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金奖
(泉州市第一医院小儿外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先天性疾病,患儿因为结肠异常增大,进而使得远端的结直肠壁的神经功能出现混乱,肠管痉挛收缩,导致近端肠管当中的内容物无法向前推进[1]。近端结肠在持续扩张的同时,患儿的腹胀程度会逐渐加重,最终导致死亡[2]。当前对于该疾病,临床上多以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巨结肠根治术可以在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的基础上,降低患儿的死亡率[3]。但是在手术结束之后,很多患儿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以及发热等症状,并且并发小肠结肠炎[4]。经过多次临床实践发现,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能够有效优化肠道菌群的失衡状态,抑制肠源性毒素的持续释放,加快肠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修复速度[5]。因此本次研究选取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到本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作为样本,旨在深入研究对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并发小肠结肠炎时运用微生态制剂的可行性。详细的探究过程见下文所述:
该次医学研究的对象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到本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使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成人数均为40例的两个小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该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跨度在2~9岁,平均年龄为(4.18±2.12)岁。观察组:该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范围在2~10岁,平均年龄为(4.20±2.14)岁。排除标准:排除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患儿、HIV感染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以及依从性较差的患儿。收入标准:所有患儿年龄均不超过12岁,均行巨结肠根治术进行治疗,家属均参与本次研究。在平均年龄、性别分布以及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对照组:该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治疗方案为常规治疗,主要囊括了抗炎、扩肛、补液以及增强免疫力等。
观察组:该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微生态制剂选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1~3岁的患儿,每次2片,每天两次。超过3岁的患儿,每次3片,每天3次。三个月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在结束每个疗程的治疗之后,于清晨取3毫升静脉血,在高速离心之后,取上清液放置于-20摄氏度的冰柜中进行保存,接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白介素-6以及血清白介素-10进行检测[6]。
①小肠结肠发生率;X线检查显示肠梗阻、肠管积气,只要符合上述的任何两项即可确诊;②Heikkinen评分;③治疗前后的血清IL-6以及血清IL-10水平变化情况;④治疗总有效率;⑤治疗前后的杆菌总数、球菌总数、球杆菌比值变化情况;⑥治疗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情况;⑦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Heikkinen评分的范围在0~14分之间,用于评估患者手术结束半年后的具体排便功能,0~4分为差,5~9分为中,10~13分为良,14分为优。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参与本次探究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数据资料展开分析。“%”用以表示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对结果展开卡方校验。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Heikkinen评分、血清IL-6以及血清IL-10等指标,结果进行t检验。如果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明显较低,Heikkine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
从表2当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P<0.05)。
表2 两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IL-6、IL-10水平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差异极其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治疗前,两组的杆菌总数、球菌总数、球杆菌比值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杆菌总数、球菌总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球杆菌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P<0.05),见表4。
表4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治疗前后的杆菌总数、球菌总数、球杆菌比值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TNF-α、hs-CRP水平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P<0.05),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的TNF-α、hs-CRP水平变化比较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P<0.05),见表6。
表6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小肠结肠炎具体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大多数医学工作者们一致认为该疾病的致病因素在于患儿的内部括约肌出现了痉挛的情况,进而产生了远端的肠管梗阻,近端的肠管持续扩张,肠内物体潴留,肠壁血液流通受阻,大量的病原菌开始入侵肠上皮,最终引发炎症反应[7]。而且儿童免疫力低下,分泌型的IgA反应性降低同样会导致患者出现小肠结肠炎。血清IL-6以及IL-10均可以由活化巨噬细胞分泌而成,前者是一种极为普遍的促炎因子,会全面提升肠上皮的通透性,使肠黏膜的机械屏障作用持续下降,小肠结肠炎出现的可能性也会随之提升。然而IL-10则是一种多细胞源性抗炎介质,在缓解患者体内炎症细胞浸润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炎症细胞的黏附作用,控制炎症反应,如此一来,小肠结肠炎出现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8-9]。
在行手术治疗之后,有些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会出现吻合口狭窄、肠道蠕动速度降低以及肠道黏膜免疫力下降等问题[10]。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以直接为患者的体内补充大量的益生菌,有效抑制潜在的病原菌进一步大量繁殖,防止病原菌入侵至肠内黏膜之中,缓解致病因素的释放情况,全面强化患儿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在提升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同时,加快肠道上皮组织自我修复的速度[11]。除此之外,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使用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促进内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让分泌型IgA活性能够更上一层楼,改善患儿肠道的局部免疫功能,使肠管上皮组织所受的损伤能够有所降低[12]。
经过研究发现,观察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小肠结肠炎发生率、Heikkinen评分、血清IL-6以及血清IL-10、治疗总有效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杆菌总数、球菌总数、球杆菌比值、TNF-α、hs-CRP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P<0.05)。综上所述,对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患儿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小肠结肠炎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