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路径
——基于“1+X”证书制度的视角

2022-10-11 06:30
时代经贸 2022年9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集群职业技能

王 蕾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山东淄博 256414)

我国高职教育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功能,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由此国家明确提出“五个对接”,包括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生产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求“专业调整与产业升级同步协调”“实现专业的集群效应和产业链覆盖”,并在2020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201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成为未来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机制,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本文旨在通过“专业集群”相关研究综述,基于“1+X”证书制度的视角,探寻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路径,据此为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以及“1+X”证书制度的开展提供借鉴。

文献综述

(一)“集群”“专业群”“专业集群”的研究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动态

在互联网百科知识平台中,“集群(Cluster)”的概念解释集中在计算机工程领域,如集群通信、数据库集群、服务器集群等等。经济学领域对“集群”现象的认识最早源于100年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迈克尔·波特(1990)最早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对产业集群概念进行了界定(1998)。王辑慈是国内最早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学者之一,提出产业集群理论是继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之后的新型区域发展理论,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发展理论。

产业集群在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经济性和创新方面具有非集群企业无法比拟的持续竞争力,能够大大提升区域竞争力。因此,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广泛的延伸。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第一,教育集群、集团化办学、职教集团的提出和应用(邓重一、苏毅娟,2009;张有根,2010;管杰,2017)。方庄教育集群的探索成为教育集群化发展的成功典范。第二,专业群、专业集群概念的界定。自教育部提出建设“专业群”“专业集群”以来,对“专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与日俱增。各学者对“专业群”“专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袁洪志,2007;罗勇武、刘毓等,2008;郑哲,2012;李宏、徐淮娟、孙铁波,2012;赵昕、张峰,2013)。第三,专业群、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对接方面的研究。自国家提出“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专业调整与产业升级同步协调”“实现专业的集群效应和产业链覆盖”以来,开启了专业群、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的模式和路径方面的理论研究(孙德峰、马欣等,2011;孟韬、孔令柱,2012;赵丽洲、李平等,2014;柯玲,2017;梁丹、谢尧,2018)和实践研究(高红梅,2010;高红梅,2012;李宏、徐淮娟、孙铁波,2012;李忠华,2015;崔社军、郭少卿、党辉,2016;张晞、顾永安,2018;徐娟、肖智清,2018)。但是“专业群”“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对接如何通过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现出来,即如何落地,却缺乏相关研究。

(二)“1+X”证书制度的研究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动态

自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及《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出台以来,掀起了一股对“1+X”证书制度研究的热潮。但大多数研究聚焦于“1+X”证书制度本身的研究(包括职业技能标准、职业资格、学分银行、资历框架等)或是高职教育改革,少数涉及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课证融合等方面(孙善学,2019;唐以志,2019;戴勇、张铮等,2019;邓泽民、陈森森,2019;徐凤、李进,2019),但鲜有文献将“1+X”证书制度置于区域产业的角度来研究。然而“五个对接”是在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忽视了“1+X”证书制度与产业的对接,就会导致学生“为考证而考证”,出现学生培养的职业技能不符合产业需求的恶性循环。

综观研究现状,现有文献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业群”“专业集群”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第二,“专业群”“专业集群”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集群效应,又如何和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缺乏有效的路径和机制;第三,专业如何服务于区域产业,缺乏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第四,如何以“1+X”证书制度为桥梁,实现专业群或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缺乏研究;第五,“专业群”“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的实践研究大多集中在江苏、湖南、辽宁等地,而对于大多数北方地区鲜有研究。因此,将“1+X”证书制度置于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基础之上,研究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并进行大范围的实践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路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专业集群。专业集群并非专业的简单累加,而是“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并能涵盖某一服务领域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集合”,因此专业集群应当是有机组合体,能够发挥集群效应。然而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的建设并非一个高职院校整合自身专业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政府机构统筹协调、同类院校合作共建、社会部门服务沟通、行业企业品牌引导、市场信息动态调控。

2.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对接,分别是宏观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中观专业集群对接专业链、微观专业建设。虽然已经找到了理论上的对接架构,但是会发现仍然无法有效实施,此时则需要寻找到一个工具,使得学校、政府、企业都能够参与进来。

3.1+X证书制度。“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而“1+X”证书制度的实施恰好需要学校、政府、培训评价机构、企业都参与进来,能够成为高职院校对接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机制。

(二)基于1+X证书的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路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构建基于1+X证书的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路径图,如图1所示。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根据“产业-职业-专业”的原则,从宏观产业链-中观专业集群-微观课程群这三个层次来进行对接。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链,若干个专业有机组合在一起,每个专业包括若干门课程,如果实施“1+X”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会同时拥有毕业证和若干个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而这两类证书能否满足企业需求呢?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链需要提供若干个企业岗位,不同的岗位需要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素质和不同的职业技能,而学生是否具备这些职业素质则从毕业证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来判断,最终仍落实到学生的“1+X”证书。由此,可将“1+X”证书制度作为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有效运行还需要同类院校合作共建、政府机构统筹协调、社会部门服务沟通、行业企业品牌引导、市场信息动态调控作为支撑。

“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1+X”证书制度确实能够成为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桥梁,但前提是其中毕业证书的“1”和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X”能够获得家长、学生、学校、企业多方面的认可。自从“1+X”证书试点开展以来,出现了众多问题,包括三个“不认可”:第一,由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和考评工作只交给了个别企业,导致其他同行企业不认可;第二,由于参加企业的证书并无官方认证,导致学生不认可;第三,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考证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考证内容不熟悉,考证流程繁琐,同时由于考证时间受限,在完成任务的压力下,组织过程中出现了“为了考证而考证、为了通过率而考证”的现象,导致高职院校也不认可。这些问题使得“1+X”证书制度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虽然“1+X”证书能够成为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桥梁,但是“1+X”证书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够起到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效果。本文认为,对于“1+X”证书制度的实施应当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改进:

政府层面。政府应当起到组织者和规范者的角色。政府需要组织行业企业、院校专家进行调研和考察,提取出行业需求的核心技能,并组织行业企业及院校的专家进行证书开发。在证书的开发过程中,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参与,但不应当以企业为主。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如果以企业为主导进行开发或者组织考评,必然会将考证和企业推销软件和书籍相挂钩,导致行业内其他企业不认可,最终导致学生不认可。比如我国以前的从业资格证书,之所以当时认可度比较高,就是因为以人力资源保障厅为发证单位,属于政府部门,而非营利性组织。

考评机构层面。以政府部门作为考证部门的弊端在于,证书无法随着市场的发展与时俱进,也容易失去职业技能认定的效果,而以企业作为考评机构则可规避这个弊端。企业处于市场中,能够使得“X”证书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将企业设为考评机构,就需要政府部门对考评机构做好遴选和考核工作,并建立一套动态的考核机制,实现对考评机构的动态调整。考评机构也需要和政府、院校做好对接工作,开发出真正能够体现出行业企业、学生和院校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发挥“1+X”证书制度应有的作用。

高职院校层面。高职院校作为“1+X”证书制度的直接运行者,对于该制度的有效实施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协调好“1”和“X”的关系,重整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考虑“X”证书的融合应用,实现课证融通。高职院校也应针对“1+X”制度的实施出台相应制度,比如教师晋升、经费使用、设施场所等,保障“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

总结

不同于本科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但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功能却非常有限。同时,也出现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不统一,不调研、不研讨,因人设课、课程随意增减等现象,同一个专业各个学校差别非常大。因此,国家提出的“1+X”证书制度能够对于规范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促进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集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的效果。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以及“1+X”证书制度的运行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集群职业技能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1+X 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