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阳, 贺晓烨, 李雯莉, 高冉冉, 王 莹
(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云南省昆明市妇幼健康服务中心基层指导科, 云南 昆 明 650000)
随着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应用范围推广,免疫失败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其机制可能与疫苗形成的免疫压力导致HBV基因突变,进而造成免疫逃逸存在密切联系[1]。目前已经证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由大、中和小包膜蛋白组成,位于氨基酸99-169序列区域的高度亲水性结构域称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其中包含的a决定簇(aa124-147)是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和免疫应答的重要抗原表位,同时也是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作用靶点[2,3]。目前所用HepB为HBsAg重组蛋白,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针对S基因编码的MHR区域,因此S基因突变,尤其MHR中的a决定簇突变容易造成疫苗免疫失败,导致乙肝疫苗免疫逃避病毒(vaccine escaped HBV,ve-HBV)出现[4]。本研究以1973例接种HepB的人群为样本,分析免疫逃逸发生情况及其与HBV S区基因突变的关系,以进一步明确免疫失败的遗传学机制,现将具体结果详述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1973例住院患者为样本进行横断面研究,其中男性1005例,女性968例,年龄3~28岁,平均(17.29±5.46)岁。纳入标准:①均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5]中规定的0、1、6月标准程序完成HepB接种;②均采集血液样本并完成HBV感染标志物检测;③患者或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手术或输血相关病史;②合并甲型肝炎病毒(HAV)、丙型肝炎病毒(HC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其它病毒感染;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④曾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⑤临床信息不完整。
1.2研究方法
1.2.1HBV血清标志物检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血液样本3mL,以8000r/min离心后3min,取上清100μL并采用Access2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及配套试剂盒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所有步骤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完成。
1.2.2HBV DNA提取:取HBsAg阳性患者血清200μL于离心管中,然后加入20μL蛋白酶K(德国Qiagen公司),震荡15s以充分混匀,然后于56℃环境孵育10min,完成后加入无水乙醇200μL,摇匀后转移至收集管离心柱中,在室温条件下以8000r/min离心1min,更换清洁收集管并向离心柱加入500μL AW1洗液,在室温条件下以8000r/min离心1min,去滤液并更换收集管,然后向离心柱加入500μL AW2洗液,在室温条件下以16000r/min离心3min并去除滤液,将离心柱置于1.5mL无菌EP管中,加入30μL AE洗脱液并在室温条件下以8000r/min离心1min,将所得DNA溶液-70℃保存备用。
1.2.3HBV DNA扩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进行扩增,第一轮反应体系包括10 mM dNTP 2μL,模板DNA 2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Taq DNA聚合酶体系12.5μL、10×PCR buffer 5μL及双蒸水26.5μL,总体积50μL。反应条件为98℃预变性10min,然后98℃变性10s,60℃退火15s,72℃延伸1min,循环35次,最后72℃延伸10min。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上、游序列分别为5’-ATCCGCTGGATGTGTCTGCG G-3’,下游5’-GGCAACGGGGTAAAGGTTCA-3’。第二轮反应体系包括第一轮PCR产物5μL,上、下游引物各2μL,Premix Taq DNA聚合酶25μL,双蒸水16μL,总体积为50μL。反应条件为98℃预变性10min,然后98℃变性10s,60℃退火15s,72℃延伸1min,循环35次,最后72℃延伸10min。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上、游序列分别为5’-TTAGGG TTTAAATGTA TACCC-3’,下游5’-CATCTTCTTGTTGGTTCTTCTG-3’。将PCR产物采用1.5%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电压100V,时间40min,采用紫外多功能凝胶成像仪(法国Vilber Lourmat公司)观察目标条带。
1.2.4HBV S基因型和血清型分析:取凝胶电泳产物置于EP管中,封口后送交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将测序结果整理后与NCBI基因库(http://www.ncbi.nlm.nih.gov)中标准序列(见表1)进行对比和分析,采用MEGA4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鉴定基因型,HBV S基因型判断依据为与参考序列S基因同源性≥96%为同一基因型。采用MegAlign软件分析HBV S基因序列,比对并判断突变发生情况。然后分析S基因中特定位点氨基酸表达情况确定血清型,HBV S共包括adr、adw、ayr和ayw等4种血清型。
表1 HBV S基因型标准参考序列
2.1HepB疫苗免疫逃逸患者流行病学分布:本研究1973例患者中HBsAg阳性标本47份(2.38%),其中HBsAg/抗-HBc阳性标本26份,占55.32%,HBsAg/抗-HBs/抗-HBc阳性标本3份,占6.38%,HBsAg且抗-HBs/抗-HBc阴性标本18份,占38.30%。年龄>18岁者HBsAg阳性率高于1-18岁人群,父母HBV阴性者HBsAg阳性率低于母亲HBV阳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详见表2。
表2 HepB疫苗免疫逃逸患者流行病学分布
2.2HBV基因型和血清型分析:47份HBsAg阳性标本中HBV基因型包括B型14例(29.79%),C型31例(65.96%)和D型2例(4.26%);血清型包括adr型23例(48.94%),adw型14例(29.79%)、ayr型8例(17.02%)和ayw型2例(4.26%),见表3。
表3 HBV基因型和血清型分析
2.3HBV S基因突变位点数量分析:与标准序列相比,47份HBsAg阳性标本共存在核苷酸突变位点162个,其中突变位点数量1-13个,平均(3.45±1.06)个,突变位点众数为3个。47份标本共存在氨基酸突变位点98个,其中突变位点数量0-6个,平均(2.09±68)个,30份HBsAg阳性标本检出氨基酸变异,检出率63.83%,见图1。
图1 HBsAg阳性标核苷酸和氨基酸突变情况分析
2.4HBV S区域核苷酸变异情况分析:基因测序显示HBV S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MHR,47份标本中a决定簇(aa124-147)内检出突变位点包括I/T126A/N/I/S、Q129H/R、M133L、K141E、T143S、D144A/EH和G145R/A;a决定簇上游(aa99-123)检出突变位点包括Q101R/H、L110I、G112K、S113T/G、S117G和P120Q/R/L;a决定簇下游(aa148-169)检出突变位点包括Y161F/C、E164D、F161Y和R160K,详见表4。
表4 HBV S区域核苷酸变异情况分析
2.5HBV S基因a决定簇氨基酸变异情况分析:30份发生氨基酸变异的HBsAg标本中,19份存在氨基酸极性改变,占63.33%,其中14份为B亚型毒株,且有11份发生于a决定簇(aa124-147)内,包括T126I、Q129R、T143S、D144A和G145A等5个变异位点,分别导致第126位氨基酸由苏氨酸(Thr)突变为丙氨酸(Ala),第129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Gln)突变为精氨酸(Arg),第143位氨基酸由赖氨酸(Lys)突变为蛋氨酸(Met),第145位氨基酸由甘氨酸(Gly)突变为Ala。
HBV感染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文献报道约有20亿人为HBV感染者或伴感染病史,其中持续感染者数量约2.92亿,可引起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病变,且每年致约60万患者死亡[6]。我国为HBV主要流行地区之一,现阶段感染者数量约8600万,自1992年国内开始实施新生儿乙肝计划免疫项目以来,HBV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免疫失败率约5%~10%,因此探讨免疫失败发生机制对HBV感染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7]。
本研究以1973例按照0、1、6月标准程序接种HepB疫苗的患者为样本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显示其中HBsAg阳性者47例,阳性率为2.38%,较我国60岁以下居民HBV携带率7.18%明显降低[8],表明接种疫苗对预防HBV感染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提示我国居民接种HepB疫苗后仍然存在一定免疫逃逸风险,因此HBV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需加强体检和监测,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本研究分析HBsAg阳性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显示,年龄>18岁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1-18岁人群,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疫苗接种技术快速进步密切相关,且1-6岁儿童HBsAg阳性率仅0.97%,达到卫生部提出的1%以下的要求。关于家族史的分析结果显示父母HBV阴性者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母亲HBV阳性人群,可见HepB疫苗免疫逃逸可能与胎儿在功能已获得感染存在密切联系,从而导致母婴传播阻断失败。
基因型和血清型对判断HBV传播路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献报道HBV共包括A-J等10种基因型,其中分布于我国的主要为B、C和D三个亚型,优势血清型则为adr型,其次为adw型,因不同血清对HepB疫苗反应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免疫失败患者HBV血清型分布也可能发生变化[9]。本研究47份HBsAg阳性标本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29.79%),其次则为C型(65.96%),另外发现D型2例(4.26%)。HBV血清型有S基因a决定簇产生,根据第122位和第160位氨基酸位点突变情况分为adw、adr、ayw和ayr等4种亚型,本研究47份HBsAg阳性标本血清型包括adr型23例(48.94%),adw型14例(29.79%)、ayr型8例(17.02%)和ayw型2例(4.26%),与全国流行规律相比无明显差异[10]。由于样本容量偏小,本研究未根据性别、年龄和家族史等口学特征进一步分析,因此HBV基因型和血清型与HepB疫苗免疫失败是否存在联系,以及不同亚型免疫逃逸风险是否具有差异均还有待深入探讨。
近年来研究表明位于MHR(aa99-169)尤其a抗原决定簇(aa124-147)突变是影响HBsAg抗原性的重要因素,在自然条件、HepB疫苗或抗病毒药物等作用下,a抗原决定簇突变导致HBsAg构象改变和抗原性变化,造成免疫逃逸[11]。Colagrossi等[12]对828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耐药诱导的免疫逃逸检出率为28.6%,主要包括rtM204IsI196S、rtM204V-sI195M和rtV173L-sE164D等。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对HBV S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结果显示47份HBsAg阳性标本共存在核苷酸突变位点162个和氨基酸突变位点98个,明确存在氨基酸变异的标本为30份,检出率63.83%,表明HepB疫苗免疫逃逸主要与HBV S基因有关。同时本研究基因测序显示HBV S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MHR,其中a决定簇(aa124-147)内部突变发生率为53.20%,主要位点包括I/T126A/N/I/S、Q129H/R、M133L、K141E、T143S、D144A/EH和G145R/A等;a决定簇上游(aa99-123)突变发生率为87.24%,主要位点包括Q101R/H、L110I、G112K、S113T/G、S117G和P120Q/R/L等;a决定簇下游(aa148-169)突变发生率为80.85%,主要位点为Y161F/C、E164D、F161Y和R160K;可见发生HepB疫苗免疫逃逸的HBV毒株S基因突变情况较为复杂,可能同时存在a决定簇内外多个位点突变。为进一步明确HBV S基因突变与HepB疫苗免疫逃逸的关系,本研究对氨基酸突变类型进行分析,发现30份发生氨基酸变异的HBsAg阳性标本中,有19份存在氨基酸极性改变,占63.33%,且11份位于a决定簇内,是引起HepB疫苗免疫逃逸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检测出的氨基酸突变包括T126I、Q129R、T143S、D144A和G145A等5个位点,其中T126I导致Thr突变为Ala,T143S导致LysMet,G145A导致Gly突变为Ala,均使氨基酸由极性和亲水性和向非极性和疏水性转变,导致抗原与抗体反应性下降,形成免疫逃逸。此外本研究显示Q129R突变可将第129位氨基酸由Gln突变为Arg,亲水性和抗原性均一定程度升高,但可能是由于多点位突变的关系,仍然导致免疫逃逸的结果发生。
综上所述,HBV S基因突变与HepB疫苗免疫逃逸存在密切联系,其中a决定簇(aa124-147)内部T126I、Q129R、T143S、D144A和G145A等位点突变可引起HBsAg极性和亲水性变化,从而导致抗原性下降,造成免疫逃逸发生。本研究主要不足之处为未对不同突变情况下HBsAg结构进行微观分析,尤其当多位点突变同时存在时,HBsAg抗原性变化情况还有待后续开展更多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另外还有一部分无义突变和沉默突变与HepB疫苗免疫逃逸的关系也还有待探讨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