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娥 陈清山 焦琳琳 王平凡 杨桂华* 闫春林
跨理论模型(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 也称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1],涉及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四部分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变化阶段作为TTM的核心,可分为无准备阶段、犹豫不决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2]。与其他行为转变理论相比,TTM更注重行为变化过程与个体需求,基于不同阶段的行为转变方法来改变个体行为[3]。近年来,国内医疗机构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活动数量突飞猛进,但活动质量参差不齐[4-5],制约了持续改进成效[6]。究其原因为,QCC专业技术难度高,培训环节比较薄弱[7]。根据TTM及QCC活动特点,可以将QCC分为计划前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确认阶段与处置阶段。鉴于TTM高参与率、高保持率的优势[8],本研究将TTM理念与QCC活动步骤相结合,于2019年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QCC活动中实施了行为阶段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
选取2019年3月-11月自愿开展QCC活动的16个圈共172名护理人员,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8个圈。两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第1版教材,培训人员、培训课时、培训内容均相同。对照组护士82名,男7名,女75名,平均年龄(30.9±4.2)岁;试验组护士90名,男10名,女80名,平均年龄(32.1±4.5)岁。两组护士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并注册为该院护士;在临床科室工作;曾参加至少一个圈的活动全过程;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工作时间<1 a;不能全程参与QCC活动或问卷调查。
医院成立品管圈管理组织,包括领导小组和培训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修订制度、统筹安排、督导及教育培训等工作;培训小组负责QCC知识培训与临床指导工作。
1.3.1 对照组 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开展方法。由培训小组集中培训QCC基本理论、步骤和方法等知识。培训后,各圈组分别开展QCC活动。培训小组成员按照第六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问题解决型品管圈”评分表对QCC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量化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指导。QCC活动结束后,培训小组审核指导汇报材料,组织结题汇报会。
1.3.2 试验组 采用基于TTM的行为阶段干预方法,每一阶段均采取不同管理方法,见表1。
表1 基于TTM的行为阶段干预方法
1.4.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9]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记2分,“多数正确”记3分,“完全正确”记4分,总分10分~40分。量表得分为各项目得分均值之和,得分越高,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好。
1.4.2 品管圈知识掌握程度调查表 参照《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10]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涉及QCC活动十大步骤,共7个维度2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完全不理解”记1分,“不太理解”记2分,“一般”记3分,“理解”记4分,“非常理解”记5分,总分100分。该调查表内容效度为0.82,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65。
1.4.3 品管圈活动竞赛评分表 采用第六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问题解决型品管圈”评分表,包括活动特征(16 分)、计划性(16 分)、解析(30 分)、实践力及活动成果(35 分)、现场发表方法(3分)五个维度。得分为各维度得分之和,分数越高,表明QCC活动开展质量越高。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试验组护理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护理人员品管圈知识掌握程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护理人员品管圈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品管圈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分,
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后进行比较,两组品管圈的活动特征、计划性、解析、实践力及活动成果、现场发表方法五个维度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品管圈活动竞赛评分比较/分,
TTM对行为干预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11]。基于TTM的行为阶段管理模式,将TTM变化阶段与QCC活动步骤紧密结合,采用适宜的干预策略,推动了护理人员行为意愿转变,实现了个人成长与持续改进的双赢。
自我效能反映护理人员胜任工作的能力,即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完成工作的自信心越大[12]。护理管理者应通过激励措施、榜样带动及强化认知等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13]。本研究显示,基于TTM的行为阶段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具体体现为:在无准备和犹豫不决阶段,采取榜样教育、改变动机、解决阻滞因素等方式,唤醒护理人员内在动力和改进意识;在准备阶段通过按需培训、实践观摩、自我评价、制定行动计划等,激发护理人员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行动阶段通过现场指导培训、承诺活动项目、经验分享,使护理人员认同自我能力,增强信心和决心;在维持阶段通过承担现场培训与辅助管理角色,使护理人员收获丰富的管理经验,维持了较高的个人效能感。
影响QCC活动的阻滞因素主要包括人员、QCC技能、院内辅助支持等[14]。有效的QCC活动能够增强员工精细化管理意识,提高其执行力[15]。基于TTM的行为阶段干预采取不同介入方法与管理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QCC理论知识、技术操作、组织决策及管理能力训练,使QCC活动每个步骤均平稳过渡、有效续接,促进了QCC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赋予护理人员培训职能,促使其结合QCC活动,在巩固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同时,激发新的工作思路。此外,赋予护理人员管理职能,促使其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解决了临床护理专业跨度大、管理难的瓶颈。医院还采取了激励策略,将个人成长规划与QCC活动成绩相结合,使个体与医院利益保持一致,保障了QCC活动的运行效率和工作质量。
基于TTM的行为阶段管理模式需要护理人员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因此,建议医院成立持续改进专职管理部门或团队,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此外,该模式仅在一家三甲医院开展,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还需扩大医院范畴或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