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刚
学生经历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眼中所见,心中所思,耳中所听,无所不在。然而,每当学生写起文章来,仍是抓耳挠腮,心中阻滞,不知从何处写起。至于,用怎样的言语来表达,更感到束手无策。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呢?在此,笔者尝试探索初中写作教学中言意转换的基本路径及着力点,以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文章的“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思想系统。把文章的各个部分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这就是谋篇布局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文本之“意”。而写作教学既要由作者之“意”来寻求恰切之“言”,又要看言语形式怎样才能准确表达特定的言语内容。从“意”到“言”的转换是一个言语表达的过程。教师要关注“意”的内蕴——打开心灵,让情感、思考、认识等充满胸怀,尽一切可能将“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通过作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将意蕴转化为言语。同时,作者还要考量如何用独特的言语技巧明白晓畅地言传心中之“意”,这就是言意转换的另一个维度,即从“言”到“意”的转换。
因此,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就是言意转换,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以言表意。表意的过程正是教师引领学生穿过思想的美妙境界,盘点内心已经贮存的言语经验,破解情感意蕴的密码,向世界敞开心中之“意”。再将“言”的方法技巧与“意”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思想意蕴和言语表达在写作中无缝对接,从而实现言意共生。
作者真正体验到世界所包含的“意”,理解了事物所蕴含的意义,并真正与世界在情感上融为一体,就发现了美妙的情趣和人生的真谛。而作者在拿起笔之前,意气很盛,感到有许多话要说,可要写成文章,发现连自己想写的一半也没有写出。什么原因?因为“意”飘渺奇妙,瞬息万变,难以捉摸,而语言又是那么实实在在,难以巧妙地表达那奇特的“意”。
语意生成语料。作者根据要表达的“意”,进行头脑风暴,生成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编织生活的网;通过联想和想象生成世间万象。遵循“意”的逻辑关系,由现象到本质,高速、瞬间“复制”生活经验生成语料。语料生成的过程,是文本之“意”逐步展开的过程。因此,语意生成的实质就是语料产生的过程。
语意结构语篇。作者把语意赋形,而成为语篇。其间展开的思维过程孕育着结构的生成。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行为、社会背景,都掺杂在语意的表达中,最后通过字词段篇的排列建构出“语篇成品”的过程。因为,积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任何结构都是语料的组织布局。而这一切,都是意象思维的必然产物。
语意决定体式。文章标题是语意的微型表达。因为任何文章的标题总要和文章的语意有某种内在联系,都要从文章的标题上领会文章的立意内涵。而作者的语意信息模式和认知图式就产生相应的体式,因而运用文体思维来建构相应的文章模式。
语意选择语言。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运用怎样的语言,何种句式,这些都决定着语意的此在。因此,根据语意选择语言,进行编码,语言的“雪球”滚大,文章之树的枝干才会发育生长得茂盛参天生气盎然。写作的内容和形式的根须盘根错节,“以意为主”“意在笔先”的汁液淋淋漓漓,润泽言意之花。
根据言意转换理论,结合初中写作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言”“意”之间互转,探究言意转换视域下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
每个“意”的产生,都是生命意识的呈现,生命之树的发芽、生命之花的绽放、生命之果的飘香;每个“意”的产生都是生命的丰富、升华和超越,也都是思想的创生、意义的创造和价值的生成。写作就是说心里的话,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欢乐哀伤,梦想和希望。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所说,“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这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这“自我”就是“意”,任何人的“意”都是“自我”之“意”。也如马克思所说:“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任何人的“意”和“言”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在写作发生时,立即从现实状态退回到内心进行自我独白,往往远离外部客观世界,而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中,思接千载,意象迭出。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意愿、情意……即意,即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用言来表意,是异常艰难、复杂和微妙的精神活动。无论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和观念,还是生活中具有鲜明倾向的意图、意向,以及幽深的不可言传的情意和意念,都是“意”的内容。
写作就是人自身向世界的言说,就是人心灵的内容向形式的诗意显现,就是人自我生存历史的敞开和照亮。写作教学要“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就是要深入认识和分析“意”的结构和生成规律,以实现生命意向与意愿的展布和生存意义与价值的生成,并在这生成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加诗意化的生命和更加诗意化的家园。因此,真正的写作不能凌空蹈虚,自由编造,而要顺应情意的需要,遵从内心的召唤,捍卫灵魂的尊严,必须基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对现实的深刻感受的基础上,与自我的心灵对话,将内心中最隐秘的宇宙揭示出来。
下面,以笔者指导学生的一次习作为例加以说明。“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感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
这是一个能够触动感情世界、有抒写空间的好题目,也是一个“陌生化”的题目,因为“经历”的一般只能是“实体”,需要引导学生凝视生活。而这里凝视“虚体”的“感动”,因此会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为什么要收获感动?首先应明白“感动”是什么。照字典解释,“感动”,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向慕等。“感动”的内涵很丰富,人的心灵、人的生命是需要感动的。人在生命的历程中应多收获一些“感动”。这样看来,这次作文应该能够触动学生心中最“柔软”的那个“点”,抒写情感的波动和变化,从而张显人文的力量。
笔者教学《学习描写景物》时,尝试着力抓住关键点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潘新和教授指出,语文应指向学生的言语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最终通过言语表达,即写作或演讲、辩论,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言语形式,即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方法,将学生习得的言语经验,即时练习写作。描写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为了澄清“什么是景物”,笔者让学生明白景物既包括自然景物又包括人为景观,联系学生正在微格教室上课的情境,廓清景物的内涵。由此,学生在明白了“什么是景物”的基础上,着力例文的导写,进一步探究怎样描写景物。
教学片段一:
(屏显)
十数种杜鹃,十数种报春,十数种龙胆,十数种马先嵩,几种绿绒,金莲花银莲花,金露梅银露梅,那么多的高原植物渐次开放,把整个高原的夏天开成一片幽深无尽的花海。
……
海拔三千多米处,积雪刚刚融化,落叶松柔软的枝条上就绽放出了簇簇嫩绿的针叶。而刚刚从冰冻中苏醒的高山柳、报春已经忙着开花了。再往下,开花植物更多。路边草地上,成片的小白花是野草莓,星星点点的蓝花是一种龙胆,那是比蓝天更漂亮的蓝!到了达古村附近,湖边野樱开花了,有风轻摇树梢时薄雪般的花瓣便纷纷扬扬飘飞起来。再往下,路边一丛丛黄花照眼,那是野生的棣棠。还有藤本的铁线莲,遇到灌丛和乔木就势向上攀爬,用这样的方式,把一串串鲜明的白色花举向高处。那些花朵也真正漂亮。(节选自阿来《达古的春天》)
生:“十数种杜鹃,十数种报春,十数种龙胆,十数种马先嵩”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花的品种多,语言富有节奏感。
生:“那么多的高原植物渐次开放,把整个高原的夏天开成一片幽深无尽的花海”,把开花的高原比作花海,生动地写出了达古高原夏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连用两个“再往下”,选取固定观察点,按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描写景物。作者敏于观察,善于抓住夏天和春天达古的特征,把夏天和春天的达古写得栩如生。
教学片段二: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语段。
(屏显)
这是一棵美丽的树。它的主干挺直光滑,不过大碗口那么粗;树冠却又大又密,像一把翠绿的巨伞,覆盖着小河边的一方土地。最使我欣喜的是它的叶瓣,像一片片绿茵茵的羽毛,紧紧地排列着,整齐、均匀,双面对称地插在树枝上。一簇枝叶,便是一对羽毛丰满的翅膀,清风吹过,那一对对绿色的翅膀便微微地动着,好像要飞起来。我走到合欢树下,倚着它光滑的树干坐下来。沙沙、沙沙……头上的树叶在风中响着,仿佛有个人正压低嗓门,亲切而又深情地和我说话,轻轻的,缓缓的……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风吹树叶的响声。真的,这声音真像是有人在和我说话,说得那么委婉,那么动听,似乎是在安慰我,又像是在为我唱歌。我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喜悦:我有了一个朋友,有了一个美丽、温柔、懂我心思的朋友了!合欢树在清风里轻轻地絮语,好像在说:是的,是的。(节选自赵丽宏《合欢树》)
师:除了刚才发现的运用修辞方法和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之外,你还发现了哪些方法呢?
生:这段话运用了听觉,描写了树干。
师: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感官描写。树干、树冠、叶瓣和枝叶的形状,这些从视觉来写,“沙沙、沙沙”从听觉来写风吹树叶的响声。
生:“亲切而又深情地和我说话”,写出了树叶在安慰我,“又像是在为我唱歌”树叶让我摆脱了烦恼,带来了喜悦。
师:合欢树成了我的朋友,体会人与自然融合,进入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作者与合欢树的对话,灵动,亲切,赋予合欢树以人的情感。
生:使用了多个鲜活的比喻,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尤其是赵丽宏把树冠比作巨伞、叶瓣比作羽毛、枝叶比作翅膀,极其准确、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合欢树的美丽。
师:描写了树干、树冠、叶瓣和枝叶的形状,这些从视觉来写,接着从听觉来写。合欢树成了我的朋友,体会人与自然融合,进入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作者与合欢树的对话,灵动,亲切,赋予合欢树以人的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的构思,都要经由写作要素的架构。对于描写景物的作文,“景物名称、景物显示的时间、色彩、声音、表达的情感”等属于“意”的范畴,运用的“感官、观察点、修辞、结构、写景的顺序”等属于“言”的范畴。如下表:
表1:
续表:
由表1 可以看出,每个要素下面又都有一系列信息点阵列,构思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信息点的列举、分析、选择。
你以“学生”身份,向“亲戚朋友”,写一段“导游词”(文体),采用生动的语言,推介学校(目的)。
你以“教师”身份,向“新生”,写一段“推介词”(文体),赞美学校(目的)。
你以“校园小记者”身份,向学校校报,写一则“校园的见闻”(文体),反映学校师生活动(情景交融)。
……
任何一篇文章,在构思时可以有成千上万种想法,根据不同的写作对象、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从而达到特定的写作意图。但运用“言”的技巧直接影响着“意”的表达。当然,我们可以整合若干要素,让描写景物的要素大大减少。但一般来说,“言”的方法要从写作要素点的“最大化”设想与列举,到“意”的“最佳化”确定的过程。“意”的内容越多,匹配的“言”的方法越恰当,言意共生的效果就越好,写作质量就会越好。
(屏显)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我们学校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 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 字以内。
师:同学们,这次作文写给谁?
生:读者。
师:可以写给哪些读者对象呢?
生:新入学的新生。
生:已经毕业的学生。向他们介绍我们校园发生的变化。
师:“校园一景”要抓住哪些写景元素呢?
表2:
(屏显)
师:大家分别说说每种写景要素的具体内容?
生:景物名称有:地理园、植物园、读书廊、运动场、书画长廊。
生:还有创客空间。
生:架空层的“文房四宝”。
师:每一种景物都可以从不同的感官,不同的观察点,不同的季节,景物的特点是不同的。
生: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校园一景”的特点也是不同的。
师:每一种写景要素和其他要素之间会有许多种组合,根据你的写作内容选择相应的要素。这样就有东西可写了。
(屏显)
表3:
续表:
师:大家再来一起欣赏校园美景。
(屏显校园景色的图片)
教师根据写作任务,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取写作要素的点。
中心:美丽、欢乐、赞美等。
描写范围:美轮美奂的书法长廊,花木茂盛的植物园,小伙伴们玩要的运动场,可以将创客空间当作未来理想“蓝图”;校园一角能看到的独特景物局部勾勒,视线移动或移步换景;师生在其中的活动。
观察视角:敬业、善良、负责、活泼、勤奋、奉献等。
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描写生动:词语的搭配,句式的变化,感官变化,儿化韵的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映衬,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联想想象的运用等。
景色特点:可以抓住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
结合写作语境要素(角色、读者、目的、体式、语言),利用写作语境分解法非常有效。因为它将写作的发散思维过程明晰化,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以言逮意,激发他们言说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循意觅言,言出意达。
学生动笔写作之前,教师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让学生有法可依。
师:下面我们来描写校园的景色。写作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屏显)
表4:
写作教学支架,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写作支架,将写作思维过程明晰化、物象化、条理化,从而迅速打开作者的视野,“意”的泉源不断汩汩而来,“言”的理象与“意”化的物象融会贯通,水乳交融,审美的力量彰显在字里行间,形成文字的盛宴。
智慧的教师不是将自己所认为的人类文明前进方向以标准答案的方式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参与社会实践,验证证据,掌握分析、判断问题的方法,培养在未来世界中拥有较强生存能力的人。
自古至今,不确定性伴随时代进步快速增长。从智慧中获得快乐、方向与动力,体验了命运对人的真正检验,经得起各种考验才能获得大智大慧。智慧越发达,社会变化越迅速,人生就越能获得满足。
——储朝晖,《中国教育报》2022 年08 月11 日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