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阿群,郑新新,黄晓倩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伤骨科·浙江 温州 325000)
腰腿痛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症,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急慢性腰扭挫伤、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肌筋膜纤维炎等疾病[1]。此类疾病多由腰椎长期慢性劳损、退行病变、扭伤、外伤、慢性炎症等引起,导致腰椎关节、韧带、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病理改变以损伤、钙化、增生、压迫脊髓或神经为主[2]。此类疾病起病慢,病情进展隐匿,初期发病时多数患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3],随着疾病的进展,症状反复发作并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西医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镇痛药物、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长期服用上述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也引起了医疗工作者的关注[4]。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鲜明的特色,常作与西医药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减轻副作用[5]。本研究采用自拟行气活血通痹方联合揿针治疗腰腿痛,观察对腰腿疼痛及功能的改善。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腰腿痛患者80 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6、14 例;年龄26~65 岁,平均(46.3±6.1)岁,病程1~5 年,平均(3.7±1.3)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者12 例、腰椎椎管狭窄症者10 例、急慢性腰扭挫伤者7 例、肌筋膜纤维炎者4 例、其他7 例。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4、16 例;年龄23~68 岁,平均(47.8±5.7)岁;病程1~7 年,平均(3.6±1.5)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者13 例、腰椎椎管狭窄症者9 例、急慢性腰扭挫伤者7 例、肌筋膜纤维炎者3 例、其他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纳入标准 1)参照《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6]诊断为腰腿痛者;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医辨证属于气滞血瘀证者;3)20 岁≤年龄≤70 岁;4)患者对本治疗知情并同意。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其他证型者;2)由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腰椎脱位、腰椎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腰腿疼者;3)因患者病情需要行手术治疗者;4)既往有腰椎相关手术史者;5)妊娠、哺乳期妇女;6)合并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者。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参照《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6]给予酮基布洛芬片(新疆银朵兰维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5020205;规格:50 mg/片)口服, 3次/天,1片/次,用药1个月;另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出现神经症状者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肌肉紧张者给予肌松剂等对症治疗。揿针疗法:采用一次性无菌揿针(杭州鼎恒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规格:0.22 mm×1.3 mm);①选穴:按照患者疼痛部位进行选穴,主要以膀胱经、督脉经穴为主,大肠俞、膀胱俞、肾俞、三焦俞、命门、腰阳关、腰夹脊穴、阿是穴,腿痛者加环跳、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昆仑等;②操作:皮肤局部进行常规消毒;针尖垂直对准穴位刺入,平整地贴在皮肤上,并用指腹按压;若进针过程中患者皮肤表面感到疼痛可调整深度、进针方向;每天8∶00埋针,每2 h按压1 次,每日1次,双侧穴交替选用,共治疗1 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行气活血通痹方治疗,牛膝 15 g,当归尾 12 g,川芎 15 g,地龙 9 g,黄芪 18 g,威灵仙 15 g,独活 15 g,千年健 15 g,元胡 12 g,杜仲 12 g,熟地黄18 g,菟丝子 10 g,补骨脂 12 g,炙甘草 9 g,上药水煎服,1 剂/日,取汁200 mL分早晚温服,连续治疗1 个月。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暖,防止腰背部、腿部受凉,加强腰背肌锻炼;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疏畅。
2.2 疗效标准 腰腿疼痛症状消失,腰腿活动自如为治愈;腰腿疼痛症状减轻,腰腿活动功能基本恢复为有效;腰腿疼痛症状未减轻,腰腿活动功能受限为无效。
2.3 观察指标
2.3.1 中医症状评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包括腰腿痛如针刺、痛处拒按、夜间加重、腰部僵硬、活动受限、面色晦青、舌质紫暗7 项,按无、轻、中、重分为4 级,分别对应评为0、2、4、6分。
2.3.2 腰腿疼痛评分 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评价两组患者腰部、腿部疼痛情况,方法为在白纸上画一条10 cm的直线,标上刻度,一段为0 分(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 分(极度疼痛),让患者自己标注符合自己疼痛程度的刻度即为VAS得分,得分越高表示病情严重。
2.3.3 ODI指数 治疗前后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DI)[8]评价两组患者腰腿部活动功能。ODI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能力、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10 项问题,每项得分0~5 分,总分50 分,分数越高表示活动功能越差。
3.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分)
3.4 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指数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ODI指数比较分)
腰腿痛的发生常由不良坐姿、睡姿或慢性劳损及外伤造成腰椎功能异常而引起,也是引起我国中老年人劳动能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9]。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腰腿痛的发病率高达80 %[10],该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有效地防治,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此类疾病治疗的目的。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已在该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腰腿痛中医学归属于“腰腿痛”“痹病”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患者受外伤、寒湿侵袭、慢性腰部劳损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腰府脉络瘀阻,腰部筋肉脉络、骨骼失于濡养而发病;另外患者发病日久,随着年龄的增加,气血暗耗,气虚无以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腰部脉络瘀阻,血虚无以濡养腰府,形成“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理改变,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经脉瘀滞不畅,病位在腰腿部,与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治宜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除痹止痛。笔者采用自拟行气活血通痹方联合揿针治疗该病,方中牛膝逐瘀通络、补肝肾、强筋骨、引瘀血下行,当归尾活血养血、祛瘀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地龙活血祛瘀、通络除痹,黄芪补气,推动血行,威灵仙、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千年健理气、活血、止痛,元胡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菟丝子补益肝肾,补骨脂补肾壮阳,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起行气活血、通络除痹、化瘀止痛之功效。揿针疗法属于皮内针,其是腰腿痛治疗的常用外治方法,作用机理是将针具刺入穴位皮内,通过对穴位、经络、脏腑经气的刺激调节,以微弱、稳定、时间较长的刺激达到促进经络气血运行之功效[11-12]。该疗法具有反复针刺次数较少、患者可自行手压埋针、可自行加强后续刺激的优势[13]。选用的穴位主要是膀胱经穴位、腰夹脊穴和督脉穴位,三者均在腰部循行,膀胱经还循行于下肢,可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止痛;此外选用阿是穴,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阿是即人有病痛,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自拟行气活血方联合揿针可共起补益肝肾、行气活血、除痹止痛之功效,可达到治疗腰腿痛之目的。
ODI指数能够从日常活动、出行、基本生活等多方面对患者腰腿疼痛引起的活动受限程度进行评价,以反映腰腿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患者ODI指数降低(P<0.05),但观察组ODI指数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腰腿痛如针刺、痛处拒按、夜间加重、腰部僵硬、活动受限、面色晦青、舌质紫暗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均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但观察组VA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可见自拟行气活血通痹方联合揿针治疗可显著减轻腰腿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