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霄 指导专家/郑洁皎
适用人群:感觉或运动系统障碍,引起姿势控制异常、功能活动受限且具有学习运动技能能力的个体,如骨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颅脑外伤、前庭疾患、小脑损伤患者及高龄老年人。
故事一:精确评估,帮助患者找回自由
福建的张阿姨今年60岁,老伴3年前便已去世,跳广场舞成为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每次和小姐妹们在广场上跳舞、闲聊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逐渐走出了失去老伴的灰色阴影。
某一天,张阿姨突发急性脑梗死,送医抢救后,命是救回来了,却出现了右侧偏瘫的后遗症。经医生诊断后,判定张阿姨为身体直立平衡功能容易出现紊乱,称之为倾斜综合征。张阿姨的身体出现强力向偏瘫侧倾斜的状况,无论医生如何矫正她的姿势最终都回归原状。面对这样的情况,张阿姨不仅跳不了她热爱的广场舞,更是连正常的站立、坐下都维持不了,张阿姨的世界再次陷入了灰色。
张阿姨的子女四处咨询,最后得知上海某三甲医院有一套动态平衡诊疗系统,能够有效帮助像张阿姨这种情况的患者,便立马将张阿姨送到了上海的医院。进入康复训练中心后,医生让张阿姨站在了一个可移动的、力传感的支撑面上,围绕她的是一个可移动的视觉环境。医生介绍说,计算机可以精确控制支撑面和视觉环境的移动,以便改变张阿姨的感官条件和施加意外扰动。系统再通过支撑面得到的信号来量化在改变的感官条件下患者的姿势稳定性,以及患者对意外扰动的平衡反应。
在动态平衡诊疗系统的帮助下,张阿姨的评估结果显示为虽然能够独立站立,但重心严重偏向患侧(右侧),且躯体的躯体感觉、视觉、前庭感觉信息利用不足,重心在各个方向上的控制范围均未达正常水平。
医生根据张阿姨存在的问题,运用动态平衡系统对张阿姨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视觉反馈对她的视觉、躯体感觉、前庭感觉进行循序渐进和有针对性的训练,重点强化重心转移训练。
张阿姨在连续坚持6周后,平衡功能显著改善,生活也可部分自理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又能在广场上看到张阿姨曼妙的身姿。
【康复介绍】
动态平衡诊疗系统——使失衡患者的康复训练循证化、个性化
动态平衡诊疗系统是国内领先技术,是真正以人体重心运动模型为参量,计算和分析人体静、动态下的姿势控制技术。目前,可在上海三级医院进行精准康复评估和训练。
动态平衡诊疗系统的视屏随动和支撑面随动技术,能过滤人体生理性姿势摆动,准确评估维持人体平衡的视觉、本体感觉、前庭觉等感觉系统功能及中枢整合的能力。视屏随动技术能实时根据人体的姿势摆动而引起视觉环境的相应运动,产生真实的空间距离感变化干扰,有效评估视觉系统对平衡控制的影响,从而精准评估患者本体感觉、视觉、前庭觉、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其评估内容包括感觉组织评估、改良的感觉组织评估、预期姿势调整能力的评估、运动控制评估、适应性评估等。根据评估结果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平衡功能训练,提高患者姿势控制能力。
■一位老年女性患者正在进行动态平衡训练
医生也可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多种不同学科的综合分析:对患者的准确评估和分类,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实施循证康复计划,包括:康复训练、手术和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指导等。
拓展阅读
想要维持机体平衡,前庭、视觉、本体少了一样都不行
人在日常活动中要靠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即“平衡三联”维持身体平衡。维持平衡就是维持身体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定向,使身体在空间保持适宜的位置。这就需要靠外周感受器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向中枢发出神经冲动,并引起一系列的反射性运动,以纠正不适宜的位置。这些传入的神经冲动来自前庭感受器、视网膜,以及来自肌肉、关节、内脏、皮肤和肌腱等处的本体感觉。
在维持平衡的三个系统中,如果有一个系统发生功能障碍,在代偿功能出现后,靠另外二个系统的功能仍能在一般日常活动中保持平衡。但三个系统中有两个系统发生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就难以维持平衡。
三大系统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三个系统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前庭系统最为重要。前庭功能出现障碍,行动就出现严重困难,即使产生代偿功能,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夜间暗光或闭目走路时仍常感不稳。但一个盲人只要前庭功能正常仍能站在水中保持平衡,说明在维持平衡方面前庭系统比视觉更为重要。
当身体歪斜刺激前庭时,首先引起纠正头位的反应,再靠颈肌及关节等本体感引起身体的姿势反射,说明没有肌肉、关节等的传入冲动作用,单靠前庭系统也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
视觉的平衡作用主要是帮助定向,即在前庭感受的基础上识别上下、左右和前后的标志。如飞行员因前庭功能出现问题时,会引起倒飞和错觉,而当下降至低空时,能看到地面标志时,靠视觉的定向作用,这种错觉即可纠正过来,避免飞行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