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纸媒记者转型路径探究

2022-10-03 11:04王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转型路径融媒体时代角色定位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融合的推进,加速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非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越来越多,对传统纸媒造成了冲击,传统媒体转型迫在眉睫。因此,传统纸媒记者如何应对转型中的挑战与困难、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速转型、如何在新旧之间平衡自身的角色与定位,成为当下值得探究的议题。文章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方法,讨论融媒体时代纸媒记者的定位和转型问题,结合纸媒记者面对的行业与个人困境,提出融媒体环境中的纸媒记者兼具信息甄别者、舆论引导者、新媒体平台合作者的三重角色。为了充分发挥各种角色的职能,纸媒记者要秉持专业性,向全能发展、以内容为“骨血”,以思维作“灵魂”、做好“把关人”,保持权威性与真实性。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纸媒记者;角色定位;挑战;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152-03

一、引言

5G时代的到来,再次推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涌现,媒体融合成为时代趋势与必然。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报纸等传统媒体,科技与互联网赋予受众更宽阔的信息接收平台。在信息与数据的浪潮狂卷中,新媒体以其个性定制、海量信息、优质服务等特征不断吸引大众眼球,同时其独特的数据算法、精准推送、信息轰炸等手段让受众更加倾向并依赖于使用新媒体,这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加速媒体融合,传统纸媒记者向融媒体转型早已提上日程。

二、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特征

(一)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形态变化

融媒体并非实体媒体,而是把各种媒体相互融合,利用多种媒介载体,实现资源、信息和技术的全面融合,从而实现对信息的高度整合与广泛传播。在传统媒体的叙事方式下,新闻一般是以书面文字或者是广播音频、电视视频的方式进行传播,媒介载体一般为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媒介的限制,声音、文字、图片、视频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整合于一体,新闻报道的形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或者音视频,而是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形态。比如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里,新闻报道中可以插入视频链接,再放上文字新闻稿,中间配以新闻图片,最后以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形式推出,而受众可以通过iPad、手机端或电脑端进行电子化阅读。反之亦然,受众同样可以在传统的报纸、杂志上找到二维码,再通过二维码进入网页端口。多种技术的融合,使新闻报道在技术、呈现方式与传播手段上实现极大丰富,为受众提供了更多角度与选择。

(二)融媒体时代UGC新闻生产不断涌现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1]。互联网又被称作“无边界媒介”,它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实时传播,任何人都有轻易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互联网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垄断地位,改变了新闻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方式,使新闻记者的职业功能发生转化,新闻来源呈现渠道多样化、大众化、平民化。

自Web2.0概念兴起,UGC生产模式不断发展,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产内容。相比于Web1.0的单向性、联合性,Web2.0模式下的互联网应用具有去中心化、开放、共享等显著特点[2]。

在这样的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网络用户不只是获取信息的受众,开放的平台让用户更有兴趣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随心所欲分享观点。受众身份多元化,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制作人”,新闻采写不再是新闻记者特有的职能与权利。

三、纸媒以及纸媒记者面对的挑战

(一)行业困境

新媒体冲击之下,传统纸媒逐渐走向衰落,“纸媒已死”的声浪也越来越大。笔者在此尚且不做探讨,但纸媒经营愈发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3]。近年来,各家报纸逐步缩小版面规模,发行量不断下降,报业广告经营困难,曾经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报亭也逐渐成为没落甚至消失的街景,报业新闻纸产量锐减,国内多数新闻纸厂经营亏损,多家报刊休刊或停办。

传统纸媒如此现状莫不与互联网相关,传统纸媒是中心化结构,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但是互联网与新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播壁垒,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去中心化”,新媒体免费的信息资源与渠道为大众提供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受众自然被吸引。

时效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的阅读开始提速,爆炸的数据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能吸引人的只有最快最新的热点信息。借助互联网实时性优势的新媒体抢占了新闻报道的先机。在通訊尚不发达的年代,通讯社、报社通过其独有的信息渠道往往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经过专业加工形成新闻报道,而互联网的“无边界”打破了这种垄断地位并加速超越传统媒体,曾经独家占据的及时性与专业性反而变成了滞后性。

(二)个人困境

在这种强势冲击下,与传统纸媒行业一起陷入困境的是以编辑、记者为主的相关从业人员。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报纸出版单位有26.31万人[4]。而2020年报纸出版业从业人员总人数为17.1万人。

近10万名报纸出版业从业人员转行,其中不乏一些知名记者、主编转身投向互联网新行业浪潮。大量优秀且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流失,是对传统媒体行业内部的巨大消耗,也给未出走的传统媒体人带来心理压力。

除了何去何从的困惑,摆在传统媒体人眼前的挑战还有来自对新媒体的适应程度。这种挑战首先来源于技术。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与新技术,类似于网络直播、公众号、H5、Vlog等新的传播形式,对年龄偏大的从业者来说就成了一道难题。同时,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在第一时间实现采访、写作、编辑、报道则是传统记者亟须掌握的技能。

操作性的技巧是很容易掌握的,更大的挑战来源于传统思维的局限。传统的报纸行业,采写、编辑、加工、审核、出版、发行都有着固定的流程与范式,这种固定的流程造成记者在采写上的思维固化,更多纸媒记者并未从原始的传播角度中跳脱出来,仍旧扮演着新闻传播者的单一角色。这种固化使得传统记者在写作上也无法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未能展现出更加创新、更有深度的作品,无法吸引更多受众。

四、融媒体时代传统记者的角色定位

(一)信息的甄别者

在过去,传统媒体记者的核心工作任务是搜集与编辑资料,但是到了融媒体时代,核心任务转变为归纳、筛选并核实资料。对于专业的信息识别者来说,并不应仅仅是阐释和解析资料,而是应该明确信息的源头,判断信息是否真实且可信,接着结合融媒体环境中大众的阅读方式等特点,处理与编辑信息。在上述工作中,传统媒体记者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对新闻报道深刻、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向大众呈现最真实、最全面、富有较高新闻和社会价值的资讯。

(二)舆论的引导者

过去,传统媒体记者大多掌握着舆论的主导权,亲身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但是到了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慢慢失去了对舆论的主控权,即便是不具有较强权威性的自媒体同样能够创造出舆论焦点。由此,融媒体大背景下,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舆论引导的理性度不足。富有情绪且并不全面的舆论大肆传播,同时因为一些自媒体的职业素养较低,在传播过程中一味想要博人眼球,夸大标题,甚至主观臆造信息,在某种层面上严重伤害了舆论环境。所以,传统媒体记者需要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合理地引导舆论的整体走向,发挥好舆论把关与监控的作用。传统媒体人须强化合作,加强不同传统媒体的互动和交流,合作公开重大舆论新闻,由此强化舆论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给予公众科学且正向的引导。

(三)新媒体平台合作者

传统媒体作为融媒体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与“后起之秀”新媒体相比,显示出一定的力不从心,为了迎头赶上,传统媒体除了提升内容品质、改善传播方式外,同时也要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在融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目前许多传统媒体记者都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开通了账号,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抛砖引玉”式的片段信息,然后又返回传统媒体的大本营,在传统媒体上发布完整信息。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为此,传统媒体记者可以将新媒体作为一个“跳板”,发挥其自身的优点,提升新闻传播的速度,同时应该发扬传统媒体深度解析、实事求是的精神。传统媒体人还应该通过新媒体工具主动和观众沟通互动,由此解决传统媒体互动沟通不畅的问题。

五、纸媒以及纸媒记者的优势与转型路径

(一)秉持专业性,向全能发展

纸媒记者最大的优势便是自身专业素质过硬。虽然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但是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对比可谓鲜明。传统媒体记者对新闻的敏感性更强,抓取新闻更能突出特点,选取的角度更加专业,内容挖掘层次更深。在思维方式方面,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更具理性,逻辑层次更加清晰,对大量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能力更强。

在这样的专业基础上,纸媒记者应加强对多种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从单一采写转为集采编、拍摄、剪辑、制作、策划甚至直播出镜于一體的融媒体记者。新媒体领域很多优秀的从业者都是纸媒出身,比如“一条视频”创始人徐沪生、公众号“兽楼处”创始人兽爷、网红博主黎贝卡等,在纸媒行业积累的经验以及打磨出的专业性也成就了他们在新媒体领域中的事业[5]。

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6]。传统纸媒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记者的培训,开展相关业务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应加强基础硬件设施向融媒体转变融合,加强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生产,即职业生产内容和专业生产内容,其中最典型的范例莫过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报、网、端、微、屏”形成联动模式、实现融媒体传播,现在许多地市级媒体都开设了新媒体中心,不断推动自身转型。

(二)以内容为“骨血”,以思维作“灵魂”

无论时代与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对于媒体行业来说,内容都是最核心的部分。在充斥着碎片信息的新闻环境中,受众对“速食”新闻逐渐感到厌烦,渴望获得具有深度的优质内容。

专业且深厚的文字素养让纸媒记者在深度报道、专题报道、连续报道以及评论分析上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纸媒记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坚持修炼自己的“看家法宝”,即文字功夫。

同时,要利用这种优势,加强对新闻更深层次的挖掘,在海量信息中以独特、深度或者持续追踪的报道形式作为自己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的秘诀。

技术上的升级是躯壳的塑造,思维上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传统纸媒记者是否能够转型成功的关键灵魂。融媒体环境下的记者,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更精准地抓取最能切中受众兴趣点的新闻线索。纸媒记者要打破原有的思维范式,积极了解与掌握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诉求点,提升写作技巧,将开放、创新、包容、多元的互联网思维融入写作与采编当中。

(三)做好“把关人”,保持权威性与真实性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后来传播学者怀特明确提出新闻筛选中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7]。

虽然传统纸媒及记者都面临着转型挑战,但是不难发现,转型的传统媒体依旧掌握话语权。自媒体的异军突起虽然使大量消息更快传递,使更多不具备专业资质的用户拥有了发布“新闻”的能力,成为“第一发布人”,但这种新闻生产过程以个人主观判断为主,随之而来的是“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泛滥、信息虚假与事实反转,以及商业娱乐新闻泛滥、严肃新闻娱乐化等诸多问题,因为个人层面的传播往往是“事后把关”,这就造成了新闻信息传播后舆论的异化。

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在此时更加凸显,做好“事前把关”则成了新闻生产到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传统媒体成熟的新闻采编过程以及明确的行业规章制度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对发表的新闻报道负责,严谨与规范的新闻生产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保证,这也是为什么在网络上各种言论争辩不清时,网民们普遍希望看到传统媒体发声[8]。这种权威的声音也往往能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秩序的强力量,引导正确舆论走向。

六、结语

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媒体及相关工作者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与压力,加速向融媒体转型刻不容缓。传统媒体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技术的升级和思维的转换仍是必须完成的课题,只有全方位提升整个传统媒体行业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融合创新,才能实现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02-25.

[2] 张龙.社会化媒体环境下青少年风险意识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7(1):7.

[3] 曹斌.巴菲特的信是否预示纸媒业春天来临[J].青年记者,2013(10):118.

[4] 刘楠.媒体深度融合之下纸媒记者转型途径探索[J].传播力研究,2021(6):3.

[5] 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J].中国广播,2019(2):4-5.

[6] 陈素惠.媒体“中央厨房”新闻生产研究:以W报业集团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9.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8] 李建束.媒体融合背景下纸媒摄影记者如何转型[J].采写编,2022(6):87-89.

作者简介 王华,本科,编辑,葫芦岛日报记者,研究方向:纸媒记者转型。

猜你喜欢
转型路径融媒体时代角色定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检验检测机构转型的研究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江苏建筑施工企业转型路径选择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互联网+”时代外贸企业转型路径探析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基于文化驱动特色引领的郑州师范学院转型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