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慧
文学文本与其他体裁不同,它更注重用高超的文学形式与技巧来表达主题。其中高超的形式与技巧,则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比较、鉴赏的重要之处,切不可千篇一律,思维僵化。在这里,除去常规的鉴赏路径,聚焦差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基于浅显的阅读经验与碎片化的鉴赏知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只能停留在形象、细节等简单审美的层次,对作品构思上的奇特之处,却不能深刻体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内容的“有无”差异,打开鉴赏思路。
比如,《品质》中多次出现橱窗中的靴子这个画面的描绘,多数同学对此缺乏鉴赏的敏锐性,难以发现作者构思的用意。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如果删掉这几次橱窗场景的描绘,文章会出现什么变化?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关注到了靴子对人物形象、境遇的暗示作用,以及在结构上所起到的紧凑文章结构的重要作用。
当教师习惯用正向教学时,学生反而会陷入思维的困境,此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删去这一段”“没有这个人物”会有什么不同?在“有无”的比较中,学生的思考往往能更加深刻。
人物是文学类文本重要的刻画对象,对情节的发展与主旨的揭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仅仅从人物本身入手,学生的体会是肤浅的,往往不能领略到作者独特的艺术技巧。此时可以将眼光放开,多引领学生以差异思维去关注形象的不同之处。
对比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常见的方法。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尤其喜欢通过同一事件的差异反应来印证人物形象的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反应。
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宝黛第一次相见,两人的反应是怎样的?有不同吗?宝玉毫无遮拦,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黛玉却只是“心下想道”,这种差异将宝玉直率的性格及其在贾府受宠的地位显露无疑。同样,出席重要场合之时,贾府众人皆是屏气敛声,而王熙凤却放肆无忌的大笑出场,也同样显露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
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塑造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或者表达丰富深刻的主旨,作者往往会让人物出现一些与人物身份、前文言行完全迥异的变形或者不合理的行为,而倘若教师能够抓住这些迥异之处,则可以让学生在细节的品味中体会到独特妙处。
表1:
统编语文教材改变了以往教材中单一人文主题的编排方式,采用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力求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材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有的以主题组元、有的以文体组材,这些变化势必将语文教学由以往单纯的由阅读为中心,引向阅读与表达并重,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的道路上来。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领会不同作品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是应该具有的审美素养。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关注同一主题下、不同作品的迥异的艺术手法。
比如在教授《百合花》与《哦,香雪》两篇小说时,教师们往往从常规知识出发,基于一些细节品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探讨文章的主旨。然而事实上,细节的作用、人物形象分析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了然于心的鉴赏技巧,假如教师执着于教授学生的已知的知识,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假如我们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做一些前后对照,学生就会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课堂也会有不同的呈现。
文学类文本基于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聚焦同一主题的不同技巧,可以让学生形成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皆是经典作品,经久流传,必然在文学史上也会引发诸多的评价,基于这些不同的文学评价进行教学,也是让文学类文本鉴赏走向深入的好窗口。
表2:
学生拿到文本时,首先都会有一种心理预设,但是阅读后又会产生一种初步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体验与预设之间往往存在差异。比如教授老舍的《想北平》时,学生提出文章内容与自己的预设完全不一样。既然是“北平”怎么不写故宫、天安门这些名胜古迹?为何要写一些不出名的地方,这还是北平吗?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预设落差,带领他们关注作者笔下的北平有怎样的特点,又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引领下,走进文本,体会到作者是从家的视角来写北平的,由此看出老舍对北平的深沉之爱。
又比如,学生对《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三十年后再见时的表现表示不解,认为有如此遭遇,应该是控诉。可是鲁侍萍为什么一定要追问周朴园是否记得三十年的事情。此时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疑惑,设置“鲁侍萍有几次推进?分别是什么心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其实是通过女性视角来探讨两性关系,由此体会鲁侍萍更为丰富的性格与心理。
当然,教师如若想依据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教学,则需要作一些充分的教学准备,比如让学生写预习体会、预习疑问,然后进行整合,从而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过程虽然繁琐,但依据学情有的放矢,才是真正的实效教学。
总之,文学文本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且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资源。因此对于它的教学,切不可模式化、浅显化,要依从文学文本的美学特质给予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带领学生深入文学文本浩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