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研究
——以闽南地区为例

2022-09-26 11:09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杨建新
亚太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分析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 杨建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

地域文化包括建筑、交通、饮食、服饰等物质文化和语言、习俗、宗教、价值观、审美情趣等非物质文化。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位于福建省南部,主要是指泉州、漳州、厦门三市。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与海洋文化不断融合,形成的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兼有独特方言与地域特征的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化景观遭到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失。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地理融合的途径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线索,分析人口时空变化

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对人口自然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了解不同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可以使得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使得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与学习,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区。

材料: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人民因战乱或灾荒等多次向南方迁移进入福建南部地区,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移入我国台湾地区,将生产技术、风俗礼仪传播到当地,加速了当地的开发。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地区,辐射区涵盖了广东、海南、港澳的部分区域。随着闽南人的不断向外开拓、向东南亚迁徙,闽南人已经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有7000多万人。

了解学生对人口相关内容的认知基础,结合相关资料,设计问题链条:(1)根据闽南地区人口数量分布图,描述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根据闽南语分布图,简述历史时期闽南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原因。(3)分析明清以来大量大陆移民对台湾地区的开发带来的有利影响。(4)结合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闽南语分布图,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5)结合班级人口基本情况调查表(表1),分析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变化。(6)思考闽南地区的文化是否可以在代与代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

表1 班级人口基本情况调查表

通过以上设问,使学生学会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概念。分析人口的时空分布,建构影响人口的因素,使学生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人口动态变化的特点。通过大陆人口的迁入促进了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实例,使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通过班级人口小调查,根据家庭成员的祖籍、出生地和现居住地,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也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了解。设置问题(6),使学生了解福建省华人华侨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区,介绍华人华侨敢拼会赢、爱国爱乡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

(二)以传统聚落和建筑为案例,分析城乡景观的形成和演化

传统建筑是城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民居、宫殿、园林建筑和桥梁等。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朝向、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可以体现人们的生产、生活、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聚落的选址、形态、发展和变化也会产生影响。

材料:闽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秋季节常有台风。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花岗岩分布广泛。闽南聚落的选址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特点,建筑在中原传统合院的基础上,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体现了审美观、价值观和人地观念。

问题链:(1)说明闽南地区村落选址在依山傍水向阳之地的合理性。(2)中国传统民居以木材为主,分析闽南传统建筑大量使用花岗岩等材料的原因。(3)闽南地区村后为山坡或风水林,村前为半月形水塘,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分析原因。(4)分析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中,水塘在村民生产、生活系统中的作用。(5)每落厅前都有天井,从通风的角度说明设置天井的原因。(6)冷巷是建筑之间狭窄的通道,能较好地通风降温。推测冷巷走向并分析冷巷明显降温的原因。(7)近年来存在部分古厝不断遭到废弃、闲置甚至破坏的现象。分析村落古厝闲置比例较高的原因。(8)请为古厝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设计问题链,通过空间尺度的缩放,从村落选址—村落格局—建筑布局,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画图题,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核心主干知识的理解。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人们利用村后山坡林、村前半月形水塘,发挥植被和池塘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旱抗涝等综合效益。闽南地区村落选址、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是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趋利避害、适应环境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针对古厝闲置废弃的现象,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学生合作探究,为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发展献计献策,认识到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自觉地传承和发扬。

(三)以文化景观为案例,分析产业的区位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与区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密切融合,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推动餐饮、住宿、交通、商业等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农业文化景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某一区域的农业文化景观为案例,了解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传统农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进行,不断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特色产品、风俗民情和历史传统等。独具地域特点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技艺,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消费者品尝和购买特色农产品,推动品牌宣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传统农业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材料:闽南地区安溪铁观音、漳州片仔癀、德化陶瓷等传统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当地就业,形成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铁观音主产区群山环抱,气候温和,云雾天气多,降水丰沛,空气湿度大,多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生长。

问题链:(1)说出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牌。(2)根据中国主要茶区分布图,推测茶叶生长需要的自然条件。(3)根据福建茶叶主产区分布图,分析安溪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4)根据材料,分析安溪县20世纪70年代由国家级贫困县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社会经济因素。(5)说明安溪铁观音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6)根据材料,分析安溪铁观音交易市场选址在安溪县的原因。(7)与传统的茶园相比,分析现代茶庄园的优势。(8)说明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战略对区域发展的意义。(9)从政府、企业、茶农等角度任选其一,为安溪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安溪铁观音为主题探究案例,考虑福建地区饮茶的习惯,学生具备一定的茶叶相关知识,设计问题情境。推测茶叶的自然区位,根据中国主要茶区分布图,综合分析气候、地形、土壤与茶树生长习性,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在技术投入、严格的管理体系和政府扶持下,品牌不断发展,了解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借鉴欧洲葡萄酒庄园的发展模式,形成独特的茶庄园模式,集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茶业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选择政府、企业、茶农等不同角度,为安溪铁观音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根据选择角色的不同,学生认识到政府既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和茶农主要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角度建议,引导学生关注行为主体的差异。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和产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以古今交通对比,说明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发展理念,加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古丝绸之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以丝绸之路和泉州港为探究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材料:泉州港在古代被称为“刺桐港”,处于晋江下游沿海,海岸线曲折,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由于战乱和贸易政策的改变,泉州港衰落,逐渐被厦门港所取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泉州经济迅速发展。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问题链:(1)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哪些优势?(2)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3)简析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区位条件。(4)古代泉州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而如今泉州港仅为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普通港口,从陆域和水域两方面分析影响泉州港发展的不利条件。(5)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以泉州港为案例,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比,分析海运和陆运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泉州凭借独特的位置优势和自然条件成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引导学生分析港口的区位条件;通过泉州港的等级变化,分析交通的发展和变化;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影响,了解交通运输可以加强区域间联系。通过泉州港的时空演变,学生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闽南地区为主题探究案例,设计问题链条,分析人口、城市、产业、交通等人文地理核心内容,丰富人文地理课程资源。地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由于地理环境独特,相对封闭,与外界文化交流少,各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保存,并通过当地居民的世代传承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结合给定区域复杂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从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方面认识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从时空综合维度综合自然和人文要素,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解地理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系统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和演化,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构建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知识体系。设置开放性问题,学生为家乡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乡土地理切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途径

第一,高中地理课程中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例,开展深度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结合人地协调观培养,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相关教学案例,在高中必修阶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地方民居和传统聚落的选址、饮食文化与传统农业、传统工艺与产业区位、古代交通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在工程建设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影响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水利工程修建的目的及原因,不同阶段水利工程发挥功能的差异,水利工程采取岁修措施的原因,水利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地方民居和传统建筑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析传统建筑的区域分布特征,自然环境对传统建筑形态、结构、材料的影响,传统建筑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演变,传统建筑的功能和价值,自然环境对传统建筑可能产生的危害,传统建筑保护措施和保护性开发等。通过创设情境,实施素养取向的问题式教学,开展深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与学校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如选择“二十四节气”这一主题开发校本课程,“二十四节气”反映了自然地理事物的节律变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球运动规律如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大气运动规律如天气、气候,生物生长节律如植物、动物等。设计太阳高度、气温和降水量的测量实验,植物生长和鸟类的观察活动,不同节气饮食文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在节气教育中,以多种地理实践方式,将节气的时令、气候、物候等相关数据可视化呈现,让学生更加直观、立体、生动地认知节气,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符合课程标准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落实了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

第三,高三专题复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考复习系列课例。近几年高考题中,整体上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高中地理是兼有社会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这决定了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获得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学习方法,而且应得到蕴含人文科学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地理知识的熏陶。在高三教学活动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对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要求。

第四,课堂教学与“新疆班”同学的家国情怀教育有机结合。让“新疆班”同学通过对新疆和其他地区的地域文化学习,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能更好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探究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加强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提升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合理建议,服务家乡,报效祖国。

第五,通过课题研究和案例教学,不断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相关内容。利用讲座、新教师培训、送教下乡、线上和线下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加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教学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技术,改进地理教学。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增强了文化自信,能自觉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播,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分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