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 亮 南京市高淳区永丰中学 金 飞 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
“双减”背景下,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控制作业数量,提升质量。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要避免走“背多分”的死记硬背之路,就需要立足教材,精选题目,精心设计作业,用高质量练习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本文以2021年苏州市中考历史第8 题为例,从试题看似“无效”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学习资源,创设新的情境,设计“变式”作业,以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书面作业的有效性。
2021年苏州市中考历史第8 题:
下面是20世纪初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造成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
C.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法令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该题设计新颖,考察学生根据图表,分析时间节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一道培养学生时序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典型例题。但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很多同学运用排除法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D。具体分析如下:根据示意图是介绍1915年后的发展情况,然而1911年清政府已经灭亡,所以排除A 答案;课本上提到,甲午战后(1895年),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而上述示意图呈现的是1915年以后的数据,因为时间不一致,所以容易排除B答案;国民政府是1927年成立的,上述示意图只考察到1919年,所以排除C 答案;尽管D 答案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并没有出现,但排除了其他答案,也就可以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从答题的角度来说,选出了正确的答案,已经完成了练习。
可是这样就会感觉到该题有很多“无效”信息,而且有几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解答:问题1:上述示意图是否弄错了?因为统编教科书上写的很清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但上述示意图显示,1918—1919年,也就是一战后,民族工业并没有受挫,中国纱厂盈利呈直线上升趋势,发展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一战期间。问题2:题目答案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相关介绍,历史上民族工业发展的民众因素作用是怎样的?问题3:上述示意图显示,1915年以后,中国纱厂的盈利指数整体趋势是在不断提高的,除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外,政府层面是否发挥了一定作用?因为南京临时政府是1912年1月成立的,但到了4月份,民国就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部分人机械地认为此时军阀混战,经济几乎没有发展。这些问题看似与试题答案无关,却是全面认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知识点的有用资源。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2017年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中强调:“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2021年苏州这道中考题看似有很多“无效”信息,其实蕴含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知识点的很多有用历史资源,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隐含的知识,补充适当的材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设计“变式”,借以检验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提高书面作业的有效性。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从19世纪70年代诞生起,民族工业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求生存图发展,它的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起起伏伏。一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遭遇到一定的困难,但中国民族工业在总体上还是继续发展的,有些行业发展的速度还相当快”。“1918年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还有一个经济恢复时期,还是无暇东顾。”不过好景也不长,“大约到了1922年”,已经“明显表现出‘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此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力。根据以上分析,笔者结合真题,补充了一个表格,创设了一个新的历史情境,设计了第1 个变式训练题。
材料1:
?
——表格数据来源于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问题:概括一战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回答:一战之后,民族工业继续得到较快发展。1919—1922年,也就是一战后的四年,创设资本总额远远超过一战期间,即便到了1923—1927年,创设资本总额略低于一战期间,但新设企业数量还是超过了一战期间。
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分析一战前后民族工业发展的真实状况,避免主观臆断,机械式地将前后发展的历史进行分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了解了一战前后民族工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很可能会问为何民族工业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发展?笔者尝试引入材料,设计了第2 个变式,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民众因素。
材料2:当时人多以购国货为荣、买洋货为耻。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不少国货工厂“生意发达,日不暇给”,许多企业绝处逢生。如创办于1905年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辛亥革命时因销行不畅,资本亏蚀颇多。“辛亥革命后,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 箱左右。1912年获利4 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 万元,1914年为16 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2)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比较喜欢的民族品牌?
回答:(1)以购买国货为特征的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2)华为、海尔、大疆、小米等
第一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得出结论。第二问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容易想到生活中常见的民族品牌“华为”、“海尔”等。学生如果认识到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推动因素,有助于培养学其家国情怀。
观察苏州真题中,敏锐的同学还会有另一个问题:1915年—1919年中国是处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能够继续发展?为了能够进一步探究,设计了第3 个变式:
材料3:他(袁世凯)先后邀请民族工商业巨头张謇、周学熙入阁,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法规,如《公司条例》、《公司注册暂行章程》、《奖励工艺暂行章程》等等,促使了工商业的较快发展……袁世凯还签发了《保护华侨投资实业之通令》……
——张华腾《袁世凯与清末民初中国的早期现代化》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回答:袁世凯重视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法规。
材料4: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北洋政府不断地对新开办的工商业提供较完善的法律保障……北洋政府的建立,不但没有改变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资本主义政策和法规的发展方向,恰恰相反,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和完善。
——郭剑林《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北洋政府时代》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回答: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法规。
袁世凯去世后,继任政府奉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呈现上述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临时政府执政时期奉行的经济政策是一脉相承的,民族工业得以继续比较迅速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完整的时空链条,培养学生正确的时空观念。
历史教材是学校历史教育中最主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拥有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立足教材,把握主干知识,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对主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解,有利于其终身发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教学评价提出:“历史课程的评价要以历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为依据,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发挥评价 与考试命题的导向、鉴定、诊断、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托有效学习资源,既要对相关知识点“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加强纵横联系,也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加强中外联系,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编织成网,帮助学生打破历史思维定势。如提到袁世凯以及北洋军阀,很多人只会想到军阀混战,想不到这一时期社会某些方面的发展进步;提到民族工业的发展,很多同学也只会想到临时政府的推动,想不到袁世凯以及继任领导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上述的变式训练有助于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业设计需要促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归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训练眼界的广阔性。
“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每年中高考题中有很多以时政热点作为“情境”,借此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历史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答社会现实问题。很多试题的信息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然而“教材有编写和出版周期,但教学不能滞后。当教材上的内容尚未更新时,教师授课就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了”。这要求历史教师应该加强历史专业阅读,提高学术素养。唯有学术素养全面扎实的历史学科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重任。比如就本文探讨的话题,笔者阅读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杜恂诚著)等学术专著和论文,了解了学术界的部分新成果。除了要加强专业阅读和思考外,还要注意学术成果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呈现,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胸怀家国。
由于历史学科在高考选科中占有突出地位,使得初中历史学业考试的难度也相应提高,中考试题也慢慢接轨高考试题。因此,初中教师有必要精心钻研中高考试题,善于从中挖掘有助于教师教研水平提升的历史信息。同时,有选择性地将高中教材的一些表述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以适应新中高考的需要。本文从2021年苏州的一道中考选题切入,围绕一战前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命制试题,选用的材料、创设的情境不断变化,设问角度也各不相同,但都紧紧围绕主题。因此,“双减”背景下,教师深挖真题的有用资源,精心设计“变式”,甚至可以引用相互矛盾的观点让学生评判。相信经过科学的训练,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也会更具有实践性和灵活性,面对各种新情境能够较好地应对,学科素养也慢慢养成。
[1][8]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 55、61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9页。
[3]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94页。
[4]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5页。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4—335页。
[6]张华腾:《袁世凯与清末民初中国的早期现代化》,《郑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 期,第130页。
[7]郭剑林:《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北洋政府时代》,《历史教学》2001年第2 期,第45—46页。
[9]朱建华:《教材有周期,教学不能滞后》,《学习强国》2021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