支持,对真正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非常重要。调查发现,当问及家长“您对中小学‘双减’政策的了解情况”的问题时(表1),38.3%的家长选择“了解”,25.53%的家长选择“比较了解”,而选择“不太了解”的家长占总数的30.09%,只有6.08%的家长不了解“双减”政策,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家长了解“双减”政策,“双减”政策落实已有一定基础。一般认为,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对教育政策的关注度高,越会主动落实政策。为分析家长的文化程度与支持中小学生减负的关系,在问卷中,设计了调查家长文化程度的问题。通过统计软件SPSS26.0分析家长文化程度与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性(表2),双变量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家长文化程度与理解“双减”政策具有相关性,并发现家长文化程度与支持中小学生减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77,即家长文化程度越高,支持中小学生减负的比率越低。调查结果与一般假设相悖,其原因可能包括: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更有可能形成较高的教育期望[6],对学生设置的学习目标更高;高学历家长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对未来职业具有重要影响,对学生的职业要求高于普通家长。
表1 家长对“双减”政策的了解
表2 家长文化程度与支持中小学减负
作业是为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与习惯、提升智力与创造才能具有重要意义[7],但当作业量与学生成绩有关时,家长和老师会自觉增加作业量,作业逐渐变成学生的负担。在“双减”政策中,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其效果可以用“双减”政策实施前后中小学生完成作业时间变化进行评估。调查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前,12.39%的学生表示作业能在半小时内完成,56.87%的学生表示作业能在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完成,但仍有30.75%的学生需要两个小时以上完成作业。“双减”政策实施后,当问及家长“国家提出‘双减’政策后,您的孩子每天做作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8.36%的家长表示没有作业,有45.22%的家长则表示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有32.39%的家长则表示需要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而仅有14.03%的家长表示需要两个小时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需要完成作业的时间所占比例降低,作业负担相对减轻。但当考虑到学生是属于小学还是初中时,调查发现,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存在差异(表3),初中生完成作业时间在一小时到两小时占比34.91%,而小学生完成作业时间在一小时到两小时占比20.37%;初中生完成作业在一小时以上占比49.72%,而小学生占比32.41%。由此表明,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初中生的作业负担减轻程度小于小学生。究其原因,初中生比小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更多,需要承担的作业负担更重;小升初免试削弱了“唯考试”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初升高仍以考试分数作为选拔标准,初中应试导向比小学更为明显。
表3 “双减”政策后中小学生完成作业时间差异
教育部推行“双减”政策是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以实现全面自由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学生空闲时间的安排上,有56.69%的学生家长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46.35%的学生家长安排学生阅读,而只有7.6%的学生家长会选择把学生送到校外辅导班。上述数据侧面说明,多数学生家长配合“双减”政策意识较强,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减轻,调查也发现少数家长想送学生上校外辅导班,对此,应深入了解原因,加强“双减”政策的精确解读和宣传。调查进一步发现,想送学生上校外辅导班的农村家长占比较大,明显高于城市和县城家长所占比例。调查中,中小学区域分为城市市区、县城、农村,采用ANOVA方差分析,发现各学校区域的中小学家长的课外补习需求存在显著性,显著性水平为0.028(表4),表明中小学家长想送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随学校所在地的不同存在差异,其中,城市家长占比5.31%,县城家长占比5.78%,农村家长占比11.57%。可能因为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校校之间教学质量存在差距,导致农村中小学生在选拔性的升学考试中占据劣势,部分农村家长将参加课外补习作为提高升学优势的主要方式。
表4 学校区域在各个因子上ANOVA检验
“双减”政策有减有增,减的是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负担,增加的是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内教学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表5),55.78%的家长对校内课后服务持支持态度,并希望课后服务继续实施;11.69%的家长不支持课后服务,他们认为课后服务没有作用;29.79%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刚兴起,希望继续观望,如果发展得好,会选择课后服务;另外2.74%的家长则表示不会选择课后服务。同时调查发现,当问及家长“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校内课后服务,您还会为孩子报名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班吗?”的问题时,仍有45.29%的家长选择会继续为孩子报学科类培训班,由此看出,多数家长支持校内课后服务,但主观上仍有校外培训需求,部分家长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隐藏阻碍。进一步追寻其中原因,认为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教育内卷的惯性使部分家长严重依赖课外补习,难以平衡应试教育和“双减”政策之间的矛盾,担心减负会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学生升学;第二,学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及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环境导致部分家长主观心理负担较重,将参加课外补习作为抢占优质教育资源、缓解焦虑的主要方式。
表5 家长对课后服务态度
“双减”政策落地生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小学家长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主体,家长的支持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双减”政策实效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十分必要。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如下:
首先,陕西省多数中小学家长了解“双减”政策,但家长文化程度与支持中小学生减负存在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077,即家长学历越高,支持减负的比率越低。
其次,与“双减”政策实施前相比,陕西省推行“双减”政策后,多数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相对减轻,但通过对比发现,小学生和初中生减负程度存在差异,小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初中生作业负担减轻程度小于小学生。
再次,陕西省多数中小学家长能较为合理安排学生空闲时间,但仍有少数家长想给学生增加课外补习,这部分家长中,农村学校家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和县城家长。
最后,陕西省多数中小学家长支持校内课后服务,但主观想为学生报校外培训班的家长占比较大。
根据对陕西省部分中小学家长的调研结果,“双减”政策在陕西省多数中小学已基本落实并取得重大成效,多数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相对减轻,校内课后服务有序开展。但也发现,在“双减”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家长不支持学生减负,课外补习需求依然存在,阻碍了“双减”政策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以减轻家长“双减”阻力,包括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两方面。
1.唤醒内部活力:匡正家长教育理念
(1)家长主动转变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教育实践都是由一定的教育理念来引导的[8]。在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多数家长对“双减”政策投“双手”票,一手支持“双减”政策,一手希望增加课外补习,家长的这种矛盾心理影响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当前中小学生减负的趋势无法逆转,家长应顺应减负潮流,循序渐进地转变教育理念,用实际行动落实“双减”政策,自觉抵制补习“剧场效应”[9]。首先,中小学家长应树立“知”的教育理念,做“学习型家长”。家长应做好自我教育,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借助多种途径学习相关教育知识,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取代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家长应根据社会需要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确定教育期望值,努力克服期望偏差,并以合理方式向孩子传递教育期望;家长还应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减少教育政策依赖,树立正确的减负观念,明白中小学生减负的必要性,正确理解“双减”政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回归对教育本体价值的追求。其次,中小学家长应树立“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做“实践型家长”。“知”体现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行”则要求家长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即把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教育行为的思想认识,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2)学校加强与家长对话。家长的教育理念在减负提质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学生负担的重要来源。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家长是中小学生减负的重要责任主体,应多层面、多途径地引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家长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学校应引导家长树立合理的教育期望,不对孩子设置过高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要求,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纵向比较,全方位关注孩子整体身心发展;二是学校应引导家长树立对课外补习的正确思想认识,正确认识学业负担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倒U型”关系,减少家长对课外补习的严重依赖,建立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信任;三是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家长会、家长课堂、家访等适当的形式,对“双减”政策进行精确解读与宣传,提高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水平,帮助家长走出“减负误区”,树立正确的减负观念。
2.加强外部支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1)家长主动争取评价风向标。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10],有什么样的评价指向,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效离不开教育评价改革。中小学家长作为教育评价制度的利益相关者,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对象,对“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当前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等根本性问题有直接发言权。因此,家长应抓住“双减”改革的契机,自下而上地争取教育评价改革的话语权与建议权,主动参与基础教育评价规范的制定,表达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诉求和切身利益;同时,教育评价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能力,家长应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扩大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参与评价的质量和能力,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及新的经验。
(2)政府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双减”政策的执行受到部分家长的阻挠,主要是由于教育评价方式仍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使多数家长陷入“想减不敢减”的困境。因此,为消除家长“双减”后顾之忧,政府应改进中小学教育评价方式,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的正向作用。教育相关评价制度包括学生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社会用人制度等,政府应使以上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11]。在学生评价制度方面,除学业水平外,还应将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在评价方式上,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注重过程性评价[12],弱化结果评价。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中小学应减少考试次数,弱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小升初坚持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使每个小学生都有平等升入初中的教育机会,中招考试评价中应切实加大综合素质权重,考查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避免“一考定终身”;此外,政府还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提高到与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加快推进“普职分流、普职融通”进程,为学生提供升学的多种途径。在社会用人制度方面,政府引导用人单位破“唯学历”“唯文凭”取向,取消学历门槛限制,以岗位实际需要招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