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骏麟,赵培刚,孙景涛,刘 丽,李 强
(吉林省白山市中医院,吉林 白山 134300)
隆椎部纤维脂肪垫症过去常见于体力劳动者群体,俗称“扁担肩”“富贵包”。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此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有研究指出,“富贵包”的出现预示颈椎将出现问题。从中医角度分析,颈后“富贵包”的位置正好是大椎穴,大椎穴是人体诸条阳经交汇的十字路口,该处瘀堵,不通则痛。可见肩背肌肉紧张、疼痛、麻木;上行到头面气血受阻,可见头晕、头胀、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诱发脑血管疾病[2]。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富贵包”引起的酸麻胀痛等症状是相关神经受到激惹、压迫,甚至出现卡压引起的。上脊神经背支支配的肌肉群是颈胸交界后部小肌肉群,其从椎间孔发出后的内侧支可支配脊椎附近的肌肉,其外侧支走行较远,可支配肩胛上背部的肌肉和皮肤感觉。因此,附着在颈胸段的“富贵包”越大(说明包块内部紧张痉挛越严重),对脊神经背支的刺激就越严重。尤其是刺激外侧支,可引起上背部广泛酸胀、疼痛和包块区域的麻木等症状[3]。另外,背支还与交感链相交通联系,加之颈交感的星状结节和胸交感链也在横突前方的椎体旁,也容易受到激惹,故还可引起胸闷心慌、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交感神经激惹的症状。本文对我院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接诊的70 例隆椎部纤维脂肪垫症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穴位埋线围刺治疗隆椎部纤维脂肪垫症的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 例隆椎部纤维脂肪垫症患者。这些患者的年龄在20 ~60 岁之间。将这些患者随机分入穴位埋线围刺组和毫针针刺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颈椎急性损伤者;2)后纵韧带或突出物钙化致使神经根受压者;3)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疾病患者及孕妇;4)伴有脊椎椎体滑脱、脊椎结核、脊髓肿瘤等病变或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者;5)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者;6)对针刺、埋线线体过敏者;7)同时服用与本病治疗有关的其他药物者;8)有情感障碍者;9)不合作者。
1.3.1 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为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采用穴位埋线围刺疗法进行治疗,方法是:1)针具:采用高冠医械“新畅”牌一次性使用埋线针,规格:0.9 mm。2)埋线专用线:采用“中推”牌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紫晶丹丝线),规格:0#2cm。3)定点方法:以“大椎穴”为中点,向八个方向做“米”字形的延长线,将延长线与“包块”边缘的交汇处作为针刺点。4)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对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垂直或斜刺进针点,以“包块”厚度为进针深度。使针尖指向大椎穴,刺入1.5 ~2 寸。进行提插后,推入线体,粘医用胶布。5)疗程:每天治疗1 次,治疗20 天为一个疗程。6)技术关键:对操作点的选择要准确,如果不准确则影响疗效。7)操作注意事项:不可深刺,进针深度要视患者的胖瘦及病变部位,因人因病而异,灵活应用。
1.3.2 毫针针刺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为毫针针刺组患者采用毫针针刺法进行治疗,方法是:1)取穴:大杼穴、风门穴、定喘穴、大椎穴。2)定位:大杼穴:位于第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处。风门穴:位于第2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处。定喘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 寸处。大椎穴:位于第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针刺方法:取1.5 寸毫针常规刺入穴位中,直刺0.3 ~0.5 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每天治疗1 次,治疗20 天为一个疗程。
痊愈:治疗后患者的包块消失,颈部疼痛麻木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包块明显变小,局部疼痛麻木减轻,过度劳累后仍有疼痛,活动基本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包块变小,局部疼痛麻木略减轻,颈部旋转、前屈后伸后加重;无效:治疗后患者包块的大小无变化,局部疼痛麻木反复发作,无缓解。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22.0 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者有8 例,为显效者有25 例,为有效者有2 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0% ;毫针针刺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者有2 例,为有效者有17 例,为无效者有16 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4.28%。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毫针针刺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毫针针刺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对比(分,±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组内t 值 P 值组间治疗后t 值 P 值穴位埋线围刺组 21.83±1.96 7.43±2.15 37.615 0.0001 10.763 0.001毫针针刺组 21.51±1.54 14.80±3.44 11.313 0.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的分布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的分布情况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的分布情况均优于毫针针刺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的比较(例)
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的异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异常率的比较
“富贵包”的西医病名为“隆椎部纤维脂肪垫症”。此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痹病”的范畴[4]。“富贵包”的中心位置是大椎穴。大椎穴被称为人体的十字路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椎穴不通,会堵塞我们的督脉、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胆经、胃经。七条经络堵塞致使气血不能与头部连通,引起头晕、头疼、失眠、健忘、肩周炎、手麻、肩部肌肉劳损。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久坐不动,气血不畅。《素问·缪刺论篇》中说:“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诸病源候论·风痹证》中说:“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这提示,“富贵包”主要是由于经络气血受到瘀阻引起的。隆椎为第七颈椎。现代医学认为,隆椎部纤维脂肪垫症是指以隆椎为中心的皮肤隆起的包块。该包块处于颈椎和胸椎交界部位,形成原因是颈椎存在生理前凸,胸椎存在生理后凸,交界部位为脊椎生理曲度过渡区域,存在一定的解剖学特殊性,容易造成局部骨骼、肌肉、韧带及软组织之间出现功能相反作用力的冲突,导致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加之长期劳损或者低头伏案工作,促使颈背部产生更强烈的刺激以及累积性伤害,导致大椎穴附近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的增生和肥厚,严重时出现相应的纤维包块;由于该部位慢性炎症的作用会刺激颈背部,造成脂肪的异常分布,导致大量脂肪堆积,出现纤维脂肪垫的隆起。有研究指出,脊椎颈胸段解剖学的特殊性、慢性软组织劳损、局部脂类代谢异常、血脂异常等原因共同促进了富贵包的形成[5-6]。相关的文献显示,纤维脂肪垫在隆椎部呈弥漫性高起,似脂肪瘤状,直径为50 ~100mm,大小不等。皮肤色泽正常,扪之包块酷似脂肪瘤,包块内部无分隔,与皮肤和基底部均无明显分离感。切除包块时,必须锐性切割,因为肿物与周围皮下组织无明显界限,故只能以组织软硬程度来识别包块组织。切除之组织以纤维为主,纤维组织纵横排列,其间夹以脂肪组织,肉眼即可辨认。既往手术切除,因其病变组织无包膜,手术时剥离面积较大,切口较大,遗留瘢痕也较大。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时,线体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可长达20 天或更长时间,从而可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以长期发挥疏通经络的作用,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每20 ~25 天治疗1 次,可避免较长时间、每日针刺之麻烦和痛苦,减少就诊次数。可见,穴位埋线是一种长效、低创痛的针刺疗法,它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时间紧和害怕针灸痛苦的人。本研究中使用的围刺手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针法。本法由古代扬刺法发展而来。《灵枢官针》中说:“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有研究指出,围刺法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医疗费用低廉、起效快、安全可靠、实用性强、易于学习和推广等优点。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毫针针刺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毫针针刺组患者,其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的分布情况均优于毫针针刺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围刺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的异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围刺治疗隆椎部纤维脂肪垫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