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鑫,王焕春,王英南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1.基础医学教学部;2.思政部,山东 泰安 271000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课程作为学生从学校受益最直接、最显效的核心要素,是“大思政”格局下育人的重要载体,其作用日益重要。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最坚实的保障[1]。为此,打造“金课”、建设“课程思政”被写入教育部文件,要求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病原生物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课程,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病原的相关知识也牵涉到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在当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公共卫生热点问题频发的形势下,该课程所发挥的增强学习者职业核心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作用尤为凸显[3]。构建“德、技、课、证、岗”五维融通的“病原生物学”在线立体化课程新形态、新格局,是培养“德技并修”的医护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泰山护理职业学院以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主动构建五维融通的在线立体化教学课程体系,探索实施“德、技、课、证、岗”融合育人模式,以促进高素质医护技能人才的培养,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德、技、课、证、岗”五维融通的“病原生物学”在线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核心育人理念,在教学和育人层面进行“德、技、课、证、岗”的一体化设计:
“德”是根本,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基,是未来的职业方向乃至人生道路的启明灯,同时也成为技能增长的助力器。“技”是学生能力的显性表征,是学生能够胜任工作的硬核本领,也是学生从事未来职业的必要保证。“德技并修”意味着德技相互融通,内德外技,二者一体化实施,即育人与育才的统一[4-5]。“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通过课程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标金课,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从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逐步转向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制的教学实施。“证”是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认可凭证,要通过课程重构开发,融“证”入“课”,融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将职业活动的关键任务、知识、技能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融入课程中,以检验教学质量。“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课程设置内容要瞄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共同构建适应产业需求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6-8]。
此次课程改革解决了课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形成了专业教学与育人结合、课程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融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通,以及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立体化建设新形态;进一步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在线课程平台,将“德、技、课、证、岗”五个要素融会贯通,构建起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一平台”“德、技、课、证、岗”五维融通的在线课程立体化建设新格局;课程所承载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教育教学功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和释放,以提高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育人效度。
虽然五维融通的“病原生物学”在线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有其一定的优势,然而,该教学模式还面临一定的现实问题:一是传统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足互联互通时代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亟待改革,课程形态亟须创新。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还未完全摆脱“压缩”型本科教育,学科壁垒不易打破,课程与护士执业考试、临床岗位对接不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三是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淡薄,缺乏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课程团队作为课程质量生成主体,对课程教学质量生成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重视不够,影响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高职卫生类院校要顺应类型教育要求,推进医学专业基础课“课堂革命”。通过课程改革,构建实施“德、技、课、证、岗”五位一体融通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育人路径。近年来,泰山护理职业学院病原生物学教学团队依托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主动构建五维融通的“病原生物学”在线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实现职教课堂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9]。
图1 “德、技、课、证、岗”五维融通的“病原生物学”在线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教学平台,形成“建设—致用—促学—管理”联为一体的课程质量提升路径,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3.1.1资源建设
学院依托该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的建构逻辑,开发了结构化课程资源库,既包括支撑开展教学活动的微课资源、课后测试题等基本资源,还包括护理操作仿真资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拟题库资源、抗疫案例资源、卫生法律法规资源、优秀学生作品等拓展资源,形成了校本化的优质资源库。目前,平台已建资源量近2000条,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使静止内容动态化,微观现象宏观化,抽象思维直观化,解决了病原生物学知识抽象,不适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的问题。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和关键,学院开发了“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和相配套的数字资源一套,开发《课程思政案例》《疫情战“疫”案例》《卫生法律法规汇编》三套数字资源;建立了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季节、地域常见传染病的变迁和流行变化,动态补充临床的新标准、新技能、新方法、新方案,及时将临床一线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
3.1.2致用促学
学院以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作为有效支撑,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构建混合式教学框架,累计服务156个教学班级,9969名不同专业学生注册学习。进一步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形成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课前在线学习完成知识认知、课中开展活动达成知识内化、课后复习强化实现知识提升[10],形成师生共享共建共用,课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局面,促进了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3.1.3质量管理
学院引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构建“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在线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梳理了该课程的在线运行环节,构建该课程的目标链与标准链;参照PDCA 循环理论[11],建设“8字型课程质量改进螺旋”,提炼质量关键控制点,制定了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要求;及时收集过程化学习评价,进行数据化分析、科学化判断、精准化辅导与服务;通过形成性评价多角度分析学习效能,课程质量实现阶梯式上升,以评价赋能,攀登“金课”巅峰。
学院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核心育人理念,把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职教要求,密切医院与学校合作,实施院校“两个主体”育人模式。通过医教联合体,学生定期到医院见习,医院一线医护专家与校内教学团队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模块化”“项目化”“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三个重构”体系。
3.2.1德技并修
按照“三阶段四层次”的流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依托山东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将专业课程所承载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权利保障,人文关怀”的医学人文元素与知、情、意、行四个层次的德育要素相关联,形成育人案例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课程思政”融入精品资源课程建设[12],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程思政教学流程,即:课前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观点;课中精讲案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课后对接技能,在项目中实现知行统一,构建易于操作和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德技并修。
3.2.2课证融合
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所列出的237个知识细目中,与“病原生物学”有关联的知识细目有117个,占比为49.47%;以考试大纲所涉及的各系统常见疾病为引导,将相关知识细目分解落实到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形成14个护理情境[13],构建完成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高职护理“病原生物学”课程标准,从而实现课证融合。
3.2.3课岗融通
构建项目化课程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体脉络,按照护理工作任务逻辑,科学分解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将所关联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融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块,开发项目化实践教学资源。该课程共设置5个教学模块,14个项目,26个任务(如表1所示),实现理论与实践融通。
表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内容选取及课时分配表
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临床案例的PBL教学法,从案例描述的临床症状入手,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从而提升其临床思维能力[14];采用基于临床护理情境的项目教学法,紧扣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由学生制作健康教育项目任务产品,以提升其职业核心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基础与临床融通。
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面向应用”的课程内容体系。把该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进行螺旋式的纵向整合重构,教学平台呈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模块项目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按照器官系统快速找到相应模块和项目进行学习,并契合国内某些医院按疾病系统安排门诊病房的实景实践,实现课岗融通。
3.3.1拓展课程健康教育时空
课程平台及时补充疫情防控资源,助力学校疫情防控。针对学校青春期女生目标群体,专门设置了性传播疾病项目,包含性传播疾病的预防、生殖道感染的预防、艾滋病预防等内容的相关动画、视频、文本资源,重点进行性健康教育和干预,为学生提供了私密便捷的服务。通过女生性生殖健康 KAP(知信行)教育[15],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健康素养。
3.3.2发挥课程社会服务功能
根据季节、地域传染病变迁和流行情况,动态补充更新市级病原生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资源,打造社区公益课堂。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课程建设做到因势而新,补充开发病毒相关的新课件、动画、视频等资源,发挥服务地方疫情防控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志愿服务社团,每年根据季节变化,设定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传染病健康教育项目,或根据社会热点设定健康教育项目,带领学生走入社区、养老院、中小学校,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提升课程在服务全民以及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供给效度。
通过“德、技、课、证、岗”五维融通的“病原生物学”在线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胜任力得到医院的检验和认可,特别是李宗育校友的抗疫事迹荣登《光明日报》头版。课程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融合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8%以上。
学院建成全省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团队,物化成果丰富,课程相关的纵向教改教研课题持续深入研究,辐射的横向课题支撑促进效果明显。建设完成省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教学平台已经连续运行6个学期,目前点击量达140万余次,平台资源库持续优化。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下的教学期间,为顺利实施线上教学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结构化师资团队初步形成,教学团队能力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培育和双元制教学机制不断推进完善。多位教师在省市校各类比赛中获奖,积极在医药卫生或高职教育领域发表较高质量的论文,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教学和科研上成长为学院骨干教师。附属教学医院与学校紧密合作,双方教师定期双向承担临床带教和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德、技、课、证、岗”五维融通的“病原生物学”在线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积极回应“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升医护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动育人模式变革创新。该模式着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平台建设促进了课程建设,平台使用改进了教学模式,平台监控提升了课程质量,形成“建设—致用—促学—管理”于一体的课程质量提升新路径,赋予教学平台生命力和鲜活度。构建起“德、技、课、证、岗”五维融通的教学新模式,打造课证融合、课岗融通、德技并修的立体化教学新形态,构建了专业课“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的育人路径,实现了课程思政落细、落小、落实,提升了育人实效。拓展教育教学时空,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效联通,课内知识的学习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健康生活理念,学生成为校园健康生活的示范榜样,在健康宣传教育活动中,既提升学生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实现知行合一,又带动校园、社会整体文明健康素养的提升,提高课程使用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